群体行为中的人群动力分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6946956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体行为中的人群动力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群体行为中的人群动力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群体行为中的人群动力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群体行为中的人群动力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群体行为中的人群动力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体行为中的人群动力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行为中的人群动力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群体行为中的人群动力分析群体在聚集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经常会出现不定性与非理性等负面特征,甚至有时会发展成为暴力性事件与骚乱。其内在动因成为了近百年来众多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的研究目标,他们从各自的学术视角给出了相应解释,力图使得问题更加清晰与明朗。(一)群体行为与群体性事件从古斯塔夫 黎朋和西皮奥 西格尔时代起, 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家就一直尝试着从理论上对群体行为加以概括:罗伯特 帕克认为, “集群行为是在公共和集体冲动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换句话说,那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勒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 ”,而由个人聚合而成的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征 ”。戴维 波普诺也指出 ,

2、 群体行为( Collective Behavior) “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 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西方社会学家通常将集群行为 (又称群体行为) 定义为广义上的群体事件 基于某个特定或不特定的事件或目标 , 纠集一群不特定的人 , 本着其高潮的情绪 , 或请愿、或游行示威。而国内学者对于群体事件的把握则更多地遵循了狭义解释 即群体性治安事件 (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法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行为)。(二)人群动力学理论长久以来对于群体性行为解释时,一部分学者将行为决定于外在原因(如行为主义),另外

3、一些学者将行为决定于内在原因(如本能论)。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采用格式塔心理学观点, 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勒温借用经典物理学中的力场理论简洁地阐释了群体行为的源动力: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此即勒温的场论( field theory ),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B = f (PE) ( B: Behavior行为; P: Person个人; E: Environment环境; f:function 函数)此公式表明,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

4、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由此,将内外因论的有机结合成为了群体动力学的发展方向,勒温也成为了群体动力学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在遵循与尊崇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社会学、 心理学与前沿的交叉性科学视角对于群体行为的内外在动因进行有益探索,期望可以对人群动力学相关研究起到积极作用。二、群体动力的社会学维度分析群体行为最早的定义与研究源于社会学理论, 从 1921 会学导论 中开启的群体行为研究至今已经有进百年历程,为产生的动因置于社会环境中考察是其研究的本质方向。年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出版的 社群体存在于社会之中, 将群体行( 一 )趋同性社会学研究表明,

5、个体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去个性化的表现),这是群体得以形成并维持其整体性和保持其行动一致的基础性条件之一。基于此原因 , 当个体在特定群体集结、情感亢奋昂扬的场面中, 个人思想感情遭受弱化乃至泯灭,会不自觉地加入到集体意识中去。被置于群体意识环境下时, 为了保持与群体行为的一致性,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由于自身个体的不一致而恐遭受排挤的利益考虑,常常会不自觉地改变自己原有的看法和主张, 而采取与群体所有人或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相同的看法。个体失去独立的意志和自由的思想, 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 ,群体形成一种暂时一致性的行为状态。(二)价值累加斯梅尔塞认为: 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 可以把集群行

6、为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 “追加价值 ”,其后才有最终产品, 即集群行为的出现。 该理论认为可以诱发群体事件的动因包括:( 1 )结构性助长: ?即有利于产生集群行为的社会结构或周围环境。( 2 )结构性压抑: ?任何使人感到压抑的社会状态,如贫困、冲突、不公平的待遇、难以捉摸的前途等。( 3 )普遍的信条: ?即人们通过对自己所处环境中问题的认定,形成的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信念,它使得人们通过对形势的了解而做好行动的准备。( 4 )突发因素:集群行为的点火器。( 5 )行动动员:群体内的领袖人物或鼓动者的鼓励和口号。( 6 )社会控制机制: ?即防止、抑制和疏导前五个因素的累积力量,一旦控制失

7、败,集群行为便在所难免。(三)紧急规范理论在群体行为中由于相互间的社会影响,在处于紧急状态下,从个别人的可见行为中产生出了新的规范, 这些规范确定了在集群环境中适当行为的标准,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事件发展的态势。 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个别的行动者就可以为其他大多数成员确定规范。而集群一旦觉察到指导他们行动的新规范出现,就会感觉到执行它的压力。例如在群体性骚乱中, 人群冲入超市中将大批的货架推倒并肆意抢夺,而那些不同意这一行为但同时保持沉默的人无意中支持了这一规范。而明显反对者无疑将会面临被冲击的现实危险。(四)控制转让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 而在集群行为中, 受到群体

