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词写作要点与技法什么是咏物诗:这是根据诗词表达特点来进行分类的咏物诗 顾名思义,即托所 咏之物以言己志通过对于客观事物的咏叹来寄托个人志向、情感、 与思想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诗人自况,能够与作者的自我形象 以及经历感受,达到自然贴切的融合在所描摹的事物中以有所寄托咏物诗几个要点:1. 选材:所咏之物要与作者寄寓的情感志向有相通处不可物我 无关2. 突出事物之特征与特性:其特征特性与作者自我又须“ 既是而 非是”,'不粘不脱'3. 将物人格化:表面咏物,实为写人重心不在物,而在通过物 来写人借咏物达到寄寓的目的4. 描写既有物之外在特征,但又不可以多停留在外形的描摹重 要的是,须写出事物的内在神韵以反映出个人之情志从而达到物 我为一5. 注意意境审美效果:所咏事物尽量生动形象,含蓄蕴藉,乃形 神在言,志意而在言外咱们举个咏物诗的例子最熟悉的一首咏物诗: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作于仪凤三年(六七八)秋骆宾王作侍御史时,因屡次 上书议论政事,触怒武则天,遭到诬陷,以贪赃罪名逮系狱中这首 诗即作于狱中此诗作于诗人正处患难之中,借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寓己之况 之志,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 “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再比如李商隐的流莺:流莺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这首诗为作者大中三年(849)春长安之作抒发自己仕途穷困, 漂泊无定所,怀才不遇知音,心意无人理解全诗咏物抒情,借流莺自喻,寄托身世之感流莺,指流离漂泊, 无处栖身的黄莺正符合诗人漂泊不定的身世状况诗的首联以黄莺的无所依托自况自己沉浮不定的仕途之路,颔联 承接首联,暗喻自己的心志及失望之情颈联笔锋一转,以黄莺不顾 辛酸苦苦吟唱的情景暗喻自己执着的精神追求尾联承接颈联,以黄 莺的无处着落暗喻自己的境遇全诗移情于物,物即我,我乃物物 我为一矣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象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 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一定要走进去、看 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 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 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这种方法不单豪放派词 人指陈时事、言志咏怀时常常使用,就是婉约派的抒情作品也不乏其 例。
柳永是很擅长铺叙的,他写钱塘一带壮丽景色和杭州繁华生活的 名作《望海潮》,便有一个似乎颇为平直的开头:“东南形胜,三吴 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象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了全词所写 对象的轮廓接着镜头由远而近,写全景、写江湖、写市廛、写西湖、 写游客,便都有了一条贯穿的主线,使读词者不能中辍同时,作者 先抹一粗笔,接着再皴染着色,精描细画,吟出 “烟柳画桥,风帘翠 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样精炼秀丽的名句,粗细相映,韵 味更显丰厚有时开头虽全用平常词句,组织起来却显得奇特豪迈如刘过的 《沁园春》 (寄辛承旨):“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使入一 读便好象听到了词人的朗笑,摸到了词人的脾性接着,笔锋突转, 平空请出白居易等三位历史人物,传声肖形,借古人之言,表自己之 志,全用赋法而带有很浓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果没有开头那样一个开门见山的起句,后文就会显得平淡了2、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 情,依景叙 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起手先画出一幅春江静秀和平的风景画 ——山前飞着 白鹭,水底游着鳜鱼,多么自由而恬静啊!这样的开头正 是给下文以渔父自况的作者出场造成一个典型的环境;作者也用这个 环境寄寓自己要求超脱现实的思想感情。
写景为的是写情,是苍莽阔大还是静谧偏狭,全由主题需要决定 同是写秋景,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 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炼地描绘出一个寂寞、 雕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难熬、心情调怅的感觉辛弃 疾的《水龙吟》主题宏大得多,他的开头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 去秋无际”,多么广阔的江南秋景,我们感到的是阔大苍郁而不是凄 凉孤寂,因为只有这样的境界才切合作者宽阔的胸怀,才包容得了作 者在词中寄寓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激愤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 悬念, 引入深思,使入 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 开头方式,是渭“造思”有时,先用一个反问句,明退暗进,随即 把正意推出,有如引弓发丸一 般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重无数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李清照《临江仙》)这两段都是先用一个特指句开头,说是“特指”,其实答案已隐 含其中(烦恼 无尽,庭院深深 ),因而下文都不正面作答,而用肠断、 春归写出相思、怅恨,用柳烟、雾阁象征深院浓愁,意境比直陈深了 许多这种以问开头的手法,比较适用于表达细腻的感情,但名手也能 用来表现豪放的精神。
例如: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苏轼《满庭芳》) 问语似乎平常,答语却出人意外,一问一答特别显得深情而豪迈 清郑文焯评他是以“健句八词,更奇峰突出”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辛弃疾《王楼春•戏赋云山》) 出语便很奇特,答语又故意含混,确能使人仿佛面对云峰,有神奇怪 异变幻莫 测之感如何过片: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什么叫过片 ?除小令外,词都是 分片的,而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厂主题的两个层次,其 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 称之为过片过去写词、评词的人是很重视过片的,特别强调“过片 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 张炎)“承上接下”是个总的要求,要接得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 为上沈义父 《乐府指迷》说:“若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 野,走了原意就是要人们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过片的具体作法千模百式,并无成规可循,常用的作法有以下几 种:1、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这是最普遍的做法其中又有两种 情况,一种是意思虽上下紧接,但写法上有明显的顿宕,使人一听便 知是另起了一段张炎推崇的姜夔的《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 就是这种做法的典范庾郎先自吟愁赋。
