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国培作业创新性成果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6909363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国培作业创新性成果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国培作业创新性成果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国培作业创新性成果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国培作业创新性成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国培作业创新性成果(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国培作业创新性成果 在这次国培学习中,我对古典文学阅读教学有了新的理解。“阅读与文本对话,也是在与人对话。”从前也在作者简介上做过很多功夫,力图让学生能够知其人,明其文。文章与文人是不能分割的,一次又一次地阅读文章,一次有一次地走进文人,每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每一次理解文人的经历,都会对他的文章有新的体会。 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据此,我们能够把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的学习要求解读为: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理解诗文内容,积累古汉语字词句等知识;能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品味、感悟古诗文优美的意境,提升人文素养;增强诵读训练,对古代诗词要

2、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但是因为古诗文距当今学生的时代太遥远了,现在我们交流又不用文言文,何况古诗文中所涉及的典章制度,社会常识等都与现代社会有着巨大的距离,所以有的学生认为古诗文学了没有用处。第二,因为古诗文与学生熟知的现代口头与书面语有很大差异,学生很难逾越语言文字障碍,课文读不懂,自然产生畏难情绪。第三,古诗文本身缺乏趣味性,学生对其学习就提不起兴趣,但为了应付中考又不得不学习。第四,当前书市上古诗文的注释翻译资料泛滥,学生们几乎人手一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为上课听不听都一样,因为资料上都有现成的答案,何必去白费劲。第五,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阅读只占总分的15%左右,并且这局部得

3、分率又很低,所以学生认为学习古诗文是出力不讨好的事。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使得我们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举步维艰,出现“少、慢、差、费”的现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并给以充分展示的机会,但受传统教学观点的影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那种先生讲、学生听的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打破”。当前的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80%的老师都采取 “解词串讲翻译”的大包大揽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从重点实词、虚词到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特殊句式,面面俱到。有

4、的老师则每篇文章都逐句给学生翻译好,甚至连古代诗歌也要翻译成现代文,把那些声情并茂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如一位老师讲出师表一文,从写作背景介绍,到逐字逐句的解词、翻译、分析段意,最后总结中心与写作特色。课堂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眉飞色舞,甚至引经据典,触类旁通,不厌其烦的分析讲解。而学生们与老师密切配合的寥寥无几,或恹恹欲睡,或不堪其烦。由此可见,过度重视串讲分析完全无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严重限制学生的想象,养成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良习惯,以至于没有热情听讲,没兴趣思考,使学生逐步丧失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我选的文章关雎是诗经开篇的第一章,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5、我搜集了诗经相关知识以及相关教学反思,还有青少年对于诗歌的感受和对爱情诗的好奇与羞于表达。 在设计终稿里,我加入了对全诗情景的想象朗读,在头脑中再现诗中的情景、情感。这样,学生在读诗时,不在因为是爱情诗而有专注于此,除去爱情的局部,也能从诗中少年身上学习他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的精神。而文中表达和描写的内容,学生容易理解,对文章的赏析没有太大的难度,主要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品味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味和谐优美的韵律。 教学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准确的的朗诵,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层次;其次应引导学生把握诗经赋比兴的手法加和谐优美的语言,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贯穿

6、始终,读读译译,想想品品,以读代讲,以品促读,让琅琅书声伴随课堂每一角落,让学生思考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全面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 关雎教学目标 1、 学习掌握相关诗经的基本知识。2、 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含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3、 把握关雎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教学重点1、 把握诗歌诵读要点,诵读背诵诗歌2、 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教学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这里的“诗”其实指的就是诗经。古人认为经过诗经的教化,能够使人“温柔敦厚”,可见诗经在古人眼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

7、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去感知这部国粹。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二、 作品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叫做“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拿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三大多数:“风”指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数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叙事和抒情;“比”,“以此物比彼物也”比喻和比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环境描写,烘托渲染气氛。三、朗读课文,整体

8、感知1、诗经是诗歌的源头,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诗吗?生:关雎2、 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生字识记。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明确:第一章,舒缓平和;第二、三章,声调应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章,要有求而得之的喜悦。4、 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四、 研读全诗,理解文意1、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描写一个男子追求一位美丽的女子,但又追求不得,深陷相思之苦,难以自拔。2、 男主人公的思想变化过程又是怎样的?(提醒学生结合诗中具体词语来理解)明确:渴望追求忧思烦恼梦中幻想3、 再读关雎,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

9、动形象。4、 文中的女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她为什么值得男子如此的追求?(结合诗中具体词句理解)归纳:文静美丽(窈窕),善良贤淑(淑女)、勤劳(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所以,这样的一些性格特点综合起来,才是文中男子思恋她的主要原因。五、 品读全诗,探究特色1、 学生读全诗,体会诗歌在表达上的特点,畅所欲言。2、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全诗的写作特色。(1) 托物起兴。“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鸟儿的呼唤“关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淑女”真

10、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呀!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2) 韵律和谐。使用重言(关关);使用双关(参差);使用叠韵(窈窕);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3、 再读诗歌,感受一下,“你从 读出来了这首诗的 美”?人物美:采荇女,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美丽贤淑 男子对爱人的思念,对爱的执着语言美:韵律;重章叠句;用词准确传神意境美:“起兴”手法的使用,营造出美好的气氛。情感美:抒发情感生动细腻,健康明朗,质朴直率。六、 课堂小结 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美。它的魅力远远不止这些。这首诗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难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名不虚传。美诗如能美读,定能锦上添花,现在我们就在同学们的朗诵中结束这堂课吧!相信很多同学已能背诵了。七、 板书设计 关雎 雎鸠 好逑 窈窕淑女 求之 友之 荇菜 乐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