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教育的基本原则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6943926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惩罚教育的基本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惩罚教育的基本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惩罚教育的基本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惩罚教育的基本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惩罚教育的基本原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惩罚教育的基本原则陈俊一、实事求是的原则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很多, 往往是很复杂, 老师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印忌感情 冲动,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而应首先冷静地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弄清事实真相,再决定是否惩罚如何惩罚,同时,惩罚 是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否定学生本人,要把惩罚限制在学生的行为上, 就事论事。如不准逃学、不准打人、不准拿别人的东西等,避免“我讨厌你” 、 “你把我的脸丢尽了”等伤害性语言,也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内心对他的冷淡、 轻蔑的态度。二、目的性原则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 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 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这

2、个目的不明确,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惩罚 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 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 同时,更重要的是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受惩罚。 在 惩罚学生的时候, 必须讲清道理, 使犯错误的学生对教师的处理心服口服。 惩罚 必须让受罚者心悦诚服, 这样才能使其从内部控制自己的行为, 从而达到自我教 育的目的。一个爱画画的学生, 总喜欢信手涂鸦, 弄脏了教室洁白的墙壁。 教师发现后 严厉批评了他,没收了画笔,并责令他下不为例。学生以后每次想画画,便记起 这次严厉的惩罚而退缩, 进而再无画画的念头, 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因此较 为妥善的处理方式是, 告诉

3、学生爱画画是良好的兴趣爱好, 但不应乱画。 可以为 他提供白纸, 让他在白纸上画 (替代行为 ) 。这样不仅达到了教育目的, 还不会因 此而扼杀了一个未来的“毕加索” 。三、灵活性原则 在实施惩罚教育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 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 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 对于故意 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 对于初犯和屡犯, 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 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 比如对于性格犟的孩子, 一般来说, 采填硬 顶硬的方法大多难以奏效, 出现问题最好采用冷处理的方式。 特别是对于一些特 殊的孩子,更应当有的放矢地实施惩罚教育

4、。魏书生老师对学生的惩罚可以说是别出心裁、 灵活多样。如写说明书, 让学 生写出犯错误前、犯错误时、犯错误后的心理活动, 写出在三个阶段的思想斗争, 规定写的字数, 字数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跳一跳能做到; 或者写心理病历, 让那些根深蒂固的“难剃的头”写心理病历,写出他们的毛病名称、发病时间、 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需要多少疗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站在客观、实际的角度看 到自己的错误、 选择改正自己错误的方法。 还有让犯错误的学生唱歌, 做好事等 等。四、及时性原则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 内疚等体验更深, 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 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罚和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 淡

5、化错误行为, 惩 罚意义也不大。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 等到学生的错误行为造成 危害后再“揭伤疤”,“算总帐”,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不利 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五、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校长时, 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 就制止 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 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 那位学生早巳等 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 “你按时到,我迟到了, 奖给你。”学生惊疑不定地接过糖。接着,先生又掏出第二颗糖,说: “我制止你 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 ”学生疑惑万分地接过糖。先生又

6、掏 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 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颗糖也是奖给你的。 ”这时,学生激动得流下眼泪,说: “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 ”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 四颗糖:“这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好啦,我的糖给完了, 我们的谈话也完了。”陶先生四颗糖的故事说明了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也提示我们不能孤立地使用 惩罚手段,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 激励、关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六、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把握度,注重惩罚的实际 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一方面,这样会使惩罚成为体罚,对学生造成伤害,甚 至会违法,并且会造成恶性循环,不仅受惩罚的学生得不到教育,其他学生耳濡 目染,也会受影响,使教育教学难以进行;另一方面,这样会使受惩罚的学生因 惩罚过多过度,不能正常地学习,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兴趣,厌倦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