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鸡高新技术育种及产业化畜牧水产项目实施方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687093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4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鸡高新技术育种及产业化畜牧水产项目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优质鸡高新技术育种及产业化畜牧水产项目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优质鸡高新技术育种及产业化畜牧水产项目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优质鸡高新技术育种及产业化畜牧水产项目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优质鸡高新技术育种及产业化畜牧水产项目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鸡高新技术育种及产业化畜牧水产项目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鸡高新技术育种及产业化畜牧水产项目实施方案(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 则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优质鸡的高新技术育种及产业化项目建设单位:xxxx畜牧水产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单位性质: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地点:xx省xx市xx县建设内容:在xx县xx镇新建一个饲养9万套种鸡规模的育种场,并建立分子育种诊断实验室。生产规模:年可产父母代种鸡500万套、商品鸡苗3000万只。建设期限:建设期2年,为20062007年。二、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本项目总投资511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712万元,建设期利息156万元,铺底流动资金243万元。项目总投资5111万元,由项目申报单位自筹1911万元,拟申请银行贷款2500万元。拟向国家申请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补助

2、700万元,全部用于科技投资,包括品系维持、分子检测、品系性能测定试验、技术引进、引种等。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表3-4序号指 标单位数量备注1建设内容1.1育种场平方米33350新建1.2优质鸡分子育种诊断实验室平方米300新建1.3设备投资万元12112建设期年23财务评价指标3.1项目总投资万元5111固定资产投资万元4712建设期利息万元156铺底流动资金万元2433.2资金筹措万元企业自筹万元1911拟向银行申请贷款万元2500拟向国家申请专项资金扶持万元7003.3销售收入万元8175.03.4总成本万元4456.1投产期第1年3.5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FIR

3、R)%31.7所得税前3.6财务净现值(FNPV)万元7850所得税前3.7投资回收期(Pt)年4.94所得税前3.8借款偿还期年4.47含建设期3.9投资利润率%32.83.10盈亏平衡点%35.7四、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该项目利用我国地方鸡种优良的种质特性,在现有技术基础和产业化基础上,大规模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家禽育种技术实现对优质鸡的快速选育,充分发挥高新科技的作用;通过建立现代化的育种场,加强优质鸡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并通过“北繁南养”和“研究所+公司+农户”的优质肉鸡产业化开发模式,形成利用高新技术选育优质鸡,建立大规模产业化开发的示范推广体系,实现优良品种的快速扩繁,大幅提高优

4、质鸡的良种覆盖率,为高新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及产业化树立成功的典范。项目科学合理,前期研究基础好,投资规模合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切实可行。项目的实施必将有力促进我国优质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满足我国城乡居民对安全、优质的环保型鸡肉产品需求提供必须的保障,为带动广大农民的增收致富,服务“三农”作出积极贡献。第一章 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摘要: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鸡的需求已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直接导致快大型白羽肉鸡市场不断萎缩,优质鸡市场不断扩大,全国从南到北消费逐渐接受优质鸡,优质鸡产业成为我国具有明显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但是我国优质鸡饲养业

5、在产业化进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在全国范围来看,良种覆盖率仍然较低,大量生产性能低下的鸡种充斥市场,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严重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同时,随着国外家禽育种跨国公司加入优质鸡育种市场的竞争以及消费者对优质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对育种工作和育种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作为未来主要的育种方法分子育种等现代家禽育种技术为解决这一疑难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显然采用分子育种等手段开展高新技术育种并进行产业化,不但可保障我国优质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提升我国优质鸡育种的国际竞争力,确保我国优质鸡产业的世界领先地位。项目的实施符合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也顺应了我国建设农业 “七大体系”的重大

6、战略举措。1.1 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1.1.1 国内、国外优质鸡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在过去二十年中,全球家禽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禽肉产量从2590万吨上升到7577万吨,世界禽肉消费量超过牛肉,成为仅次于猪肉(9851万吨,FAO 2003年数据)的第二大消费的肉类,鸡蛋生产量从2650万吨上升到5579万吨,无容置疑,世界家禽消费量今后还将继续维持上升趋势。在我国,肉鸡业是畜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我国肉鸡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根据FAO 2003年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养鸡存栏量占世界的24%,鸡肉产量近十年来一直稳定在千万吨以上。世界上肉鸡的商品生产以快大型白羽肉鸡为主,占全球市场份

7、额的70% 左右,在欧美国家的市场份额几乎达到100%。但是快大型白羽肉鸡经过多年的选育提高和商业运作后带来的结果是:高生长速度下的肉仔鸡,由于肌肉水分含量相对较高,肌间脂肪含量低而使风味品质明显下降。在东亚和南亚地区,由于受文化及消费习惯的影响,地方鸡种占有相当大的生产和市场份额,如在南亚一些国家地方鸡种的市场份额达到70-75%;过去十年, 中国台湾地方鸡种占其整个肉鸡生产量的50%。虽然地方鸡种的生产效率低于快大型白羽肉鸡,但由于地方鸡种的色泽、风味、低脂肪以及适宜于当地传统烹调方式的特点,我国及大多数东南亚地区消费者对其尤为偏爱。家禽产品质量的概念包括五大方面, 即卫生、成份、营养、感

