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687293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 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感情朗读,了解诗句的意思。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歌的含义。(2)通过背诵积累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全面看待问题,在人生路上要懂得不怕艰难,勇于开拓进取。教学重难点: 1、感情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了解诗句的意思。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

2、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生说风景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师:听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讲解1、齐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2、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

3、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3、自由读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自由交流后汇报对诗意的理解。 (2)师相机补充帮助了解。4、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

4、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5、背诵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师检查背诵情况。三、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四、结束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

5、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五、检查教学效果1、简述古诗题西林壁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和学习古诗的方法。2、背诵这首古诗。养成教育与安全教育课间请摆放好桌凳,注意安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过程:一、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

6、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三、再读诗,感语交流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

7、,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五、检查教学效果1、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2、检查生字识记情况。3、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六,作业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写景明理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不同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赞美庐山奇景 养成教育与安全教育课间请摆放好桌凳,注意安全。预习内容:6、 爬山虎的脚 预习要求:(1)预习生字词。(2)朗读课文,不懂的地方作好批注。(3)在每个自然段后写出本个自然段的段意。6 爬山虎的脚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

8、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的。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观察,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谜语:()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9、爬山虎 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对课题质疑。二、检查预习:提问: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四、学习生字新词、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解释生字词。五、默读、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分段。、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六、教学第一段(第自然段)、默读、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提问七、教学第二段(第自然段)、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0、()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自然段?()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重点指导朗读第、句。、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八、检查教学效果简述课文内容和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养成教育与安全教育课间请摆放好桌凳,注意安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11、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练习二、导入课文: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三、学习第3自然段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2、提问、齐读。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三、学习第4自然段1、自由读。2、师朗读第4自然段,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

12、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3、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巴-拉-贴5、齐读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7、指导朗读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9、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四、教学第5自然段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2、同桌讨论、汇报。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

13、耐心)五、第三段总结: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六、检查教学效果简述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七、作业书写生字词。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6、爬山虎的脚触-巴-拉-贴触着墙-没触着墙的。养成教育与安全教育课间请摆放好桌凳,注意安全。 预习内容: 7、 蟋蟀的住宅预习要求:(1)预习生字词,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先查字典。(2)朗读课文,不懂的地方作好批注。(3)在每个自然段后写出本个自然段的大意。7、 蟋蟀的住宅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2)朗读课文,

14、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2)体会作者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蟋蟀的住宅二、检查预习1、指名认读生字。集体正音。2、批名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三、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