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690945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当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再也无法舒展你紧锁的双眉时;当同学们婉转悠扬的诵读再也难以激起你心灵的共鸣时;当你以一句“这点小事也来烦我”打发满含委屈来求助的学生时我想你一定染上了不少教师感染过的“职业倦怠症”。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是一种伸缩性很强的内在潜能,只有将这种内在潜能充分地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种转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它像一只蛀虫一样在慢慢地蚕食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教师的内在潜能难以充分发挥,最后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采取有效途径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一、

2、什么是职业倦怠?激发和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并将活动导向某种目标的行为背后存在着一种动力,心理学上称之为动机,动机具有激发、调节、维持行为的功能。它产生于人的需要,并与兴趣、价值观、抱负水平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当动机消失,为之所推动的行为就会自然消失。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惫的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人的态度、行为都会发生很大变化。态度上的变化:在认识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认为工作意义不大,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烦琐事务。感到前途暗淡,毫无希望可言,一点也不珍惜自己

3、的工作岗位。在情感方面,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情绪上波动很大,会产生压抑、苦闷、怨恨、忧郁、多疑等多种消极因素。在意向方面,会疏远工作,无心投入。行为上的变化:表现为对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使,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个人发展停滞等。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作,影响人的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于是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继而影响到之后的工作状态,引起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不但对工作有极强的破坏力,而且能导致当事人发生多种生理疾病,如:失眠、头痛、头晕、内分泌失调等。二、教师为什么会产生职业倦怠呢?(一)工作压力大。无可否认,目前片面追求升学率已成为许多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绩效标准。社会、家长,就

4、连教育界内部,评价一所学校、一位教师的标准都离不开“升学率”这把尺子。评先进、发奖金、人事调动以及教师能否捧得住这个饭碗都得拿它作硬参数。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给教师施加行政压力,定升学指标。在这种强大的压力面前,教师们无可选择而又无可奈何地踏上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漫漫征途。教师在拼命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这一阴影时时刻刻笼罩在他们的头上,使他们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和怠慢。教师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长时间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他们一方面对学生搞题海战术,另一方面搞辅导战术,至于突破传统的创造尝试,他们想都不敢想。即便想,可追求升学率又挤占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哪有时间去搞呢?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

5、义教育一文中曾说:“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有权拒绝创造吗?不能够,我们决不能拒绝教育工作中的创造性。”1但是严重的事实给我国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封闭性的教育系统、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教师工作的低创造性,使我国的教育失去了内在原动力,使我国的教师日渐疲惫。(二)工作强度大。教师的超负荷运转使他们没有任何的喘息机会,又由于追求升学率的原因,他们不得不整天为提高学生考试分数而犯愁。这一点在毕业班任课教师中特别严重。况且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工作时甚至在休息时都需要身心的极大投入。为了成绩在坚持,结果使很多高中的老师身体已经被累垮了,各

6、种颈椎病、肩周炎就不用说了,精神性的抑郁屡见不鲜,更别说顾及家庭了。因此教师更容易比别人产生职业倦怠。(三)工作创造性低。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繁杂纷乱的教育内容,瞬间即变的教育环境,他们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胜任教育这一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工作缺乏应有的创造性,教师的创造也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封闭性的教育系统,不但不能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吸收其成果,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被社会所接受。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适应社会的多样个性的发展,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往往导致无个性的学校、无个性的学生和无个

7、性的教师的产生。在这种情形下,无个性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创造性和独立性被严重忽视。角色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无论从角色职责,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教师一直是社会提倡的价值模范,且被作为一种价值传播的工具。”2但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的价值观念在不断改变,许多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于是就产生了角色价值观与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冲突。这种冲突在教学中表现尤为明显。比如:某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与标准,与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并不完全一致,但为了正面引导学生,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价值观念,而向学生灌输与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当这些观点与学生的观点不相一致时,教师就会对角色