8、官和技术方面。对肉鸡的感官质量而言,指的是色泽、风味、口感、嫩度和多汁性等方面。在我国肉鸡的质量通常指的是感官质量。我国的肉鸡根据其质量(主要指风味)划分为三大类:1、肉质最优的称为特优质鸡。它直接来自于未与国外快大型引进鸡种杂交的地方鸡种;2、肉质次优的称为半优肉鸡。它来自于地方鸡种与引进快大型商用肉鸡鸡种的杂交种;3、肉质最差的是从西方育种机构引进的快大型白羽肉鸡。实际上, 任何来自于西方的快大型肉鸡种不论羽色均属此类。习惯上,我国家禽界把第一类和第二类,即特优质鸡和半优肉鸡都称为中国优质鸡。我国优质鸡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优质鸡生产最初是为满足香港、澳门和xx的市场需

9、求,主要以xx本地土鸡和石岐杂鸡等黄羽肉鸡为主,强调具有脚黄、皮黄、毛黄“三黄”特点。从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中期,国内优质鸡的生产和消费市场处于成长阶段,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特别是xx省。全国优质鸡产量从1980年的4.8亿只增长到1995年的9.7亿只,其中xx省的产量分别占了33%和44%。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全国优质鸡的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过19962004年九年的发展,优质鸡年产量已增加到22亿只,比1995年增长了127%,年增长速度达到15%以上,据估计目前全国养鸡(包括肉鸡、蛋鸡)出栏量为100亿只左右,而快大白羽肉鸡、蛋鸡品种基本依靠从国外进口,只有优质鸡是具有中国自主

10、知识产权的产品,优质鸡产业成为了中国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在研究和利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的趋势是快大型白羽肉鸡市场不断萎缩,从南到北消费逐渐接受优质鸡,可以肯定的是优质鸡消费量还将不断扩大。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禽肉产品的需求已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在此需求背景的推动下,优质鸡的产量占禽肉总量的比重逐年增加,中国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优质鸡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而xx省在国内外优质鸡产业发展中居领先地位,至2003年,xx省优质鸡的产量占禽肉总产量的比例已超过70%。优质鸡消费市场的迅速崛起表明:开展优质鸡的产业化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1、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1.2 家禽育种技术发展史上个世纪,特别是上世纪下半叶,世界家禽生产得到了巨大增长。家禽总生产量的增长得益于其以品种为核心的复杂生产系统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禽舍建筑设计、营养和疾病管理的成功实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发达国家对养殖业生产作出的科学评估,遗传育种的贡献率是35%60%,平均为45%。然而,家禽个体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巨大提高则主要归因于家禽遗传育种技术进步的贡献(Albers,1998)。一般认为,二十世纪前期主要是家禽品种的适当选用,而二十世纪后半叶主要得益于遗传选择的贡献。Havenstein等(1994)证明了遗传选择对肉用仔鸡生产性能的作用,肉鸡生产性能

12、的提高,80%以上是因为遗传育种技术的贡献。肉鸡育种是现代遗传学理论在动物育种中成功应用的典范(楼梦良,2003)。 现代家禽育种技术都是建立在遗传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与家禽育种有关的遗传学理论大致经历了孟德尔遗传学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发展历程,即四代遗传学。伴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发展,家禽育种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表型值选择育种值选择基因型选择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001960),也就是从孟德尔(G.Mendel)论文的重新发现到法尔康纳(D.S.Falconer)数量遗传学概论第一版问世。这一阶段畜禽遗传的改良主要是“见好就留”的表型和表型值选种技术。表型值选择就是依据性状表型值的

13、高低进行选择,这是家禽育种早期的选种方法。虽然依据表型值进行选种也能获得一定的进展,但其进展速度缓慢,效果也不稳定。第二阶段(19611986),这一阶段中发展起来的两项和家禽遗传育种有关的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和DNA重组技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使动物主要经济性状的育种从表型值选择进入育种值选择,大大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 育种值选择是借助一定的统计学方法将性状的表型值进行剖分,并从中估计出可以真实遗传的部分,即育种值,使畜禽育种由表型值选择发展为育种值选择,从而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和效率。尤其是动物模型BLUP方法的应用,使得育种值的估计可以充分利用不同亲属的信息,在对场、年、季、及其他环境效

14、应进行估计的同时,预测出个体的育种值,从而科学、准确地指导选种;DNA重组技术,改变了常规杂交的基因导入方法,可以做到只转入所需要的目的基因而不带有其他不需要的基因,从而使快速育种成为可能。1986年英国动物育种学家罗伯逊(A.Robertson)在第三届世界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人类应用遗传工程来改变动物的基因型已经为期不远了”。这一预言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证实。第三阶段(1986年至今),如前所述家禽育种的发展,第一阶段历经60年的时间,第二阶段也经历了1/4世纪,那么第三阶段呢?他的标志是什么,有哪些新技术?从已经过去的十几年来看,可以毫不怀疑地说家禽育种已从群体

15、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其标志是对数量性状(肉、蛋、奶等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基因定位,主要技术是通过建立参考资源群,利用遗传连锁或候选基因法测定数量性状座位(QTL)的主基因效应,然后直接在分子水平进行性状的遗传改良。上世纪初,人类的遗传学知识是极其少的。但是,世界上存在着丰富的品种资源,这些品种在产蛋和产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家禽生产者通过对所需要的表型进行选择,育成了一些生产中生产性能较高的品种。后来,随着自闭产蛋箱的发明(三十年代),以及四十年代遗传学的发展,家禽育种进入了一个较为快速的时期,由此开始了所谓“现代”家禽选择技术的应用。再后来,杂交育种成为家禽育种的主要方法。而分子育种将是当今及未来的重要育种技术。随着更新和更有效的育种和选择技术的不断应用,现在的家禽育种技术已变得越来越复杂。下表是家禽主要育种技术的应用发展史。育种和选择技术在家禽中的应用史表1-1 应用年代技术名称20年代大群选择30年代自闭产蛋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