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687758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教材】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教材】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教材】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教材】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缜密 怨天由人 曝(p)晒 曲(q)径通幽B沉缅 中流砥柱 不啻(ch) 奴颜婢(bi)膝C涅槃 鞭辟入里 朔(shu)望 嘉言懿(y)行D.诟病 破啼为笑 剽悍(bio) 风驰电掣(ch)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有些人在和别人交谈时,如果对方的想法与自己的南辕北辙,就不太愿意接受,而不去认真

2、思考对方说的是否有道理。B梁启超的子女们都很有教养,他们富有同情心、感恩心,处事礼数周到,这与梁启超 先生对他们的耳提面命分不开。C 为表明自己曾“到此一游”,有人在故宫的铜缸上刻字,有人在天坛的回音壁上签名, 如此笔走龙蛇,应受到严厉谴责。D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课外补习蔚然成风,孩子们失去了节假日,背上了 沉重的课业负担。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据市旅游局透露,今年本市将以抓住国民休闲计划的出台为契机,要为市民规划 出不少于八条郊野旅游精品线路,促进全民旅游发展。B_我国每年因商品过度包装造成价值高达4000亿元的废弃物,其中的80%同生活垃圾 一起被填埋,这让人不禁感叹

3、:铺张浪费何其严重!C 央视“3 15”晚会专门揭露知名企业的不诚信问题,为防止这些能量巨大的企业进 行“危机公关”,播出前剧组人员对晚会所有内容严格保密。D 李安执导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全球热映,其同名小说也备受关注,它惊险 的情节和奇特的想象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4 在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长时间使用手机耳机,声音全部进入耳内,这种高频率的声音很容易使体内血管发 生紊乱,_。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迟放鲁教授做出了解释:用手机耳机听音乐,1O分贝左右,时间长了,_,轻度会听觉迟铫,中度以上就会耳聋。会对耳膜造成伤害容易造成听觉疲劳从而导致听力受损会对听神经的末梢产生

4、刺激A B. C. D.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体诗又称“古风”,诗经氓归园田居都是其中的名篇,近体诗在唐朝达到 鼎盛,二者都对平仄和押韵有严格的限制。B 纪传体史书以为人物立传的方式来记叙历史事件,反映史实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C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同为诗序,前者骈散相间,清新质朴,后者以骈句为主, 辞采华美,都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D 高老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作者分别是法国 的巴尔扎克和俄国的契诃夫。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庄氏有二子。其伯曰文美,予字之曰德实。其仲曰文华

5、,予字之曰德诚。且告之曰:文太美则饰,太华则浮。浮饰相与,敝之极也,今之时则然矣。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巧不如拙,辨不如讷,富不如贫,贵不如贱。欲文之美,等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 诚: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一日节缩,十日而赢。衣不鲜好,可以常服;食不甘珍,可以常飧。吴在东南隅,古之僻壤。泰伯、仲琅之至也,予始怪之,而后知圣人之用心也。彼以圣 贤之德,神明之冑,目睹中原文物之盛,秘而弗施,乃和于俗。若入裸国而顾解其衣,以其 民含朴,而不可以漓之也。洎通上国,始失其故。奔溃放逸,莫之能止。文愈胜,伪愈滋,俗愈漓矣。闻之长老言,洪武间,民不粱肉,闾阎无文采,女至笄而不

6、饰,市不居异货,宴客者不兼味,室无高垣,茅舍邻比,强不暴弱。不及二百年,其存者有几也?予少之时所闻所见,今又不知其几变也!大抵始于城市,而后及于郊外;始于衣冠之家,而后及于城市。人之欲,何所底止?相夸相胜,莫知其已。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目睨视,啧啧叹不已。东邻之子食美食,西邻之子从其母而啼。婚姻聘好,酒食晏召,送往迎来,不问家之有无。 曰:吾惧为人笑也。文之敝至于是乎?非独吾吴,天下犹是也。庄氏居吾里中,独以朴素自好。务本力业,供役于县,为王家良民。德实自树立门户,而德诚赘王氏,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此殆流风末俗所浸灌而未及者。其可不深自爱惜,以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求其所谓诚,而勿事于浮

7、!礼失而求之野,吾犹有望也。 (取材于归有光庄氏二子字说)注:上国:指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各国。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太美则饰 文:外在形式B 洪武间,民不粱肉 粱肉:吃精美的食物C 相夸相胜,莫知其已 胜:美好D以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 事:追求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莫若德之实 莫之能止B 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 其存者有几也C 以其民含朴,而不可以漓之也 独以朴素自好D吾惧为人笑也 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8 下列语句中括号内补充出来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一日节缩,(然)十日而赢B 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则)目睨视C 送往迎来,(

8、而)不问家之有无D 礼失而求之(于)野,吾犹有望也9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贤能圣明的泰伯、仲雍来到偏僻的吴地后,致力于移风易俗,改变了当地的民风。B文中将洪武年间与当今之世的民风民俗进行对比,透露出作者深深的叹惋之意。C.文中的庄氏二子不受流俗的影响,保持自己的质朴本色,为人处世无愧于其“字”D 文章借为庄氏二子取字一事展开议论,表达了作苕对朴实淳厚的民风的期待。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将第二大题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洎通上国,始失其故。人之有欲,何所底止?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ll题。横波亭(为青口帅赋)金元好问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万

9、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注: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元龙百尺楼:元龙 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11. (7分)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 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B 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 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C 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 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

10、寥之感。D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 分析。(4分)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处断句。(5分)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 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 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 君乎!”又俯而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 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何暇念死乎!”(取材于韩诗外传)13在横线

11、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夫战,勇气也。_,再而衰,_。(左传.曹刿论战)_,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屈原国殇)_,知来者之可追。_,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_,羨长江之无穷。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春如旧,_,_。(陆游钗头凤)有日月朝暮悬,_。天地也! _,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关汉卿窦娥冤)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一16题。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 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这样的认识已经触及 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折射出

12、古人的生态智慧。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要“顺应天时”。“天时” 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 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就叫作“奉天时”,,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详述 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禁忌做什 么。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迷信的内容,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成分。比如,为了不影响动植物 的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雒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大兴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尸 以防疸疫传染等等。汉书.货殖列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

13、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 这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我们还可从种种记载中看到:儒家强调“使民以时”,道家提倡“有法无法,因时为 业”,墨家主张“顺四时而行”,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总之,古人十分重视时令变化。统治者还将根据时令变化而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律纳入 其统治方略之中,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不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渗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如儒家的礼制规 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了个人平等、个 人自由,但用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制人们的私欲膨胀,也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对资源的过

14、度消耗 和无限浪费。更何况,儒家“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 们崇俭去奢。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论谴责和礼法惩处。齐相 管仲虽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谴责。唐中宗之女安 乐公主生活奢靡,命人用百鸟之羽织成毛裙,又集百兽之毛做成鞯面。此后,“百官之家多 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开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屡次进谏,批评这种奢 靡之风,“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渐渐改变了采 捕珍禽异兽的恶习。这种崇俭去奢的观念,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 饭,当思来之

15、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了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生活信条。这 样的生活观念,客观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保护了生态平衡。(取材于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14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A礼记.月令和汉书货殖列传都是中国古人专门记载天时的重要文献。C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都十分重视时令变化,将“顺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C 儒家提倡的严格礼制,维护了等级制度,客观上也限制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D.现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生态智慧,就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生态危机。15“敬天畏天”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人怎样的生态智慧?请根据文意分条概 括。(5分)文章第段中古人的哪些举措对限制当今中国的“三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