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郎口中学的大语文教学透视阅读写作模式的嬗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6876769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杜郎口中学的大语文教学透视阅读写作模式的嬗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从杜郎口中学的大语文教学透视阅读写作模式的嬗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从杜郎口中学的大语文教学透视阅读写作模式的嬗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从杜郎口中学的大语文教学透视阅读写作模式的嬗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从杜郎口中学的大语文教学透视阅读写作模式的嬗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杜郎口中学的大语文教学透视阅读写作模式的嬗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杜郎口中学的大语文教学透视阅读写作模式的嬗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杜郎口中学的大语文教学透视阅读写作模式的嬗变王安濮题记:杜郎口现在可以说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但心中一直有个疑惑,这把火能烧多长时间?对于语文学科而言,长期存在“火力不足”或者说“动力不足”的问题。以至于有人发出了“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感叹。怀着这着疑惑,更是怀着敬佩之情,我来到了杜郎口中学“淘金”,现场感受到了来自原野清新自然的风,没有酸气,没有迂气,有的只是课堂灵动的鲜活,有的只是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扎实训练,从精彩的互动中我们看到了老师的从容和学生的自信,触摸到了陶醉母语的审美欣喜,也着实感受到了创意和创新之美,而这一切,都是现有体制框架内,在非优质资源的农村薄弱背景下实现的,因而更感觉杜

2、郎口的大语文教学模式具有原生态的真实魅力。因此,想通过“探秘”来试图探寻庐山真面目,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仅仅是一家之言,杜郎口中学的大语文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较为轻松的状态中提高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阅读写作效率低下“耗时”局面。杜郎口中学的大语文开放式教学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广大普通学校来说,更具现实意义。一从课堂的教学流程审视,乱而有序,动静结合,打乱了主题预设的常规设计。如果你键入杜郎口这三个字,百度搜网中就会跳出40000多个相关信息。你到杜郎口中学参观,给人的感觉不象一个学校,而是到了一个风景区。数辆豪华大巴一字排开,每天到这里取经的老师络绎不绝。教

3、室全部是开放的,听任你随意参观,老师转教室听课就像农村赶集一样方便。每个教室都没有讲台,学生座位是点阵式的,最富有特色的四周全部都是黑板。这一切,只是杜郎口学校的表象。就语文学科而言,其所实行的大语文开放式教育模式才是实质性的精髓,简而概括,就是乱而有序,动静结合。1、乱而有序,课堂气韵流畅,重点突出。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就是语文学习需要静默和慎独,阅读和写作都强调个性化,如果你走不入作者的心灵深处,你就不会有“感明花溅泪”的感叹,如果你缺少对生活的热爱和观察,那么你的文章也肯定是索然无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堂的氛围应该以静为主,让孩子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而杜郎口这种卖场式环境,孩子能静

4、下心来慎独吗?在纷乱的课堂中,我一直累索着这个问题。在公开组织的展示课上,学习的是朱自清的绿。上课的初始环节,孩子们纷纷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有的写朱先生的生平,有的默写绿的相关片断,有的则把摇头晃脑的把得意之作写到黑板上。小小的黑板上顿时绽放出了朵朵书法之花,底下观摩的老师掌声如潮。学生那一手漂亮的好字,出手不凡。网络的普及正在侵蚀着传统语文基本功的阵地,学生失语失字现象已经成为专家的高度的重视。但没有想到,杜郎口中学的学生书法功夫着实了得。再往下听,更是敬佩。和我们传统意义的公开课模式不一样的是,老师看起来只是个摆设,而学生自始至终活跃着,探索着,争鸣着。有的时候两组意见不一致,还发

5、生了激烈的论争,用刀光剑影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散文以意境见长,绿是朱先生婉约景致散文的巅峰之作,不反复诵读怎能领会其精妙的所在。于是躲在暗处的老师终于得以一露风采,但也只是一句话:“请各小组出两名选手,朗诵文中你们最喜欢的段落”,于是乱糟糟的教室立即安静下来,当音乐声响起,学生也仿佛进入了角色,真情的投入了朗诵,虽然普通话还不太标准,但是情感却是真挚的,从中可以看出朗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是到位的,确实也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雅致的景地,都在那富于颤音的诵读里陶醉了。正在陶醉之际,又一组不同的风格的朗诵仿佛把你带入了另一片天地中。那情形就如同进入了桂林的刘三姐对歌台,虽然是同一篇文章,但不同的小组品来却

