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6882414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5. 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

2、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26. 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

3、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4、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 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30.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 装大了反

5、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 理性占据主导低位D. 神话的

6、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33. 表3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年份约1770约17901793约18301835数额(百万英镑)140175360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年份175517971835指数42.7442.4878.69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C.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图434.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 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 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 二战期间苏联经济

7、建设并未停滞D. 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

8、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

9、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4时间中国外国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

10、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

11、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请考生从45、46,47三道历史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分)4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

12、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46.历

13、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住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称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顺

14、丰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分)47.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礼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礼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名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礼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礼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礼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礼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礼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礼即位,但季礼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礼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摘自史记等。(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礼为“贤人”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礼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答案单选题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