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吟诵地基本方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6932571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吟诵地基本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论吟诵地基本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论吟诵地基本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论吟诵地基本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论吟诵地基本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吟诵地基本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吟诵地基本方法(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吟诵的基本方法论吟诵的基本方法徐健顺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也是汉诗文的重要创作方法,自先以来,在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吟 诵是汉诗文的活态,是汉诗文的声音载体,是“乐”的功用的实际主要承载者,是汉诗文的传承形式,也是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我们理解汉诗文、学习汉诗文, 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汉语诗歌多半是先吟后录的。鲁迅有诗云:“吟罢低眉无写处”鲁迅尚且如此,何况唐人乎?何况汉人乎?所以古人叫“做诗”不叫“写诗”。诗是吟出来的这件事有什么重要意义吗?有的,太重要了。吟诵的时候,字音拉的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从而占据了诗

2、歌意义的很重要的部分。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的结合,才是汉语诗歌涵 义的全部。当我们抛弃声韵意义的时候,诗歌的涵义不仅仅是不完整、不深刻的,而且我们对字面意义也往往会产生误解。百年以来,我们是用西方的poetry 理论来解释汉语诗歌的,只讲字义、意象、结构、背景,不讲声韵,这是对汉语诗歌的根本性误读。文赋也是这样。关于这一点,我已另文撰述,在此不多谈了。吟诵为什么又是教学方法?再深言之,为什么要吟诵?因为吟诵是对诗文的理解。吟诵的声音里包含着三层涵义:第一,字面的意义。吟诵是严格依字行腔的,绝不倒字,声母、韵母、声调,清清楚楚,准确地表达出是哪个字。第二,声韵的意 义。诗文的声韵,包括押韵、格

3、律、入声字、开闭口音等等,都在吟诵中表现出来,这些声韵的意义也通过吟诵而得以展现,这是现代的朗诵、朗读所做不到的。百 年以来,我们把对汉诗文的理解建立在朗诵的基础上,这就出现了意义的偏差。第三,吟诵者个人对诗文的理解。每个人的吟诵调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吟诵不同的 诗,也是不一样的,吟诵两次,也会不一样,为什么?因为理解不一样了。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理解品味的过程。如此,教学的时候就一定要吟诵,老师把自己的理解浓缩在吟诵中教给学生,学生反复体会,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吟诵,如此代代相传。现在读经的人很 多,读经倡导者的王财贵先生有个理论,说小时候背过,长大自然会理解

4、。这个理论有一个疏漏,古代的教育并不是这样的。小的时候老师没有把理解的种子放 进孩子的心里,他长大后怎能理解呢?古代的教育,确实是小时候背过,多背少讲的,但是,小时候要埋下理解的种子,那就是靠吟诵。后来的讲经,也要靠吟诵。“吟”这个字在几乎所有文人的文集中都会出现,而且频率非常高,据有人用计算机对全唐诗进行的字频统计,“吟”字出现了3397次,在 全唐诗所有6209个用字中排第188位,和宫、暮、安、醉、少、孤、晚这些字的频率相近。可见吟诵在文人的生活和文化的传承中是多么重要的地位。关 于吟诵的记载随处可见,俯拾即是,但是关于吟诵方法的文献却很少。吟诵有哪些规则?哪些习惯?怎样吐气发声?怎样高

5、低长短?怎样变化发展?这些都极少有记 载。中国也没有吟诵谱,只有日本有,而且年代并不久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吟诵属于口头文化,人人皆能,各各不同,所以很少有人专门论述。我们在采录吟诵传人的时候,尤其是九十多岁一百多岁的人,他们是经过私塾的学习,真正 会吟诵的人,他们都说,吟诵有什么可说的?有什么可研究的?这是天生的,就是这样!人人都会还说什么?你也会!吟诵是自然而然的,一嘴自然就是这样!这 些都存在我们的采访记录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们即将出版的名家论吟诵。这种情况很普遍,所以我们想,这应该反映了几千年来古人对吟诵的看法,可以 作为吟诵文献如此之少的原因。如此一来,我们研究吟诵方法的主要依据

