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需要成长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687067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轻需要成长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年轻需要成长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年轻需要成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轻需要成长(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年轻需要成长一一新文化运动公开课的思考1 用主题描绘新文化运动的特征。学生在初中己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概况,但不了解兴起的原 因。根据课标的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重点确定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难点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本课整合为四个主题:主 题一焕然一新一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题二新旧冲突一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题三除旧 布新一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主题四万彖更新一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每个主题都带新字 既蕴涵着新文化运动的四个特点,也突显了运动的本质。以主题立意的形式整合一节课,学 生学到的不是孤立的历史现象而是完整的历史走向。2. 用细节彰显新文化运

2、动的厚度。教材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影响的介绍看似详细,实 质上忽略了很多关键点,如陈独秀为什么会采用思想革命的方式来救中国?新文化运动为什 么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有何内在联系?解答这些问 题是深化教学的第一步,也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础。此外,比较各版本的教材后发现,人 教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有11处提到新青年(含青年杂志三处)一 词,岳麓版新文化运动先后有18处提到此词(含青年杂志三处),因此,本课选取新青年杂志第一期的封面以及发刊词,介绍了法文字母LAJEUNESSE(青年)的内涵和 封面人物卡内基,既从宏观上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又从微观上

3、帮助学生理解陈独秀办杂 志的初衷一一借思想文化改变知识分子以解决中国的内忧外患。此外,这些补充内容也为学 生理解陈独秀为何首倡民主与科学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奠定基础。3. 用史料创设新文化运动的情境。史料是了解历史的主要来源,引用史料不仅可以增加历史 的真实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本课通过史料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拉近学生 与新文化运动的距离。例如,在导入新课时,运用1915年前北京人学上课礼的材料,将学 生带入20世纪初的历史氛|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题三除旧布新一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运用三则史料展示20世纪初国人之灵魂,使学生深切体验20世纪初国人的病态,感悟中 国为什么会掀

4、起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二、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本课在讲授新文化运动内容时关注的知识点过多,显得比较分散, 导致学生抓不住“三个提倡之间的关系,应该只详细讲解一个提倡。比如20世纪初国民之 灵魂着重分析张家媳妇和李家儿子的故事S来说明20世纪初国民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进而引出新文化运动为何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通过对比,学生更能深刻认识新旧道德 的内涵。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讲透,学生照此思路可以迁移到其他俩个提倡,如此 一来,教学中心突出,内容深化,教学环节比原来更加流畅。2.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节课容量人,时间紧,讲授“主题四万彖更新一一新文化运动的 影响很匆忙,无法有效地突破

5、难点,让听课老师感觉课堂头重脚轻,不能面面俱到而忽略了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和效果。短短的40分钟,必须有重点,有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3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教育家杜威认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本 课比较成功地运用”北大上课礼、油画北人的钟声20世纪初国人之灵魂等史料创设 出新文化运动的情境。踝堂教学表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把新文化运动置于具体的历 史语境之中加以审视。此外,通过这些史料及图片学生还会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不仅仅 在于对客观资料的了解和掌握,也在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发现细节的闪光处。教学成功 与否,重要的是看教学是否真的为学生服务,学生的学习是否真的有效

6、,思维的深度是否真 的达到。本课设计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和思考力度,如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用相对激进的 方式塑造公民意识,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这些问题极人调动学生的参 与性,刺激学生的思维,他们各抒己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怜I。4本次公开课的收获。年轻教师上公开课既是挑战又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备课是一个痛并快 乐的过程。教材由于受字数的限制,往往把一些具体的历史史实变成枯燥乏味的术语。想要 历史课生动,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挖掘教学价值,创造性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通过查阅许 多论文.著作、视频还有一手史料,对关键的历史人物、情节、场景等作一些合理的细节补 充,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

7、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加深课堂的深度,锻炼学生的历 史思维能力。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意外。这要求教师要有更加充足 的知识储备。创意决定课的高度,灵魂决定课的厚度。课本在表述上缺少一个统摄性的灵魂, 就像一堆散落的零件没有主轴一样,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作科学、合理、适度的整合。评课 是一个感动的过程。教研组的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抽空莅临指导,亳无保留地给出改正意见 和传授教学经验,帮助年轻老师更快地成长。年轻需要成长,成长中不可能没有错误,能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历史教学的生命力源于充满智慧、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探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将到来, 年轻的我们必然会从探究、挑战中获得乐趣、感悟和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