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4经穴中的第362个穴位--胰俞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6941398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14经穴中的第362个穴位--胰俞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14经穴中的第362个穴位--胰俞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14经穴中的第362个穴位--胰俞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14经穴中的第362个穴位--胰俞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14经穴中的第362个穴位--胰俞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14经穴中的第362个穴位--胰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14经穴中的第362个穴位--胰俞(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14经穴中的第362个穴位 胰俞 论14经穴中的第362个穴位 胰俞 赫增才(河北省巨鹿县盲人按摩门诊,中国,河北055250) 摘要 目的:把经外奇穴胃脘下俞改称胰俞划归入十四经穴。方法:用事物之间的相似规律论证胰俞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将胃脘下俞改称胰俞的合理性。结果:论证了胰俞作为胰腺背俞穴的科学性,从而填补了十四经穴中没有胰腺背俞穴的空白。结论:建议国家腧穴研究会重新修订腧穴标准化方案时,将胃脘下俞更名为经穴胰俞,定为十四经穴中的第362个穴位。主题词 第362个穴位/胃脘下俞;胰俞 Study on the 362nd acupoint of fourteen Meridian-Yis

2、huHE Zeng-cai ( Julu county blind Massage clinic, Hebei province 0552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hange Weiwanxiashu to Yishu and put it to Points oce of Yishu and the rationality of changing Weiwanxiashf 14 Meridian. Methods The inevitability of existanu to Yishu were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s

3、imilarity law between things . Results It proves the scientificity of Yishu as pancreatic back-shu and will fill the blank that there was no pancreatic back-shu in Points of 14 Meridian. Conclusion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Pancreas Research Centre of Country should change Weiwanxiashu to Yishu a

4、s the 362nd acupoint in Points of 14 Meridian when it revises the plan of pancreas standardization.KEY WORDS the362nd acupoint/Weiwanxiashu ;Yishu 迄今为止,在祖国医学十四经脉的腧穴个数上,人们一直沿用361个的传统提法。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新的腧穴被陆续发现;经外奇穴彩色图谱业已出版;广大针灸理论爱好者建议将部分经外奇穴改称经穴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十四经穴中第362个穴位“胰俞”穴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

5、一历史潮流,对经络腧穴理论的充实、提高和完善。 1 十四经穴的历史演变 腧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的。十四经脉中的361个穴位也一样,是历代医学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和完善的。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对世界人民的伟大贡献。 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对腧穴作了重要的阐述,论及了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内容,从而为经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记载十四经穴的书籍。全书列载正中单穴49个,两侧双穴300个,合计经穴总数为349个。公元1026年,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图经在甲乙经的

6、基础上,增加了5穴,使经穴总数成为354个。公元1220年,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又增加了5穴,使经穴总数达到359个。公元1815年,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又增加了2穴,才使经穴总数上升到361个,一直沿用至今,该数字是举世公认的经穴标准。 2 一个新经穴的发现 在阅读常见病针灸治疗一书时,我惊喜的发现:书中有关于“胰俞”穴的解释。该书明确地将足太阳膀胱经上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部位称之为“胰俞。”1 对此提法,我非常感兴趣。如果这一提法能够成立,那么,十四经脉上将新增一穴,第362个穴位“胰俞”将会写进新的医学教科书中。 但是,在以往的针灸挂图上,足太阳膀胱经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7、的部位却是空缺的。2这个空缺点怎么才能和“胰俞”穴联系起来呢?对于这个疑问,我决心把它作为针灸文献科研课题,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 3 胰俞穴存在的合理性看着这个空缺,一张人体经络穴位挂图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是前人的疏忽?还是人体自身尚有未解之谜?为什么足太阳膀胱经上从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大杼穴到21椎旁的白环俞,除了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部位外,都有一个背俞穴或者是一个重要的腧穴,从上到下很规则地排列着呢?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个部位就是一个空缺;另一种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腧穴,只是人们还未了解它,还未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而已。爱迪生说过:“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

8、个谜”。因此,解开这个未解之谜,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看着这个空缺,不禁使人想起了一个科学发现史上的小故事:当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观看世界地图时,无意中看到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相对的海岸线是何等的互补,从而推定两个大陆板块原本是因飘移而分开的一体。由此,他提出了“大陆飘移说”这种科学的假想。3 根据魏格纳假想推定原理,我们不妨也假想上述空缺部位应该有一个重要的脏腑经穴,而这个经穴叫“胰俞”,然后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论证它之所以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用来证明我们提出假想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按照中医理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接受针灸、按摩刺激的部位。” 4

9、人的五脏六腑在体表都有自己单独的气血输注部位,而唯独除肝脏以外的人体第二大消化腺“胰”却没有输注于体表的背俞穴,这在理论上应作何解释呢? 要想讲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弄清楚的是:胰腺是一个脏腑器官吗?因为,只有五脏六腑才有自己的背俞穴。否则即使是胰腺有自己单独的腧穴,也称不上是背俞穴。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胰腺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称为胰脏,旧称膵脏。5但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它既未被列入六脏,也未被列入六腑。故而,在人体上没有胰腺的背俞穴。归根到底,这种说不清讲不明的道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西医古今名词含义、内容大不相同的缘故所致。随着中医走向现代化不断加快的步伐,中西医之间的“代沟”必将被填