6、是别有一番滋味。每组学生读完后,马上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点评者的语言亦是标准的鉴赏语言,从修辞、重音、表达、情感等各个方面自由赏析,很有些嚼头。纵观整个语文课,不见了老师卖弄式的表演,没有所谓设计好的精彩环节,而是学生比舞式的亮相,你来南拳,他扫北腿,刀光剑影中,闪烁出的却是智慧的光茫,而学生的人文底韵也就在这亮相中尽显无余了。我约摸算了一下,一堂课45分钟,老师导入语和控制语仅仅用了5次,耗时3分钟。学生自由板示5分钟,自由赏析展和相应点评30多分,而这一课的重点部分也就在赏析中尽收入囊中了。如果不是亲临杜郎口,还真不知道语文课可以这样上。反思我们的语文课,虽然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老师

7、的主导环节还是课堂的主旋律。通常的评判一堂课是否精彩,主要取决于老师环节设计是否严密,而学生的精彩也只是在于预设环节中的精彩,象这样完全性的让学生放开,还似乎还不多见。我们对于阅读课的处理分为精读课和泛读课、赏析课三类,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课也有着不同性质的要求,但仔细分析起来这些要求,每一篇课文的探究练习的题型设计也都是大同小异,没有质的区别。因而,杜郎口学校在课型设置上也就大胆的放弃原有课型,而统一的改为预习课、展示课和反馈课。这一课型也就是展示课,而展示的内容也就是文本探究的重点。听杜郎口语文教研组长介绍,他们对现代文阅读课落脚于规范性的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虽然说现在的语文试题越来呈现出多元

8、化、实践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但就其本质而言,多元化也好、实践化也好、个性化也好都只是具体的题目内容的不同,归根到底离不开规范的阅读和规范的表达这两条主线。同样拿这堂展示课来说,学生虽然说各自发表对文本的看法,但是点评者却都是从规范性的阅读和表达这个环节进行的,展示和点评的结合,恰巧体现了个性化和规范化的相互统一的原则。从这个原则来审视这节课,其本质便从看似繁乱的表相后展现出来,整堂课依然没有背离个性化和规范化相互统一的原则,和传统的语文阅读课相比较,只不过是个性化和规范化两个方面的表达都是由学生来实现罢了。2、动静结合,课堂节奏变化,富于乐感。钱梦龙先生一直主张诗意的上语文课。我所理解的诗意的语

9、文,不仅仅是浸润文本自身所蕴含的内在美,而且整个课堂也要呈现出一种变幻有度,错落有致的跳跃美。传统语文课都是几个常设的几个环节,而杜郎口中学因为课堂完全让给了学生,因而课堂进程环节不可能预设,在客观上也就具有诗创作形态中灵感突来的形态,老师如果能够顺势而下,那么课也会很容易出彩。看过杜郎口学校的一些语文教学实录,都呈现出一种跳跃之美。学生的动表现在个性展示上,学生的静表现在倾听,动静结合表现在点评环节中,而跳跃则表现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上。笔者在听幽径悲剧一课时,当同学们都沉醉于季老那优美的语言时,一位同学谈起了他的感受,他认为季老哭藤和黛玉葬花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富于新意的论点一下子开掘了老师的

10、思路。老师果断结束赏析环节,转而提出:为什么黛玉要葬花?花和藤分别代表了什么?看来学生们对黛玉葬花这段经典的故事情节还是很熟悉的,因而也就转尔探索起花和藤的寓意来。由于黛玉葬花和季老哭藤之间在情感这个环节存在共通之处,学生的整个阅读结构发生质的变化,直接切入主题!越过了作者的叙述,探索起古藤和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上来。当时老师也是灵机一动,又提出了如果把古藤比喻成一个人,那么根据文本的描述,古藤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形象呢?最终经过小组探究,古藤也逐渐幻化为一个清朗古俊富于爱心的君子形象。季老是个重感情的人,这可以从文本强烈的富于情感的字眼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这种感受也正是把古藤当作了自己的知己,因

11、而才有如此丰富的情感。一个意外的个性感受,改变了整个课的探究进程,达到了以藤喻人直接效果,很富于新意,摆脱了传统处理流程中沉闷的环节。(沉闷的原因是因为季老的散文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看似平淡的后面蕴藏着对世事的看法,需要反复揣摩,而学生对于这种返朴归真的技法一时领会不了,因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沉闷。)老师迅速捕捉出这个意外的闪现,使整个课堂充满了一种明丽的人情美,课堂也摆脱了沉默环节。2006年8月5日,“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第22界年会”上,杜郎口中学何海燕老师讲的中秋咏月诗三首,本来这些相思的诗是很婉约的,但整个课堂却成了热闹的海洋,唱歌的,跳舞的,朗读的甚至还有一段“卿卿我我”

