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与玄学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6942830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风度与玄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魏晋风度与玄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魏晋风度与玄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魏晋风度与玄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魏晋风度与玄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晋风度与玄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风度与玄学(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晋风度与玄学魏晋风度大致有三种形式:一、 放浪形骸的怪诞显示特立独行。二、以饮酒与服药麻醉自我,以求解脱。三、逃离现实,隐居山林。玄学第一阶段:何晏、王弼的正始玄学 “本无末有” 名教本于自然只有建立在最质朴的无为无名无欲基础上的名教才是最真实的名教。目的:融合儒道,克服汉以来名教的虚伪浮华。第二阶段:嵇康、阮籍的竹林玄学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刘伶等) 越名教而任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王弼讲的宇宙本体“无”,而是人的自然本性)第三阶段:郭向的西晋玄学(儒道合一) “足性逍遥”(只要满足自己本性要求,即可获得精神自由) “自生独化”(反对“无”,提出“有”的自生,且独立存在)每一个事物的存

2、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所以只要“自足其性”,即可逍遥。道教一、道教简史1、思想渊源:原始宗教的鬼神崇拜;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秦汉以来的黄老之道。2、道教的兴起战国 邹衍的阴阳五行说为巫师、方士吸收,形成神仙家秦汉 帝王求长生不老,神仙家与传述合流东汉 尚谶纬之学,经学谶纬化,神仙家与儒生合为一体,激起古文学家强烈批判。神仙家感到依附地位难保,积极谋独立发展,此时佛教已传入,神仙家仿佛教教义、组织结构独立发展。汉顺帝 于吉自称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即后人所称太平经),标志道教理论形成。汉桓帝 派臣官到苦县祭老子,在宫中立黄老、浮屠祠,表明朝廷对道教的承认,道教终于成为公开的宗教。早期道教两大派别:五斗

3、米道(后又称为天师道) 东汉顺帝昏庸无能,民不聊生,瘟疫盛行。四川鹄鸣山有一鹤发童颜之老叟,自称梦遇太上老君传与道法,命为天师,传教济世。此人即张陵(也叫张道陵)。他在传教的同时,又用符水咒语为人治病,每有奇效,因此消息不胫而走,投奔者络绎不绝。凡教徒入教,必须交米五斗,入教后称为“鬼卒”,其中的骨干为“祭酒”,负责组织教徒学习经典道德经、老子想尔注等。传教的单位叫“治”,当时共有二十八“治”。所有道民都要编入户籍,称为“宅录”。每年的三会日(最初是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神会降临,校对宅录,如果户口不实,就得不到神的保护。由于治病效果显著,五斗米道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严密的宗教组

4、织,很快遍及川西北及陕南一带。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继任,张衡死后,其子张鲁割据汉中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区性政权。张鲁自称“师君”,统治汉中地区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取汉中,鲁降,被封为镇南将军、阆中侯。由此,五斗米道取得合法地位,能够公开传播,影响日大。太平道 东汉灵帝即位后,十常侍把持朝政,百姓苦难加重,人有异志。巨鹿人张角创立“太平道”,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自称大贤良师,画符念咒,以符水治病,颇得民众信赖。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人。张角自号天公将军,弟张梁为地公将军,张宝为人公将军,于184年3月5日(甲子年甲子日)起事。太平道随“黄巾军”的发展而广泛传布,后亦因“黄巾军

5、”的失败而遭致命打击,转入地下。太平经中提出的“承负”的说法是道教史上重要的观念。“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令后生人反无辜蒙受其过谪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是说一个人的命运会受上一辈人的行为的影响,而他本人的行为又会给下一辈人的命运留下影响。2、道教的昌盛(1)魏晋时期是道教逐渐成熟的阶段。n 五斗米道出现分化(一部分在民间流行,另一部分以葛洪为代表,向上层发展,官方化)葛洪 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提出“儒道双修”,其代表作抱朴子内篇汇集阐发道教的理论,外篇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n 南北朝时期,形成“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北魏)寇谦之

6、 创“北天师道”。修改五斗米道的教义,提出以“礼教”为主要内容,以礼拜炼丹为主要形式的新教义。(南朝刘宋)陆修静 汉魏以来,一些道士陆续写道书,东晋时又兴起大规模的造经运动,陆修静将先后形成的主要道经:上清、灵宝、三皇三支经法汇归一流,后经陶弘景发挥,形成经录系,史称“南天师道”。(2) 隋唐时期唐高祖(李渊) 以老子李耳与其同姓,故自称为老子的后裔,奉行崇道政策,并规定三教秩序为;道、儒、佛。唐高宗 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下令全国举子兼诵道德经唐玄宗 把全国男女道士当作皇族宗室,下令各州建玄元皇帝庙,尊庄子为南华真人,还亲自为道德经作注,令读书人和一般百姓家藏一本。唐武宗 规定二月十五日老子

7、诞辰为降圣节,作为全国休息日唐朝有许多公主都作道士。(3) 宋元时期宋朝皇帝也与道教联宗。宋真宗宣称其祖赵玄朗为道教尊神,加封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皇帝,又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于太学中设置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唐宋以后形成讲究符箓为主的“正一道”和注重“识心见性”的内修真功由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3、道教的衰微:明朝中叶以后,让位于佛教。二、基本教义n 长生久视,羽化登仙道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久视。道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的超度,所以非常吸引人。只要按照道教规定的