6、,就是近百年来的影音资料。这些资料的上限是民国时期,其吟诵方法可追溯至清代中叶。清代以前的吟诵也是这样的吗? 这的确是一个疑问,今后也应该进一步搜集资料,深入研究。但是我们对吟诵传统的一贯性是比较有信心的,这个信心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第一,吟诵是代代口传的,口传文化普遍有变异的现象,但也普遍有传承的性质。这是人类学的老话题了。我们不是普遍把希腊的神话与传说、山海经等当 作先民的事实吗?实际上都已经是后代的口传。吟诵不是哪个人创造出来的,它是从老师、老师的老师、老师的老师的老师那里继承下来的,其基本规则和方法,应 该改变不大。第二,日本、国、越南的汉诗文吟诵一直传承未衰,其中国和越南在近古时期与

7、中国的交往较为密切,其吟诵也受到了中国吟诵的发展变化的比较多的影响,但 日本在近古时期比较封闭,其中国文化输入多依靠朝鲜和海上非法贸易,它的吟诵,传承唐朝的成分比较多。今天的中国吟诵和日本吟诵比较起来,尽管旋律有很大 的差异,但是节奏、读音、发声、规则各方面,都存在很多相通相近的地方。这说明了吟诵传承的稳定性。华钟彦先生曾专门撰文论及此事。第三,关于吟诵方法的古代文献极少,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目前找到的零星的记载与近现代的吟诵并无矛盾。此外,关于吟诵的大量文献都是从外部描写吟诵的,这些记述虽然没有直接论及吟诵方法,但是由外部形态也可对部规则做一些推论,这些推测也与近现代吟诵并无矛盾。第四,以近现

8、代吟诵为基础,对吟诵的规则方法所做的研究结论,用以解释古代文学、音乐、语言等方面的现象时,不仅能解释得通,而且往往比之仅以字面解释更 为深入顺畅,更为豁然开朗。比如上古音有无声调?近体诗格律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的乐谱为什么是那样的?等等等等。这些都另文撰述,在此不论了。基于以上理由,我们对吟诵的传承性、一贯性有比较高的评价。以下研究,是建立在近现代吟诵资料的基础上的,但是古代吟诵应该相去不远。我们所搜集到的吟诵影音资料,老的资料基本上都是前人录的,被我们搜集来的,新的资料基本上都是我们亲自赴全国各地采录的。共计有200多人的吟诵影音, 其中我们自己采录的近百人,涉及汉语七大方言区和白语、日语、

9、朝鲜语等多种语言,另有大量的采访记录和文献资料。我们的采录工作还在进行,我们的目标是采 录到千人万首。目前我们拥有的吟诵影音,最早的是1948年唐文治先生的吟诵录音,唐先生时年。他的吟诵得自青少年时代,属于近代吟诵。元任先生也有录 音,但是录的时间晚,乃是70年代,他的吟诵属于现代吟诵。此外,还有朱东润、钱仲联、唐圭章、华钟彦、朴初、臧克家、贻焮、启功、高文、柳北野、 希逸、萧璋、江树峰、敬宜等前人,以及周有光、南怀瑾、叶嘉莹、霍松林、戴逸、钱绍武、屠岸、周退密、衍文、文怀沙、吴小如、王运熙、程毅中、崇德 等一大批前辈学者的吟诵影音。也有很多散在民间的吟诵传人的影音资料,以及一批吟诵曲谱。我们

10、也系统地搜集了百年以来的吟诵文献,包括各种专著、论文、杂 记、回忆录、采访手记等等。所有这些影音和文献资料,我们都做了切分、分类和整理、研究。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吟诵具有鲜明的中国口传文化的特点。一首诗在以前有成千上万的吟诵调:地方不同,曲调就不同;人不同,曲调就不同;一个老师教十个学 生,十个学生的曲调都不同;一个人吟两遍,曲调也会有所变化。曲调跟当地的语言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吟诵曲调的丰富多彩,并不说明吟诵是没有规律 的。对吟诵来说,曲调并不重要。吟诵不是唱歌,它的目的是深刻、完整、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容。吟诵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如何表达词意的方法,不是一种曲 调。吟诵的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

11、。全国各地的吟诵,从东北到,从到,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所有的正宗的吟诵都必须遵循的,因此也可说 是吟诵的规则。本文即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吟诵的规则所做的初步研究。一、吟诵的概念由来吟诵的概念一向不统一,古人有吟、哦、咏、诵、读等多种说法。即使用了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人那里也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弄清楚这些概念的演变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大课题,具体情况恕我另文撰述。这里只做点说明。“吟诵”,应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这个概念,在古人那里,对象多是诗词韵文,甚至可以做诗词韵文的代称。“诵读”这个概念的对象,既可是 诗词韵文,也可是散文。“吟咏”多半有曲调,但也可以没有。“诵读