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 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 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侯馆迎秋,离宫吊月, 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 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这首词是写由蟋蟀的鸣声而引起幽思的词有序说明作词的缘起: 与张功父会饮,闻壁间有蟋蟀鸣声,乃相约为词功父先成,辞甚美 姜夔则“徘徊茉莉花 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词的起 句就是呼应词序的,突出了一个 “愁”字,也是全词情调的总括听 功父之词已有愁思,更何况又听到蟋蟀那象私语般的凄清的鸣声这 样,作者一开篇便把愁思与虫声紧结在一起了接着, 作者以寻声探 索过渡,转入对蟋蟀悲鸣的刻画他用机杼声、暗雨声、砧杵声、丝 竹声,细致八微地比况虫声,又由这虫声联想到思妇无眠,候馆迎秋, 离宫吊 月,突出一种孤独、思念的感情,由此回忆到儿时的呼灯灌穴, 捉虫为戏两相对比,越感到幽思无限这一切部是连缀直下,很难 截然分开的而作者却却十分奇妙地抓住了“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 为过片前片尾句已经说到“夜凉独自甚情绪! ”在这凄冷的寒夜中独 自一人听秋虫悲鸣已经感到难以忍受了;岂料西窗外又传来隐隐约约 冷雨敲窗的声音!一个“又”字,既把上下片紧紧地连接起来,又使之 明显地划成两段,手段确是不凡的。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同样精采作者先写低头看 着那郁孤台下饱含着千千万万宋代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 故都,丛山苍莽遮断了 关切的目光,上片就结束在“山”字上( “可 怜无数山”)接着,下片又从 “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 去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这两“山” 相连的过片,衔接得那么紧 凑而节奏又多么分明!2、异峰突起,对比明显过片处十分鲜明,看上去,好象上下片 说的是两件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 通的这样的过片,峭拔险峻,跟上片结句有个明显的对比辛弃疾 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就 是个较好的例子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 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 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老老矣,不妨 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 帆沙岸,系斜阳缆上片写作者俯视剑溪,幻想取出神剑,以实现杀敌救国的壮志, 却受到当权者的阻挠上片结句“风雷怒,鱼龙惨”,情调是很苍凉 的可是过片处却出现了 一个十分挺拔峻峭的形象:“峡束苍江对 起”,一下子把人的视线导向峰顶,接着吐出了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上片以咏志起首而结于悲愤,下片以抒愤为主而起于激昂,界线分明, 以对国家无比关切而又无能为力的激情贯穿起来3、上下连贯,文意并列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 一昔,而以 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 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鬂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下片哀诉今天囚虏处境的凄凉,一今一 昔,一正一反,对比是很鲜明的过片处,上片以过去连干戈都不知 为何物作结,下片以突然间作了敌人干戈下的囚虏起首,互相呼应, 连得又紧,转得又急,自然亲切,使人感动陈与义的《临江汕》 “忆昔午桥桥上饮”情况近似上片追忆南渡前在西京洛阳过的潇洒 岁月,下片抒发如今偏居江南一隅的惆怅之情,而以“二十余年成一 梦”作过片,承先启后,而且定下了全词比较消沉的基调吕本中《采桑子》是又—种类型:“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 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上下片一正一反,没有明显的过片句子,而以上下片格式上的重 复,实现了上 下片的联系与区分。
4、一总一分,直接过渡上下片一总一分,其间往往没有起过渡 作用的句 子,格式本身就决定了上下片既是整体又有区别的关系 例 如赵企的《感皇恩》词,写别情,上片总写,下片一句一层,分四层 写离恨 的原由从而,将别离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5、有问有答,上下相接李孝光《满江红》,上片尾句作“舟人 道:'官依 缘底驰驱奔走?'”下片首句说“官有语,依听取”,直问 直答,比较少见李 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可以归入 这一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 天浯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 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另一种是,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 实际上是就问 题而发,呼应上文的这种写法比较多见如: “华鬂 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 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旧社雕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 锦里繁华, 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 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