8、道功道术勉力修行,坚持不懈,就可以成仙,白日飞升。哪怕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成仙。 道教追求永生的方法和技术丹鼎派、全真道认为通过内修、炼养可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符箓派、正一道认为符箓咒语、科仪斋醮可以禳灾求福、祛病延年。具体的修行方法有一系列的道功、道术。道功:指修性养神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坐忘、养性、存思等。道术:指修命固本的具体方法,如吐纳、导引、服气、辟谷、神丹、药饵服食、符箓斋醮等。葛洪定修道之法有二:一为胎息与房中术,这是属于内的;一为服药,这是属于外的。所谓外丹,就是炼丹术。古人相信万物同类间有一些特别的相互感应,人服食具有某一性质的物质后会获得相应的性质,如“吃脑补脑”之类。葛洪

9、抱朴子仙药总结汉魏秘传的种种仙药,据说,“仙药之上者”为丹砂,然后依次为黄金、白银、诸芝、五玉、云母、明珠等矿石药,再然后依次为松柏脂、茯苓、地黄、麦门冬等植物药。葛洪认为草木之药一烧即成灰,不若丹砂、黄金等有相当稳定或循环的性质,吃了它们,就可以获得这种坚固永恒的性质,就可以长生。鼎有三足以应三才,上下二合以像二仪,足高四寸以应四时,炉深八寸以配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下开八门以通八风,炭分二十四斤以生二十四气。阴阳颠倒,水火交争,上水应天之清气,下火取地之浊气(九转灵砂大丹资对玄经)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养生术”,是把人的身体作为炉鼎,把精气作为药物炼制

10、,在丹田处结成圣胎(丹)。古人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气是人生命的本源,气在身体内的积存和运行,就像天地这个大宇宙间的“气”的周而复始一样,也是炼丹。内丹术的四个基本步骤:一、筑基(保养身体),二、炼气化精(以精气为丹药,用意识去导引,推动它形成初步的凝结),三、炼气化神(精气神凝结为一,结成圣胎,可以在体内循行),四、炼神还虚(丹药炼成,可从脑户出入,化为身外之身,永世长存)。 道教追求幸福的方法和技术(画符念咒,祛灾免祸)斋醮(道士沟通人神鬼的方法和仪式)祝咒,符箓,剑、镜、印等法器(道教最普遍的法术)天蓬天蓬,九天杀童威剑神王,斩邪灭踪。(陶弘景登真隐诀)开天门、闭地户、留人门、塞鬼路、横

11、金梁、竖玉柱、收罡气、捏斗诀、众神藏、万鬼灭,急急如律令。(邓有功上清天心正法)四、道教的神仙系统道家讲抽象玄虚的“道”,但没神鬼,汉代崇拜太上老君(有人认为是老子的神化),后又崇拜元始天尊,魏晋时形成较完整的神鬼队伍,到陶弘景撰真灵位业图时,已有清楚的神鬼系统。尊神三清(玉清元始天尊 上清灵宝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四御(玉皇大帝 中央紫微北极大帝 勾陈上宫天皇上帝 后土皇地祗)日月五星(大明之神、夜明之神、木土金水火星)四方之神(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俗神 自然神(雷公、电母、风伯、雨师) 英雄神(关公) 文化神(文昌帝君)守护神(门神、灶神、城隍、土地、妈祖)行业

12、神(瘟神、蚕神、药王、财神)道教是多神的宗教,有很多的神仙,各种神仙鬼怪各司其职,不断有新的加入,旧的消失,形成一个非常宠大的神鬼系统。欧洲传教士享利道尔写了十大册中国迷信研究,开列了许多神名,却没办法列出一份全体名单。中国人自然有迷信,也有“信”,但好像很少“坚信”。我们先前最尊皇帝,但一面想玩弄他,也尊后妃,但一面又有些想吊她的膀子;畏神明,而又烧纸钱作贿赂,佩服豪杰,却不肯为他作牺牲。崇孔的名儒,一面拜佛。信甲的战士,明天信丁。宗教战争是向来没有的,从北魏到唐末的佛道二教的此仆彼起,是只靠几个人在皇帝耳朵边的甘言蜜语。风水,符咒,拜祷偌大的“运命”,只要化一批钱或磕几个头,就改换得和注定

13、的一笔大不相同了就是并不注定。(鲁迅且介亭杂文运命)五、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道教与中国古代化学道教徒们写了许多炼丹的书,做了很多炼丹实验,开了我国古代化学之先河。 道教与医学道教对中国的医学、药学和养生术等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如葛洪的金匮药方、孙思邈的千金翼方等至今仍是药物学和中医治疗有积极借鉴意义。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如六朝许多志怪小说都深受道教影响,汉以后出现了许多表现神仙、道情的游仙诗,等等。 道教与民间文化道教管理了中国世俗生活中的一切,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如对城隍、土地、灶君的崇拜和祭祀,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贴门神、画桃符等),祈祥禳灾与超度亡魂的仪式等,均受到道教深刻的影响,以至不少思想家认为道教是中国文化根柢的所在。鲁迅而已集小杂感: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许地山道家思想与道教:从我国人日常生活底习惯和宗教信仰看来,道底成分比儒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底理想与生活底,乃是道教底思想。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