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6868698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 课堂本是学生获得教育的场所,理应成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乐园。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虽然身在课堂,但教学中很少能听到他们的声音,我们称他们为课堂中的“边缘人”。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尝试提出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 一、 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内涵与特征 1.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内涵 边缘人概念是社会学家西美尔(Simmel)的“陌生人”概念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1“陌生人”指那些尽管生活于社会中,但对社会内部机制不甚了解、处于边缘境地的没有根基的人。随后,他的学生帕克(P.E.Park)在“

2、陌生人”概念基础上提出了边缘人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处于两种文化和两种社会的边缘的人”2,而且他认为边缘人具有焦虑不安、适应不良等特征。在帕克提出边缘人概念之后,这一概念为各个领域所吸收利用。在20世纪后期,边缘人概念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美国教育家威廉姆斯(Frank.E.Williams)指出了边缘学生的五个特征:智商低、学业成绩差、父亲的职业不是专门职业、父亲没有中学毕业、母亲没有中学毕业。具备这五个特征的学生基本上被认为是边缘学生。3我国学界对边缘人的研究近些年来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指边缘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处于被

3、隔离、排斥的境地;二是指边缘学生处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夹层中,他们竞争意识较弱,易受挫折,缺乏自信心与进取心,学业成绩一般,容易退化为“后进生”,但是潜藏着很大的发展潜力。4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关于边缘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是指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不被老师和其他同学接受,身心未能取得如期发展的学生。 2 .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特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该群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差异性 差异性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边缘人,他们在性别比例、产生原因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边缘人现

4、象相当普遍。据美国斯坦福大学莱文的研究表明,美国有30%的中小学生是边缘生,一些大城市中的比率可能达到50%,甚至有可能随着移民和贫穷的增加而会更高。5虽然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边缘人,而且他们的表现大致相同,但是,边缘人在形成原因、性别和适应性等方面却存在显著差异。首先,在形成原因方面,有些学生可能由于对某些学科缺乏兴趣,逐渐被边缘化,从而成为边缘人;有些学生可能由于学习能力欠缺,无法与老师的课堂教学取得一致,进而走向课堂教学活动的边缘;有些学生可能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不善于与人交流,自我隔离,最终走向课堂教学活动的边缘。其次,根据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男孩与女孩在行为方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5、男孩好动,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感情;女孩则安静,善于隐藏自己的感情。故在性别方面,同处于边缘境况的男孩、女孩中,男孩的边缘人性格表现得较女孩更为明显,更易被人察觉。再次,在适应性方面,处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有的试图采取措施改善自己的境遇;有的则置之不理,得过且过,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泰然处之”。 (2)情境性 情境性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随教学活动情境的不同而表现各异,需要老师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遗传或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生活在不和谐家庭或是单亲家庭中的个体,一般最容易形成边缘人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也较容易成为边缘学生。另外,这些边缘

6、学生的表现也具有情境性。在某种和其儿时经历相同的情境中,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边缘人特质,而在其他情境中则表现得比较弱。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些授课老师比较严厉,动辄训斥学生,这种情境会使潜在的边缘生转换为真正的边缘生。他们会采取消极、冷漠的态度对待老师的教学。相反,如果授课教师比较温和、慈爱,喜欢表扬学生,在该种情境下潜在的边缘生会转变为正常的学生,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他们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并踊跃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3)可变性 可变性是指处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可以随着某种条件的改善,从边缘生走向正常生。边缘人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同样,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生也是在长期学习

7、生活中形成的。但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没有永远的边缘人,只有暂时的边缘人。今天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可能明天就会转变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正常生。正是学生的这种身心发展性,为我们引导边缘生走向正常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二、 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形成过程 从学生和教师的视角探析课堂教学活动中边缘人的形成过程,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治疗提供方案。 1.教师的第一印象 当学生走进课堂,他首先须要面对的便是教师。因此,教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研究表明,“许多研究者把教师的教学看成是决定学生存在的最近变量之一,而把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影响看成是末梢变量。”6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每个

