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693447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青岛政务网发布日期:2006-07-13来源:(2006年1月11日青岛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序言 青岛市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组织编制。规划内容经过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充分体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青岛实际,阐述政府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

2、纲要,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青岛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确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加快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期为2006年到201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资源环境条件 一、“十五”发展回顾 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突出抓好“三件大事”(1),

3、确保“十五”计划顺利实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城市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95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3000元,“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6亿元以上,“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2.9;2002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2005年超过176亿元。胶州、胶南、即墨、莱西市入选2005年全国百强县(市)。成功竞得2008年奥帆赛承办权,各项筹建工作进展顺利,成效突出。海尔、青啤、海信、青岛港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和大企业使青

4、岛品牌城市的形象更加突出,200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企业家最满意城市”。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规模加快扩张,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和高度化升级步伐显著加快,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大幅提高,大工业体系基本建立,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初步形成。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12.2:48.7:39.1调整到6.5:51.9:41.6,轻重工业比例由“九五”末的64.1:35.9调整到49.4:50.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9.4提高到38(按老口径计算),港口吞吐量、

5、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1.87亿吨和631万标准箱,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突破2517万人次和256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 对外开放实现新跨越。实际利用外资跨越式发展,国内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超过36亿美元,是2000年的2.9倍,五年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36亿美元,年均增长23左右,世界500强企业已有77家落户青岛;实际到位内资超过258亿元,是2000年的5.4倍,五年累计实际到位内资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40;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05亿美元(不含中央、省公司),是2000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

6、左右。外事、侨务、对台、口岸、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加强。 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属主要经济系统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税费、投资、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保障、金融、财税等体制改革迈出了新步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取消了914项行政审批事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由1263项减少到349项;扎实推进“五项工程”、“四型机关”、“创建高绩效

7、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工作,顺利完成两轮政府机构改革。 现代化国际城市大框架基本显现。确立了全面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奋斗目标和”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大框架。西海岸经济重心基本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城市滨海大道(滨海公路)、海湾大桥、海底隧道、奥帆赛场馆、缩小南北差距工程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了东西快速路、汇泉广场改造、滨海步行道建设、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楼房“平改坡”、沙土路及市区小街小巷整治等一批彰显城市特色、改善城市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生态市建设步伐加快,工业污染防治取得重大进展。城市环境更具文化内

8、涵和生活魅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比“九五”末提高1.04个百分点,共有88个重点实验室、145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五年累计国内专利授权量8382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科技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成功引进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莱阳农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在我市建校办学,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建成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星光之家等一批老年服务设施。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2。体育、文化、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率先取得突破。繁荣青岛、平安青岛

9、、文明青岛建设成绩卓著,2005年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20元,比“九五”末提高6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6元,比“九五”末提高59.5。城乡就业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城乡实现就业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救助、灾害救援体系基本形成。消费方式发生新的转变,休闲型、享受型、发展型消费逐渐兴起,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二、资源环境条件 “十五”期间,青岛资源环境条件建设进一步加强,支撑和保障了“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经济社会全

10、面发展,也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人力资源。人口机械增长加快,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740.9万人,其中市区265万人。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约束突出,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土地面积10654平方公里,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水资源。淡水资源严重匮乏,供求关系紧张。淡水资源总量22.1亿立方米,5年共调引客水、再生水、淡化海水约5亿立方米。 能源。能源供应压力较大,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005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04吨标准煤。 交通运输。综合交通优势突出,港口运输发展较快,公路建设国

11、内领先,铁路和空港运力相对不足。2005年青岛港吞吐量1.8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631万标箱。空港拥有国内航线72条,国际(地区)航线14条。高速公路总里程525公里。 海洋资源。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海岸线总长730公里,滩涂面积375平方公里,可开发利用的临近海域约1.3万平方公里。海岛69个,海湾49个,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广阔。旅游景区景点92处,旅行社308家、星级酒店115家,拥有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琅琊台、凤凰岛、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 生态环境资源。生态环境较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环

12、境的压力日益增大。大沽河、北胶莱河、沿海诸河三大水系,崂山、大泽山、胶南山群三大山系,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各1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2005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7。 三、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青岛正处于城市功能提升、发展模式转换、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阶段,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社会事业领域的城市功能还不完备,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待实施,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进一步提高;经济规模不够大,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还不够高,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加速,高科技人才短缺已逐渐显现出来,在半岛城市群中的拉动作用不够突出,与长三角、

13、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龙头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够,自主核心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较低,民营经济规模不够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不足;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比较突出;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较弱,土地、水、能源等各类资源及环境容量距发展要求缺口较大,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成效还不够显著。 第二章发展环境与战略机遇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国际政治总体格局和发展方向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大趋势,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快调整。战略性资源供求

14、关系紧张,石油等基础原材料价格长期震荡攀升。国际贸易摩擦增加,外贸出口难度加大。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城市群之间形成合作发展态势。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人口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加速集聚。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关键时期;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升级的黄金时期;是体制改革进入突破攻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完善的重要时期;是消费需求大规模膨胀和消费结构重大转变的加速时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深刻变化的凸显时期;是经济环境进一步复杂化、国际化,须随时应对各种竞争、风险和挑战的特殊时期。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

15、速度加快带来的机遇;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机遇;山东省加快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建设带来的机遇;国家大企业调整布局、台资企业延伸发展、内陆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东迁带来的机遇;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带来的机遇;青岛自身优势的迅速积累与发展带来的机遇。 第三章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二十六字”要求(2)、市委九次党代会以来确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围绕实现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奋斗目标,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积极发挥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工作中坚持以下方针:坚持抢抓机遇,科学统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坚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市发展重大突破; 坚持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