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刘占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6877998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刘占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刘占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刘占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刘占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刘占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刘占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刘占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刘占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丰宁一小 刘占丽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教学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教学目标1学

2、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5体会本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1认读听写生字词,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设计意图:“真

3、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既是文题,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它的核心是问题意识。激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可选择教材结论这个传统意识里的正确权威进行质疑,没有比这个更顺其自然、贴近课堂的材料了,尤其是学生经历了第一课时的感知性学习,根本上认同了这个观点。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相信这个真理。随即,教师质疑:真理难道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这样轻轻叩开问题之门,探究意识之门,实际上是在创造一个非同寻常的“顶峰体验情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基于体验的质疑与探究品质的唤醒过程。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局部,后学习前后两局部。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

4、题。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2学习第一个事例。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找到真理谢皮罗教授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3学习第二个事例。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

5、步骤。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4学习第三个事例。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5学习一、二自然段。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自读六、七、八自然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设计意图:此环节前两个局部是学生深层理解事例内容的过程,更是人文目标

6、的浸润过程。第一课时,学生初步知道了文本是“由几个事例说明一个观点,但学生对“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认识并不深刻。因此,教师需要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使朦胧的感受变成清晰的感悟。同时,这些过程也是质疑与探究的实践过程,对于本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达成,发挥着“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义。三、回归整体,总结写法。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四、拓展阅读,写法借鉴。读类似写法的文章。推荐阅读顾颉刚的?疑心与学问?。五、拓展写作,迁移练笔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比方,“功夫不

7、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 布置作业。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设计意图:学完课文,再从整体视野照顾文本,是语文学习应有的过程。找出核心词句并进行真情诵读,既是对工具意义的文本结构领悟的强化,也是对本文人文精神的强化。另外,科学精神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一个需要个体不断体验,不断认识建构的概念,对于其中的元素质疑品质的认识同样如此。因此,工具性目标的达成是语文有效教学的根本,故布置了作业。注:板书设计: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不断追问 见 不 独 锲 找到真理 微 断 立 而 知 探 思 不 著 索 考 舍教后反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新课文,又是一篇议论文,

8、我在设计时思考了很多,怎样用一个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把观点的含义阐述清楚?又如何把握对议论文这种题材的渗透?又怕这样的文章上起来枯燥无味。没想到一堂课上完,效果还不错,综合同事们的意见和自己的感受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反思。 1、以“?拉直变成“!为本堂课的主要线索,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了解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教学设计很新颖,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语言很精练。 2、紧抓事例,理解观点,感悟精神,能举一反三,对课文的学习落到了实处。 3、注重了学生的拓展训练,搜集了很多类似的事例,进行了仿写练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种体裁。 4、对议论文这种题材

9、渗透得不够,主要表达在由于时间不够,仿写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只作为作业布置了,在板书上也没有表达本文的写作特点。 5、在细节上还要注意。如:在学完科学家的精神之后,应用鼓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注重观察,敢于发问为今后找到真理作好准备。附:疑心与学问顾颉刚“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那么须疑。张载学问的根底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

10、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管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疑心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根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假设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不管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疑心:因疑心而思索,因思索而区分是非。经过“疑心“思索“区分三步以后

11、,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那么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疑心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疑心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创造的根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成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疑心、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开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疑心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疑心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创造,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假设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创造,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