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690689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吉林省长春市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吉林省长春市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吉林省长春市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吉林省长春市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长春市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于传统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它具有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

2、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 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地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同时

3、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健。 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系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在传统社会政府假日与社会节日是统一的,人们在统一时间体系之下,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冲突。现代社会工作时间接照公历进

4、行,传统节日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夏历,节假日不统一。为了让人们享受传统节日,社会应该给大众以休闲的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是特别关键的。人们只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自觉地传承创造节俗活动。 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传统发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全新环境中,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更新节日传统。从近年来的传统节日复兴实践中看到各大传统节日适应现实的积极变化,如清明节的网上祭祀活动、七夕节、重阳节节俗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传统节日的积极演化能力。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了民族节日的未来。 (摘编自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5、正确的一项是A. 在农业社会,中国民族节日能帮助人们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和天人关系。B. 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中国民族节日发生了蜕变。C. 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D. 如果新的节俗传统能形成,那么就可能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民族节日的未来。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与建设中国民族节日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以层进式结构论证了民族节日的复兴。B. 文章从时代发展与多元文化需求两个层面论证了传统节日赖以生存文化语境的变化。C. 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向题,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了论证

6、。D. 与第2段的举例论证不同,文章第4段采用了对比论证来阐述传统节日的发展现状。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革命”的影响,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进行不充实、表面化处理。B. 节日里贴年画、划龙舟等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C. 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显得更为迫切。D. 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其更多的价值是对生活的丰富。【答案】1. C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

7、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C项,“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以偏概全,原文表达为“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强调的是“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并非修复所有的传统节俗。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C项,“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向题,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

8、作出了论证”不合文意,原文主体部分每1段都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模式,每一段的开头句都是分论点,据此可以断定第4自然段的中心论点应该是“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C项概括层次大意出现问题。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准答题区间,本题A项,“因为革命的影响,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进行不充实、表面化处理”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原文中“导致”一词表

9、明前后分句是因果关系,“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是原因,“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是结果。选项中抹煞了二者的因果关系,错误理解为递进关系。本题C项,“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显得更为迫切”中“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显得更为迫切”于文无据,文章第4段写道“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第2、3、5段都有修复节日习俗适应文化语境的相关表述,作者在表述过程中并没有轻重之分,没有比较哪一个更迫在眉睫。本题D项,“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不合文意,选文表述为“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

10、”,据原文可知,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联系减少,但并非和人们的生活时序完全无关。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汤一介,中国哲学问题的思考者汤一介于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汤用彤则是哲学大家。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家风。汤一介爱书,有一些书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运的影响。多少年后,汤一介这样回忆道:“在我读了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后,似乎精神境界有一个升华,可以说我有了一个信念,我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在这几十年的生活中,在各种运动中我整过别人,别人也整过我,犯了不少错误,对这些我都自责过,反省过。但我在内心里,那种伏契克式的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情

11、感仍然影响着我。人不应没有理想,人不能不热爱生活。”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19岁时汤一介曾经写出了论善论死论人为什么活着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显露了作为哲学家的才华。1951年自北大哲学系毕业后,汤一介便留校任教,为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汤一介的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1985年上了汤先生第一堂课,汤先生给他讲授魏晋玄学,讲课给王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博也成为众多弟子中陪伴汤先生走完最后一段路程的学生。“先生刚毅木讷,温而厉。”因工作原因,王博与汤一介多有接触,在王博眼中,汤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一丝

12、不苟,十分严谨,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待人接物非常温和,不管谁有需求,汤先生总是尽力满足。2012年汤一介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将他描述为:“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弥伦群言而精研一理,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汤一介曾获得很多美誉,哲学巨匠、儒学泰斗、国学大师等等。对此,他同已故学者季羡林一样,坚辞拒绝。在汤先生看来,不仅他不是大师,这个时代也没有大师。他在汤一介传中说

13、得很清楚:“我说现在没有大师,是因为还没有一个思想体系被普遍接受,还没有出过一本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他认为,20世纪后半叶的学术氛围不够自由,把思想禁锢在一个框框里边是不能产生划时代的著作的。汤先生在病中仍不忘文化复兴。今年6月19日,抱病在身的汤一介还出席了十卷本的汤一介集发布会,“我想继续再写文章,讲我自己的感受,讲我对人类社会的理解,讲我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作为一个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最主要的特点是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供大家参考,而解决问题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我应该继续努力把我想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这样才不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责任。”(选自“人民网”)相关链接:“汤一介为人谦逊

14、,对人随和。他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宽厚诚信,不怕艰苦。生命中经历的那些坎坷挫折自不待言,但他始终以宽容心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始终认真扎实地治学。而在学术上,他高屋建瓴。此前我国只有道藏、释藏,并无儒藏。而汤先生意识到这一点,便组织编纂,耗费毕生精力。身体力行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国外,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了解中国文化。”(北大教授彭燕韩)“汤先生不喜欢让人称他为大师,我们叫他大先生,是因为他让我们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他引领我们回家。”(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从家学影响、人生理想、学术成就、性格特点及不同人的评价,展现在著名哲学家

15、汤一介的学者风范。B.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家风对汤彤形成为哲学大家和汤一介日后成为著名哲学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C. 在学生王博眼中,汤先生在学术研究上非常严厉,待人接物上却非常温和,表明汤一介在性格上有矛盾之处。D. 汤一介谦逊随和,是因为他继承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上善若水,宽厚诚信,不怕艰苦。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汤一介先生是用生命做事的人,他的贡献不是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在于开风气之先,重启传统文化热潮。B. 汤先生是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学者,不仅对中国思想深入研究,更身体力行融通中西,激活了世界之中国。C. 文中引用学生、同

16、事的言论,从正面直接表现传主谦逊随和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D. 汤一介对当今时代没有大师原因的分析见解独到,认为没有建立被普遍接受的思想体系,就不能称其为大师。6. 作为一个哲学家,家风“义不逃责”中的“责”在汤一介的身上有哪些体现?【答案】4. A 5. B 6. 对学生的责任。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一丝不苟。对中国文化的责任。汤一介先生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如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即使在病中仍然不忘文 化复兴,继续努力把想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不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责任。对待他人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