10、平。只有在理论上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在目前来说,既然肝脏和脾脏都有一个背俞穴,胰(膵)脏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背俞穴呢?所以说,增加一个胰腺的背俞穴,从医学理论上来说,应该讲得通。 其次,胰腺的功能是产生胰液和胰岛素。胰液经胰管排入十二指肠,有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功能。胰岛素则直接进入血液,可以调节血糖的代谢。6因为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所以,胰腺如果有一个背俞穴的话,那么,刺激这个穴位就能够调节和控制胰液及胰岛素的分泌,从而达到调节和控制血糖的目的。有了胰腺的背俞穴,无疑是为我中华医学独具特色与优势的针灸疗法治疗糖尿病,找到了用武之地;有了胰腺的背俞穴,

11、无疑是给当今世界上1.5亿终生依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和西医在利用胰腺功能上是不同的。西医注重利用它治疗消化腺疾病的功能,而中医注重利用它治疗消渴病(即糖尿病)的功能。 既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应该有“胰俞”这样一个背俞穴,就象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一样,“自然界的事物常以相似关系来体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7相似规律的运用,使我们懂得:胰腺的背俞穴也应该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部位。由于胰腺的解剖位置在胃的后方,它与肝、胆、脾、胃相邻,故把胰腺的背俞穴放在胃俞、脾俞、胆俞、肝俞之前的空缺部位较为合理。常见病针灸治疗一书的编者明确提出了

12、“胰俞”的名称,又给出了它在人体体表的具体部位,并且指出了它具有调节胰腺的功能。还特别强调它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穴位。所谓经验者,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也。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将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空缺部位定为“胰俞”穴,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能够为人们所接受。 4 胰俞穴存在的科学性 新版的针灸穴位挂图说明书前言中说:“本挂图共标示和介绍了人体430个腧穴,其中包括全部14经穴361个。” 8该挂图区别于其它挂图的特点是: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足太阳膀胱经原来的空缺部位,用红色的小字体标注了一个“胃脘下俞”字样的穴位名称。但细心人不难看出:所谓“胃脘下俞”穴并没

13、有被列入十四经穴内。 那么,“胃脘下俞”穴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胃脘下俞穴在祖国医学上被定为经外奇穴,9一般的挂图仅标注经穴,不显示奇穴,故而在足太阳膀胱经膈俞与肝俞之间出现空缺就不足为怪了。新版的挂图用红色小字体标注胃脘下俞,也正好说明了胰俞穴还没有得到明确的经穴身份确认。 经过进一步研究,我们知道:胃脘下俞,别名胃下俞、胃管下俞,出自龙衔素针经。而且,古代医学家早已发现了它有调整胰腺的功能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云:“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俞。”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胃脘下俞穴主要有胸8神经分布,而支配胰腺的传入神经主要是胸8,传出神经为胸8至胸10,说明胃脘下俞与胰腺的神经分布相对应。所以临床上

14、胰腺患者该穴处都有明显的压痛点。又据动物实验表明:针刺胃脘下俞能显著降低家兔的血糖,能够有效地改善胰岛的功能。10从而证明了胃脘下俞穴就是胰腺生理、病理状态在背部的反应点,更确切地说,胃脘下俞就是胰腺的背俞穴。 所以,无论从古代医学家的观点,还是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我们都有理由说:将胃脘下俞这个经外奇穴改称十四经脉上的胰俞穴,是十分恰当和贴切的。这样分析,将胰俞穴定为十四经穴中的“第362个穴位”就不仅是一种科学的假想,而是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了。 那么,原来的空缺处既然有胃脘下俞穴,也具有相同的功能,我们又何必费尽千辛万苦地去把一个经外奇穴改称经穴呢? 这是因为: 第一,胃脘下俞穴在足太阳

15、膀胱经循行干线上,把胃脘下俞穴改称胰俞穴,填补了十四经穴中没有胰腺背俞穴的空白。从此,即将结束近两个世纪以来,针灸文献中从未增加过一个新经穴的历史。 第二,把胃脘下俞穴改称胰俞穴,符合腧穴发展的历史规律:历代针灸文献增补经穴,不少是从经外奇穴中转化而来的。 第三,把胃脘下俞穴改称胰俞穴,使其治疗胰腺疾病(特别是糖尿病)的功能更具有明确性。 第四,把胃脘下俞改称胰俞,使该穴位有了一个科学的、统一的、规范的腧穴名称,避免了别名过多的复杂性。 5 新增经穴的重要意义 胰俞作为胰腺的腧穴出现在医学著作中,其实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新鲜事。 早在197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上海中医学院主编的针灸学一书中,就明确提出过胰俞的概念。 时过30年,2004年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