12、”多半没有曲调,但也可以有。我在推广吟诵的时候,做了一点概念上的规,把“吟咏”专 指有曲调的,“诵读”专指没有曲调的。两者仅以音乐区分,不以文本体裁区分。本文即是如此。古人的“诵”与“读”其实也有所不同。正规地来说,“倍文曰诵”,“诵”指背诵,但是不是默背,是出声地背诵。“读”是出声地规地念,和一般的口语式的念不同。如此,“朗诵”指大声规地背,“朗读”指大声规地读,与今天的“朗诵”、“朗读”概念大相径庭。今日之“朗诵”、“朗读”,乃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西方尤其是日本传入的诵读方式,通过话剧电影进入中国,在抗日朗诵诗中定型。我赞成朗诵白话诗文,但 坚决反对朗诵汉语古诗文。因为,今日之朗诵,其基

13、本方法源于印欧语系重音语言,全看轻重、节奏、速度、架势,不管高低、曲折、长短、声韵,是外国人读汉 诗,全然不顾汉诗文固有的创作原则,是读错了的,是对汉语古诗文的破坏!朗诵居然成为百年以来中国人对待自己的古诗文的诵读方式,真乃一大悲哀。我常在学 校外面,听到里面孩子们在“朗诵”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还是汉语吗?这明明是英语嘛!这是RAP,是嘻哈,是饶舌,总之绝不是汉语!也绝不是我们的唐诗。前些日子我还看到了真的用RAP形式来教孩子们念论 语的。我还看过RAP大学表演,还带街舞的。我们的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每个字都有婉转的声调,这

14、是我们的语言,是我们的世界观,是我们的文化。 语言是轻重音所以有非A即B的逻辑,语言有流转的声调所以有圆融流转的“道”,语言和世界观是有关系的!我们的现代汉语最基本的工具书,是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它们是所有现代汉语字典词典的标本。可是它们都是按照英语字母的顺序排列的!我不知道 这世上还有没有哪个民族,它的字典是按照另一个毫不相干的语言来排列顺序的!这还叫什么语言科学呢?这两本字典不废除,汉语的振兴就是瞎掰。汉语历来是音 形义的统一,要么按音排,要么按形排,这才是汉语。对母语的语感都是错的,都英语化了,何谈语文?难怪新版红楼梦的演员们要像说RAP一样地念十二钗的台词了。我们错了一百年,怨不得

15、孩子们。如果说的是汉语,就会有颗中国心;如果说的是英语,就会有颗美国心。如果用英语的方式说汉语,我不知道孩子们会有颗什么心。我们这些年就是在用教英语的方式教我们的母语汉语语文。话说回来。在我采录的老先生们那里,他们是没有今天的“朗诵”概念的。当他们说我给你们“朗读”或“朗诵”一段的时候,他们是吟诵的。今日的“朗诵”、 “朗读”概念,是西方诵读方式从中国传统诵读概念中抢去的,所以我们被迫把传统的诵读方式叫“吟诵”,以与今日之“朗诵”相区别。我们把“吟诵”定义为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把“中华吟诵”定义为中华民族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也吟诵汉诗 的,一般只要有

16、参加科举考试的,就会有吟诵。白族、纳西族、布依族、壮族、朝鲜族、京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都有汉诗文吟诵。海外吟诵主要是日本、朝 鲜、越南和南洋的国家。由于朝鲜族、京族都是跨境民族,所以“吟诵”比“中华吟诵”实际上只多了一个日本吟诵。有很多人问,各地都有的“哭祭”算不算吟诵?“小白菜”算不算吟诵?京韵大鼓算不算吟诵?等等。我这里要澄清一下。“吟诵”如果作为一种发声歌唱的方法, 那么中国所有的传统的声乐,所有的发声歌唱,都是吟诵。因为所有的发声歌唱都有依字行腔的原则,都是汉语腔音唱法。连以前店铺打烊后伙计给掌柜的“唱账” (就是盘点),也是吟诵。街上小贩们的叫卖声,也是吟诵。戏曲曲艺当然更是吟诵了。很多人觉得这个吟诵像大鼓,那个吟诵像越剧,其实,不是吟诵跟戏曲曲艺 学的,而是相反,是戏曲曲艺跟吟诵学的。吟诵有多少年历史?戏曲有多少年历史?当年创戏的人,都是文人,他们只会一种唱法,就是吟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