8、学生的印象是不同的,它是老师判断学生的第一手资料。英国教育家道格拉斯(J.D.Douglas)通过研究英国中学指出,那些身穿漂亮衣服且显得干净、整洁的儿童,以及教师认为是来自“优良”家庭的儿童往往被列入高于他们被测得的能力的档次。7同样,戈德曼(Goldman)指出,“尽管某些研究受到挑战,但从根本上说,人们应该相信,各级教师由于接受了有关学生能力和特性的信息而怀有偏见。”7因此,教师通过第一印象对学生所形成的判断并非是价值中立的,而是渗透了自己的主观判断。这一主观判断在今后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某个学生的态度等。 2.教师的言语行动 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规、班纪等用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如禁止在课堂

9、大声讲话、回答问题应举手、上课不许交头接耳等。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学生做了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上课说悄悄话、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没有举手等,教师便会采取相应措施提醒他。然而由于之前每个学生给老师的第一印象不同,老师也会因材施教。对有些学生,老师可能会采取课下谈话等比较温和的方法警告其错误行为;而对另外一些学生,老师可能会采取直接点名、抛粉笔头等比较严厉的办法待之。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受到温和待遇的学生可能会在下次认真听讲,不再违反课堂纪律;而受到严厉待遇的学生可能会采取再犯、沉默不语等较消极的方法作为回应。面对同样的错误,由于老师不同的言行举止,会使学生走向分化。 3.学生的自我

10、强化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人对自我的意识并不完全来自自身,而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是在与他人互动中形成的。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的“镜中我”概念形象地作了说明。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都在映照着他人,同时,别人也映照着我们自己。通过镜子我们了解自己,并且不同的影像会使自己形成不同的感受,进而形成不同的自我观念。“一旦我们将自我的观念或信念绘入心理的蓝图,这个观念就变成了真实的,我们自身不会去怀疑它,反而会按照它行事。”8如前所述,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为什么有的学生走向正常,而有的却走向边缘人呢

11、?这是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所致,他们关于自身的形象恰来自于教师对他们的反馈。他们通过教师这面“镜子”看到自己是差生、不守纪律的坏学生时,会对这种形象产生认可,在以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会不断强化这种身份意识,日积月累,最终变成一个真正的边缘人。 三、 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转化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认识这一问题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如何帮助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从边缘走向非边缘,使课堂真正成为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乐园。本文拟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供相应建议,以资参考。 1.教师外部辅助 课堂教学活动中边缘人的形成与教师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促成课堂边缘人实现转变。 (1

12、)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课堂教学活动中边缘人的成因多种多样,绝大部分缘于自身学习能力、兴趣等未能跟上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扎实的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重点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学生可以采取课下辅导、促膝交谈等措施,了解其学习吃力的原因,对症下药。其次,提高加工教材的能力。教师的教材加工能力主要体现在备课、上课与课后反思三个过程。在这三个阶段,教师应充分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等知识,将教材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结合起来使用,化繁为简,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

13、的兴趣爱好。再次,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心理等各方面的原因,有些学生不善于与人交流,冷漠,爱打架,这样的学生往往成绩不佳,和老师关系亦不是很和谐,久而久之,他们会逐渐逃离课堂,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由于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应与学生聊天、交心,成为学生的朋友,站在他们的角度帮助其改掉坏毛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真正敞开心扉,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中。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可能比较擅长某一方面。据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尤其是课堂教学活动中边缘人的优点,多鼓励他们。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提供简

14、单的与他们兴趣爱好相契合的任务,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约恩认为,“课堂中给学生增设一些简单的额外任务可以提供给边缘学生有效学习和研究的策略。”5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对学生的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当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学生时,他会发现他们都在进步、成长。当处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边缘学生从老师的“镜中我”看出老师对自己的肯定时,必将重拾对学习的兴趣,重归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加教学活

15、动。 2.学生内部激发 课堂教学活动中边缘人的形成除了与教师有关外,还与其自身相关。教师作为外部辅助的作用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功效,与边缘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反思分不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培养边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其内部发展动力。边缘学生自身发展的动力是指其意识到自身的边缘处境,从内心产生想要改变现状的想法,从而激发其为改变自身境遇而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边缘学生内部发展动力一旦形成,将产生巨大力量,对其实现转变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培养边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其反思学习能力。孔子曰:“三思而后行”;亚里士多德也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教师在学习生活中要善于通过

16、具体事件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能力,使其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做到“三思”,同时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反思。这样,不但有利于边缘学生的转变,而且还可帮助在走向边缘化路上的边缘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Goldberg,Milton M. A Qualification of the Marginal ManTheory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41. 2 Park,Robert Ezra.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8. 3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