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缺陷与质量通病防治处理方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694332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缺陷与质量通病防治处理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质量缺陷与质量通病防治处理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质量缺陷与质量通病防治处理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质量缺陷与质量通病防治处理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质量缺陷与质量通病防治处理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质量缺陷与质量通病防治处理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缺陷与质量通病防治处理方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工程概述1.1 编制目的 为了消除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缺陷与质量通病,确立对质量终身负责的观 念,完善质保体系,严格过程控制,精益求精,确保优质工程。1.2 工程概况二、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技术措施及处理方法2.1 钢筋加工2.1.1 通病现象(1) 钢筋下料切断尺寸不准;(2) 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箍筋歪斜,外形误差超过质量标准允许值。2.1.2 处理方法 根据结构钢筋的所在部位和钢筋截断后的误差情况,确定调整或返工; 对于I级钢筋只能进行一次重新调直和弯曲,其他级别钢筋不宜重新调直和 反复弯曲。2.2 钢筋绑扎与安装2.2.1 通病现象(1) 钢筋骨架外形尺寸偏移;(2) 保护层砂浆垫块厚

2、度不准确;(3) 钢筋骨架绑扎完成后,会出现斜向一方,绑扎时钢丝应绑成八字形。2.2.2 处理方法 绑扎时宜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绑扎时,某号钢筋偏度规定位置及骨架扭曲弯形;垫块间距应适宜,板筋垫块间距不大于1000mm,梅花形放置, 否则导致平板悬臂板面出现裂缝,板底露筋,上层板筋应加马凳;左右口绑 扎发现箍筋遗漏、间距不对要及时调整好。按规定检查钢筋的绑扎质量,绑 扎缺扣数量不超过绑扎数的 10%,且不应集中;在浇筑混凝土时,派专人值 班,纠正和修复因混凝土工操作时对钢筋的践踏。混凝土振捣时发现钢筋移 位立即纠正,随时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特别是在现浇板的中部和与梁的交 接处。2.3 砼浇

3、筑后钢筋2.3.1 通病现象主筋偏位。2.3.2 防治措施(1) 图纸会审与钢筋放样时注意梁、墙、柱筋的排列,尽量减少竖向主 筋因排列问题而产生的位移;(2) 加强混凝土的现场浇筑管理工作,认真进行技术交底,严禁将带料 斗的混凝土直接灌注到内,不得随意冲撞构件的钢筋骨架。混凝土浇捣均匀 下料,分层浇筑,分层振捣。这样既能保证混凝土的施工,又可防止撞偏钢 筋骨架;(3) 在进行竖向钢筋的搭接、焊接和机械连接前应先搭好脚手架,在上 部通过吊线,用钢管固定出上部的箍筋位置,使接长的钢筋能准确地套在箍 筋范围内。这样在脚手架上安装墙柱的钢筋、绑扎箍筋既安全,又能保证框 架柱钢筋骨架不扭曲、不倾斜,还能

4、提高工效。2.3.3 处理方法按照1: 6的斜率调整柱筋位置,并在钢筋底部加设倒“7”字形相同钢 筋型号规格的加强筋。三、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技术措施及处理方法 模板的制作与安装质量,对于保证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构件的外 观平整和几何尺寸准确,以及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等将起重要的作用。由于模 板尺寸错误、支设不牢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模板一般质量通病3.1 轴线位移3.1.1 现象 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 移。3.1.2 原因分析(1) 翻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2) 轴线测放产生误差;(3) 墙、柱模

5、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 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4) 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5) 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6) 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 大挤偏模板;(7) 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3.1.3 防治措施(1) 严格按1/101/50的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 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经复核无误后 认真对生产班组及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2) 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

6、支 模;(3) 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 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4) 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 水平、竖向位置准确;(5) 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6) 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 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7) 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 允许的范围内。3.2 标高偏差3.2.1 现象 测量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及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 计标高之间有偏差。3

7、.2.2 原因分析(1) 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 平;(2) 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末按标记施工;(3) 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4) 预埋件、预留孔洞未固定牢,施工时未重视施工方法;(5) 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3.2.3 防治措施(1) 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2) 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3) 测量水准点经换人测量闭合后才能施工,需经常检查水准点是否被 破坏;(4) 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在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确认无误后准确固定 在设计位置上,必要时用电焊或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在浇筑混凝土时,应 沿

8、其周围分层均匀浇筑,严禁碰击和振动预埋件与模板(5) 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3.3 结构变形3.3.1 现象 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3.3.2 原因分析(1) 支撑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2) 连接件未按规定设置,造成模板整体性差;(3) 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4) 竖向承重支撑在地基土上未夯实,未垫平板,也无排水措施,造成 直撑部分地基下沉;(5) 预留孔洞内模间对撑不牢固,易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6) 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数量不 足,以致局部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