8、情绪的感染,在一定情况下人们通常会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他人。 当人们认为保持自主地位所付出的代价超过所获利益时 , 他们就可能将控制权转让给他人 , 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转让行动的控制权并不必然导致混乱 , 但如果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 ,则很可能会发生集群暴乱行为。 从某种程度上说, 群体行为并非完全是非理性的, 集群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其成员经过理性的权衡将自己行动的部分控制权转让给了他人。(五)自力救济所谓 “自力救济 ”是指人民主观地认为自己的权益受损 , 社会正义不能伸张 , 因而采取法律之外的行动 , 也就是示威、街头抗议、封锁、强制性破坏活动等。拉采夫 特纳指出 : 从集

9、群行为的性质来看 ,它只有 ( 但并非总是 ) 在现存的组织不能为人们的行动方向提供途径时才发生。台湾学者吕世明认为, “自力救济 ”导致群体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 1 )沟通表达意见的渠道不够畅通。( 2 )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 3 )法律未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4 )经济问题带来的后果。( 5 )争取政治资源的群众路线。在我国,通过法律诉讼维护自身权益本是理性选择 ,但是群体通过法律诉讼的途径谋求利益的风险与经济成本较高 , 而获得收益较小并难以确定 , 由此在制度层面上导致自力救济心理产生。三、群体动力的心理学维度分析心理学对于群体行为的关注同样是分析其动因的重要研究途径, 从个体心理

10、的细致分析来探求形成群体心理的源动力,对于群体行为的产生与发展给出了不同视角的诠释。(一)非理性潜意识非理性意识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非理性意识是人类的本能意识之一, 对人类认知活动的发生与停止、 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与调节作用。在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 ,人们常常表现出与日常生活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 , 即无意识统治下的非理性群体心理。这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广场效应 , 即为某一个目的而产生的群体在一个公开场合聚会, 人们的心理会发生畸变,群体成员的情绪相互感染,失去自我,人性中无意识的非理性本能被迅速激发乃至无限放大,由于受到群

11、体的感染而产生了盲从,从而导致行为的非理性。(二)群体感染情绪感染是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方式引起他人相同情绪的一种情绪模仿现象。在高密度的人群聚集场合, 处于高度暗示状态的群体情绪极易受到感染,使人群达到狂热的状态。其通常表现为:1. 循环式感染: 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激发了他人的情绪 , 使他人激动起来 , 他人的活动反过来又感染自己 , 激起更加强烈的情绪。2. 连锁式感染: 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感染了另一个人,另一个的情绪又感染了第三个人, 如此接二连三 , 使整个在场的人都受到感染而激动起来。情绪感染能够吸引和影响许多人,也许有些人原本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受到情绪感染的结果,使他们也由最初

12、的好奇或兴趣, 而深深卷入到情绪激动和狂热行为之中。(三)责任扩散与暗示心理个体通常会简单地认为群体行动是群体人员的共同一致行动, 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有时甚至是迫不得已或出于无奈的自保。法律责任以明确的个体行为为基础, 个体行为的法律确定性愈强,那么责任界限愈分明。群体行为以集群整体的形式出现, 导致个人身份的隐蔽性, 参与者由此产生责任分担、法不责众心理, 主观上把将要发生的行为责任转嫁给群体。这种责任模糊、责任分散强化了匿名心理 ,使群体中的个体丧失正常行为的责任感和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 个体潜在的恐惧感消失 , 个体依靠群体壮胆来发泄内心的不满。与此同时, 群体事件的参与者在情绪高

13、涨的状态下,极易受到他人的暗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有可能激发日常中的不满情绪与非理性因素,心理的暗示又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转化为行为的指引,偏激行为会逐步升级。(四)匿名心理匿名心理的产生源于个性化的消失。美国心理学家琼斯和托尼在一项实验室研究中发现:人们是按照所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来采取相应行动的,但当匿名的条件越多,人们的攻击性就越大, 人们采取冷酷和暴躁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集群行为或群体性事件中,参与群体行为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面目出现,而是与群体中的一员与其他群体成员共同采取行动,个体行为被集体行为所淹没。个体暂时脱离了身份、家庭、职业角色, 认为自己的行为与他人一样 , 是匿名

14、者 ,其身份和行为不易鉴别。群体中个体行为的一致性, 还使个体容易抛弃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的约束, 敢于大胆行动, 做出明显异于日常表现的举动。群体行为中无个性化倾向越严重, 匿名心理越强 , 参与者的行为也往往更加自由化, 自我约束力显著下降。(五)观众效应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观众在场时 , 某一行为的当事人往往会认为旁观者会自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这可能是较为重要的虚荣动机。在任何社会情境中, 人们害怕被抛弃, 总希望被别人喜欢和接受。当我们确实存在于群体当中或与他人共处同一环境时, 这些动机更为强烈, 周围观众可能与你没有丝毫关系,当事人都可能认为观众正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进行评价。在群体性事件的中期, 观众效应特别容易发生作用。一种行为没人理会便罢,越有人看热闹当事人就会越来劲,尤其是记者和媒体的关注更令“骚乱 ”分子精神百倍。四、群体动力的交叉性学科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