8、的价值观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个人的价值观与角色的价值观的背离,最终引起他们对自己职业的失望。(四)称誉与现实的反差。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尊严。尽管都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尊师重教,但是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自己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甚至有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时,他们就会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有一首形容教师的打油诗在网上流传甚广:“起得比公鸡早,睡得比猫头鹰迟,责任比主席大,收入比民工少”! 很多职业,工作内容仅限于上班时间,即使有应酬,也不是天天有。下班后就可以结束当天的

9、工作,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可是教师呢?上班时间要上课、批改作业、应付家长,做不完的事情往往带回家。其实,这所谓的“做不完的事情”绝大多数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压下来的额外的教学任务,比如评优课的讲义,过于频繁的测试卷.原来,一提起教师这个职业,使人不免想到两个假期。可是据我所知,自从我们国家实行双休以来,第一,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享受过双休;第二,没有享受过“五一”、“十一”这样的长假。要说老师最讨厌什么,那就是放假。因为,只要放假,学校就一定会补课,而且补课的课表是单排的,有的老师从早上第一节上到晚上最后一节也不稀奇。因此,怎么可能不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猫头鹰晚呢?在张志勇厅长的

10、博客上有这样一段话:“张厅长,您好:我是一名教师家属,我妻子每天的工作是这样的:早上六点半,晚上十一点,孩子无人看,家庭无人管,好事不敢想,更没时间办,饭也吃不好,生病不能看,一说要请假,领导不给脸,回家发脾气,全家不敢言”你说,这能不影响教师的工作兴趣和动机吗?三、如何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呢?(一)彻底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现代管理学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而是愿意勤劳肯干的。关键是是否给了他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否满足了他合理的需要。今年春天,省教育厅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定忽如一夜春风来,吹遍了山东大地,一线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无不拍手称“教育的春天来了”。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

11、提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至今已过了十四个年头,但在实际中,学校教育依然是以成绩为上,升学为本。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应试教育把学生变成了学习机器,把老师变成了分数的奴隶。现在搞了20多年应试教育的坚冰,终于出现瓦解的迹象,但这块坚冰要真的冰消雪融,还需建立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教学目标、评价机制及推荐政策等规范。(二)排除教师心理障碍,满足教师的高层次的需要。心理障碍往往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阻拦或干扰,致使目标不能实现,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焦虑、沮丧、失意的挫折心理状态。无论是个体的内在因素还

12、是外在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碍都将影响个体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个体行为的失调。要想排除教师的心理障碍,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情绪,学校就要满足教师的高层次的需要。那些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意因素,而起不到激励人积极性的作用;只有那些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如:获得尊重的需要、施展才华的需要、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等)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因此,学校领导者要想激励教师的积极性,避免职业倦怠,必须建立教师劳动成就测量与评价制度,使教师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成就,满足教师自尊的需要;端正教育思想,变单一升学教育为学生素质教育

13、,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有的放矢,满足教师施展才华和创造才能的需要;注重教师的培训和提高,给教师个人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满足教师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随着教师需要的不断满足,教师的积极性也将得到不断提高。在教育领域内部,进一步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和筛选制等配套措施。优胜劣汰便可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三)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更需要教师个人的主观努力。首先,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3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对自己所从事

14、的事业满腔热忱,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才能热爱学生,并从这种爱中得到极大的职业享受。一些优秀教师遇到多种困难,但他们一到学生中间,烦恼、忧虑便很快消散。要让教师明白职业倦怠不但会影响事业,而且会损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教师要想做到“乐而为之 ”,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来源于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即要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从其对社会推动作用这一角度来讲,是一种高尚的事业。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事业正确的价值认定,是其避免心理障碍、保持最佳心境的思想基础。其次,教师个人要加强个性修养,努力增强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如: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制力,克服激情性冲动;增强信心,避免自暴自弃等。教师还应注意经常保持阳光心态,乐观情绪。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你喜爱的职业,那么你就没有一天是在工作。那是在干什么呢?在享受啊!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那些真正热爱教师职业的人,往往能够从平凡而辛苦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一种超物质、超生命的幸福感。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为我们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