9、局部爆模;(7) 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8) 采用木模板或胶合板模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 长期日晒雨淋而变形;3.3.3 防治措施(1) 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 土的自重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刚度和稳定性;(2) 梁底支撑间距应能够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 形,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应先认真夯实,设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或 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3) 模板拼装时,连接件应按规定放置,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 要求设置;(4) 梁、柱模板若采用卡具时,

10、其间距要按规定设置,并要卡紧模板, 其宽度比截面尺寸略小;(5) 梁、墙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6) 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预留孔洞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7) 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 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8) 采用木模板、胶合板模板施工时,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 防止木模板长期暴晒雨淋发生变形;3.4接缝不严3.4.1现象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 蜂

11、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3.4.2原因分析(1) 翻样不认真或有误,模板制作马虎,拼装时接缝过大;(2) 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木模干编造成裂缝;(3) 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4) 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5) 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3.4.3防治措施(1) 翻样要认真,严格按1/101/50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细部翻成详图, 详细编注,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向操作工人交底,强化工人质量意识,认真制 作定型模板和拼装;(2) 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3) 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 使其胀开密缝;(4) 梁

12、、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必要时缝间加双面胶纸), 发生错位要校正好。3.5脱模剂使用不当3.5.1 现象 模板表面用废机油涂刷造成混凝土污染,或混凝土残浆不清除即刷脱模 剂,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等缺陷。3.5.2 原因分析(1) 拆模后不清理混凝土残浆即刷脱模剂;(2) 脱模剂涂刷不匀或漏涂,或涂层过厚;(3) 使用了废机油脱模剂,既污染了钢筋及混凝土,又影响了混凝土表 面装饰质量;3.5.3 防治措施(1) 拆模后,必须清除模板上遗留的混凝土残浆后,再刷脱模剂;(2) 严禁用废机油作脱模剂,脱模剂材料选用原则应为:既便于脱模又 便于混凝土表面装饰。选用的材料有皂液、滑石粉、石灰

13、水及其混合液和各 种专门化学制品脱模剂等;(3) 脱模剂材料宜拌成稠状,应涂刷均匀,不得流淌,一般刷两度为宜, 以防漏刷,也不宜涂刷过厚;(4) 脱模剂涂刷后,应在短期内及时浇筑混凝土,以防隔离层遭受破坏。3.6 模板未清理干净3.6.1 现象 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 缝隙,且有垃圾夹杂物。3.6.2 原因分析(1) 钢筋绑扎完毕,模板位置未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扫;(2) 封模前未进行清扫;(3) 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进行 清扫。3.6.3 防治措施(1) 钢筋绑扎完毕,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除模板内垃圾;(2) 在封模前

14、,派专人将模内垃圾清除干净;(3) 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预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100mmX100mm, 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严。3.7 封闭或竖向模板无排气孔、浇捣孔3.7.1 现象由于封闭或竖向的模板无排气孔,混凝土表面易出现气孔等缺陷,高柱 高墙模板未留浇捣孔,易出现混凝土浇捣不实或空洞现象。3.7.2 原因分析(1) 墙体内大型预留洞口底模未设排气孔,易使混凝土对称下料时产生 气囊,导致混凝土不实;(2) 高柱、高墙侧模无浇捣孔,造成混凝土浇灌自由落距过大,易离析 或振动棒不能插到位,造成振捣不实。3.7.3 防治措施(1) 墙体的大型预留洞口(门窗洞等)底模应开设排气孔

15、,使混凝土浇筑 时气泡及时排出,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2) 高柱、高墙(超过3m)侧模要开设浇捣孔,以便于混凝土浇灌和振捣。3.8 模板支撑选配不当3.8.1 现象 由于模板支撑体系选配和支撑方法不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变形。3.8.2 原因分析(1) 支撑选配马虎,未经过安全验算,无足够的承载能力及刚度,混凝 土浇筑后模板变形;(2) 支撑稳定性差,无保证措施,混凝土浇筑后支撑自身失稳,使模板 变形。3.8.3 防治措施(1) 模板支撑系统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和模板类型来选配,以便相互协 调配套。使用时,应对支承系统进行必要的验算和复核,尤其是支柱间距应 经计算确定,确保模板支撑系统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2) 木质支撑体系如与木模板配合,木支撑必须钉牢楔紧,支柱之间必 须加强拉结连紧,木支柱脚下用对拔木楔调整标高并固定,荷载过大的木模 板支撑体系可采用枕木堆塔方法操作,用扒钉固定好;(3) 钢质支撑体系其钢楞和支撑的布置形式应满足模板设计要求,并能 保证安全承受施工荷载,钢管支撑体系一般宜扣成整体排架式,其立柱纵横 间距一般为1m左右(荷载大时应采用密排形式),同时应加设斜撑和剪刀撑;(4) 支撑体系的基底必须坚实可靠,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