12、“缠缠绵绵”的情歌表演。本来老师的流程设计是以静为主,但是学生却为之动了感情,一时间那涌动的相思情感如同决堤的大海,因而整个静态的课成了动态的课。本来40分钟的课,一下子延长到60分钟。按音乐界的说法,这叫旋律富于变化,而富于变化的旋律也使课堂充溢着一种诗情美。大悲大喜,大放大收,任何奇迹和意想不到的都可能在课堂出现,这难道不是一种另类的诗意美吗。二从课堂的文本解读方式审视,以全程探究和备课相结合为主要方式,替代了问答式个案群体反馈固有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是杜郎口学校教学模式的浓缩式提法,落实到语文课堂上,笔者认为其精髓应该是文本处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研究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始点,在

13、听课时,我们惊奇的发现学生也在使用教参。按常理说,学生是不应该使用教参的,好象学生一使用教参就违背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原则。很多语文老师在处理教材时也经常碰到这样的困惑,教参面面俱到,条条是道,学生一看教参,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因而对于学生使用教参是大多持一种反对态度的。相比较而言,杜朗口学校这种开放的教材研读模式体现了一种宽容和更高意义上方法启发式原则。余文森教授说过,一个人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强,初中阶段,只需要老师教授50的知识,另外的50完全可以凭学生的自学获得。杜郎口学校的预习课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文本研读课,而且这种研读是以全程探究和备课相结合为主要方式进行的,其理

14、论运行基础是建构主义。随意走进杜郎口学校的语文课堂,你会发现学生的预习本内容和教师的教案有某种相通之处,有目标予设、文本分析和探究练习等内容,而且予习内容用蓝色,而在课堂上的探究结果要用红笔记录下来。这一细节其实是建构主义在细节上的一种表现。语文的阅读是一种泛式阅读,阅读方法的迁移写作能力的提高都不是靠背教参的正确答案来形成的。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这是杜郎口学校基础理念之一。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老师的文本知识优势也可以说是荡然无存,这给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师生同步的情况下,老师必须走出文本,在和学生的共同解疑中捕捉富于个性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常规非同步背景

15、下的教学目标确定有着本质的区别。杜郎口课堂教学目标是师共同备课过程所形成的个案性的目标,具有针对性和随机性,闪现着蕴含丰富教育生成性的智慧。在这个共同教学目标的确定过程中,透射着宽容和尊重。教参上一些资料性和程序性的知识在常规单向的流程中是教师授课的重点,学生通过教-学-练这个环节掌握,一堂课时间显的很紧张。学生之所以互动有限,源头性的因素是程序性和资料性的知识灌输量过于密集。事实上,这些资料完全可以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老师的知识垄断完全可以变成承包责任制,让学生自由去耕种。学生充分占有教参资料是实现向研究式探究方向转变的基础,杜郎口学校的预习课其实是研究课,这种课型确保了学生自主性的落实。虽

16、然从预习本上看,学生的探究还大都停留于简单的照搬状态中,但学生从中掌握了大量的相关信息,这个停息点的获得是通过自主阅读实现,而不是通过教学环节实现的,从效率的角度上本身就进了一步。反过头来,审视传统的语文预习流程,不过是字句清障和内容温习,这只是简单的局部的知识预热。由此我想起了新近管理学流行的“微波炉效应”,没有微波炉的时候,食物预热往往很费时。但微波炉的出现把预热时间缩减到最短限度,因而没有必要再准备煨汤用的老炉。笔者认为,教参的作用相当于微波炉,能发挥效应就让其发挥最大效应。在听课时我们发现,苏教版的语文学习报也在学生当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多元化的预习课是精彩展示课的基础。在和杜郎口学校语文组座谈时,当有教师直击这种拿来主义是否有利于孩子的独特思维的形成这个问题时,作课李老师坦然回答说:“语文学科首先是个蓄水池,先注进去水再说。”我们姑且把这种理论称这“注水”理论,很朴素,却道出语文教字的本原。山东省教科所陈培瑞研究员谈到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经验,把类似这种“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