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导学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6907576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母亲》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的母亲》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的母亲》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的母亲》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的母亲》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母亲》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母亲》导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 我的母亲【学习目标】.了解作者情况,记重点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饱含感情,讲究分寸的语言。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及背景资料本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本文写于190年,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段回忆。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31918),是绩溪县中屯人,是家中第一个女儿.贫困的生活使冯顺弟学会

2、上侍父母,下扶弟妹,手脚勤快,为人贤惠.6岁那年,成了胡传(胡适的父亲)的填房。第三年冬天生下了胡适。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胡传病死在厦门任上。虚岁3的冯顺弟带着小胡适在胡家“一少年做后母,周旋于诸子诸妇之间”,度过了23年漫长而痛苦的寡居生活。这一切在胡适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最初、最深的回忆. 2。走近作者胡适(1891196),近代思想家,现代诗人、学者,提倡白话文.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1年完成博士论文(12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曾任教于国立青岛大学(现

3、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四岁时便读父亲所作的诗。五、六岁上私塾,学习古文。大概在十一岁时,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积累运用】1给加点汉字注音。文绉绉( ) 庶祖母( ) 佃户() 侮辱( ) 眼翳病( ) 吹笙( ) 摹画(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野n() x( )戏 chu( )备 牢o( ) 严1( ) 宽y( ) 宽sh()3结合语境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文绉绉:_我小时候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野蛮:_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下流:_【问题探究】.课文写了母亲的那几件事?这些是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5作者

4、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自己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慈母与“严父”的双重身份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请联系自己妈妈的的一些做法,试着对文中母亲的为人、教子的方式作一点评论.7。课文末句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为什么用“如果?【主题阅读】(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209湖南长沙中考题)(1)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胡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一朵月季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2)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摊,卖小炒。一个小气罐,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摆放锅碗盘

5、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她卖的小炒只三样:土豆丝炒牛肉,或炒鸡肉,或炒猪肉。(3)女人三十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夹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极干净,外面罩着白衣。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的红。她有围裙,有袖套,过一会儿,她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必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盘子里,才好看,她说。(4)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饭时,女人的摊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小炒,大家都很耐心地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盘,

6、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的萝卜花,承载着五味调和百味香,就开到了人家的饭桌上。(5)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了她的故事.()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很有些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心摆摊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得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罢?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坐在桌旁雕着时

7、,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好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待和向往。(8)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前来了。()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多少钱了?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10)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

8、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 (11)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大家提起萝卜花,都知道。 (12)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 (小小说选刊)8。下列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夫妻情 B、卖小炒的女人 C、萝卜花 D、小城风景9。从全文看,文中()()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 ,其作用是 。1概括使女人命运发生变化的两个情节。答: 。11.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句话的作用。答: .12本文用了 、 等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 的女性形象。(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1题。(209山东枣庄中考题)母 亲顾城她在车窗上用手指画了一下,就不禁笑了,果然有层薄尘。她一笔一笔画下去,

9、敲着让他看.深秋刮大风的天气,两道车窗都关得严严的。“票在上衣口袋里”,“吃东西,“晚上冷”,“中途别下车”,“常喝水”下边写满了,就踮起脚,使劲地写在上边:“第一次出门,请帮助!”点着字,指着他,再向坐在他两边的人做手势,表情幅度很大无声地说着,也不管瞄她一眼的那些人古怪的神情。终于报告列车即将启动,她十万火急起来,在自己左胸前画方块,挤在边角写:“地址”,他明白这是她好多次地告诉他地址在他的左上口袋里。他点头,她还不依,要他拿出来给她看,他拿出展开又让她清楚地看着平整地放了回去。火车就这么动了,她手臂举得高得惊人,写“回”“来”,“来字的最后一笔,一下拉长了。他看着她飞快地走起来,在棕色的

10、人群里,花白的头发微微起伏。站台一晃就过去了,他知道她会站在尽头,任凭黄昏到来。几道灰墙过去,依旧灿烂的阳光就搬道理大片的田野上;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陡地响起,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这是他小时老唱的歌,因为家里的唱片老唱,妈妈也老唱;妈妈乌黑的头发闪亮,白色的连衣裙把他托起又放下,她喜欢这支歌;后来“文革”了,不时地他还听她哼起。他跟着妈妈过过很多种生活,火车、卡车、牛车、手推独轮车都坐过,吱吱嘎嘎的独轮车是妈妈推的,堤坝、田埂都走过;有妈妈在,就没有苦。现在歌儿“解放”了,却是好久没有再听妈妈唱了.这次出行很奇怪,他订了一张票就忘了,吃饭时响起“梆梆”敲门声,问票到底要是不要,

11、莫不是嫌贵?一看时间,离五点开车也就两个小时了,赶紧放下饭,将手提箱倒空,抓了衣服用具,提上就走;(A)妈妈紧急中也抓了一大包东西,也走。他上电车,她也上电车;他上地铁,她也上地铁;到了他上火车,就不让她上了。在地铁时,有半小时的运行,她算准了一般,把他的箱子在地面上当众打开,将自己大包中的东西一样样地往里放,同时说明着,提醒着,警告着:这个衣服早上穿,这个晚上穿,这个睡觉穿;风大穿这个,下雨穿这个.地址就是那时放进他的上衣口袋的,特意不和车票放一个口袋,为的是拿车票时不给顺带出来.她把手绢放进他衣摆口袋时,发觉这两个口袋是空的,(B)于是就往里装常用药,装一样解释一样,板兰根做什么什么,黄连

12、素做什么什么,直装到他的左右两侧吹气一样地鼓起来,一动就晃得像个章鱼。箱子里的药就更多了,她情急之下是把家里的一抽屉药全扣进了她的大布包的。“消炎片要不要带?还是带上吧,不过吃的时候一定要问医生呵!伤湿止痛膏也带上好,万一哪里扭了,就帮上大忙啦!地铁车厢竟相当空,要是人挤人不知妈妈该怎么办。妈妈忙着说着,为了让妈妈说话声音不必太大,他就蹲在妈妈旁边,妈妈于是不时伸手理下他的头发,说头发是要梳的,就用她放在箱子内拉链里的木梳梳;洗头的时候,一定要将洗发膏冲净,洗发膏放在箱子的左下角了,和肥皂、手纸一起;肥皂不要老用,手纸家里的两卷全带上,要记住及时买。说着说着,又插入一声不轻的惊叫,居然忘了带水

13、果刀,水果有农药,一定要削皮吃,必须赶快买一个,不要买太锋利的,可别割了手。说着又想到云南白药不在抽屉里,也忘了带了;走得这么急,妈妈终于怨起他订票也不说一声来。他在家里是任性的,到了外边脸上就一热一热。车上的人上上下下,有的居然哈哈大笑起来,她也不怵,转头对人家也笑:“他是这样的嘛,还没自己出过门呢!”她年轻时不是这样的,因为不肯开口问路,以致错过了进入考场的时间;她后几天投考的三个大学都录取了她,那是因为她干脆前一天就找到考场,然后在边上的车站或是长椅上将那一夜硬撑过去。她那时刚满岁,比他现在还小呢,只身从县城到上海考学。后来到了陕西大山里她全心全意工作,却不料晕倒在井台上;她最后一刻的坚持让她没有倒到井里,而水桶是整个地掉进去了。不知怎么到了儿女上,她就全换了一个人。现在妈妈已在几百里之外了,边上都是笑过他的人,他已小心地同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