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霍姆林斯基相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6857483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苏霍姆林斯基相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与苏霍姆林斯基相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与苏霍姆林斯基相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与苏霍姆林斯基相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苏霍姆林斯基相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苏霍姆林斯基相遇枣读过一遍,那还是在数年前。如今再次拜读先生的经典之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确有很多新的感悟。与苏氏的相遇是零五年的夏天,还是在旧书店里发现的他,也不是一见钟情,只觉得那是一本教育名著就把他买下了。刚上班那几年,我不论教学还是管理班级都血气方刚直来直去的,根本没有什么思想、策略,以为对事业拥有一颗滚烫的心就能够了。而事实上,我常常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或者是“难缠”的学生甚至是“难缠”的家长,我不知道怎么解决,只能干生气或者逃避。幸亏那两年年轻,怎么都不觉得累,生了气过会就好了。至于苏霍姆林斯基,有时候,在宿舍里台灯下看几页,倒也觉得十分有趣。是细腻,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有思想有方法,

2、一边看,有时在工作中也用上几招,效果不错。总来说之,那几年,对苏氏,我仅仅学习他老先生教学方法中的一鳞半爪。其他人的教育学方面的著作我也读过一些,我对他们的态度也是一样的。后来,我愈发感到彷徨,我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横冲直撞的愣头青,越教越觉得不会教了。怎么了,我时常这样问自己。我有时会在心底呐喊几声,之后是这样想不去想他就罢了,也就胜利了,这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我这人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偶尔会反思一下自我。我不能总是逃避吧,那样会让我瞧不起自己。于是,再一次走进书里,我想到了我们的导师、老朋友苏霍姆林斯基。我想找到一剂良药,我读到了他那些滚烫的话语,我这时才感到自己是多么浅薄,我误读了苏氏,

3、我舍本逐末,对苏氏那本薄薄的本子我仅仅是注重了那些表面的现象性的东西,对那厚重的真正理应重视的思想我却忽略了。事实上,苏氏所列举的那些案例都闪烁着苏氏教育思想的火花,而且,像众多俄罗斯文学作品一样,这本薄薄的书里的文字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大森林里的气息。如果真得是文如其人,那么我们能够想象,苏霍姆林斯基老师、校长,一定是一位思想深邃、感情丰富细腻、谈吐不俗且水平非凡的人这是我的臆测,我没有读过苏氏的传记,但我希望我的判断是准确的。我坚信,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的教师。纯粹,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我做不到,不过我还是想尽力从苏霍姆林斯基身上学到一点东西。王小波在智慧与国学里说:“我觉得西方

4、的智者有一股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把自己往聪明里弄的劲头儿。”苏氏就是这样一个智者,不然他不会在任区教育局局长之后主动申请返回学校当校长。像王小波说的“不计利钝得失”。说到这里跑题啦,我是想说,苏氏对事业对学生有一颗纯洁的爱心,而且他还爱得很聪明,他毕生都在研究如何去爱。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学生多么难管理,常常看到老师们咬牙切齿地训斥,学生却无动于衷,我有时也不免愤怒,难听的话脱口而出,给学生一张拉得老长的脸,效果却一点没有,自己一整天甚至几天都觉得堵得慌。我反思自己,结论是,我们的烦恼、糟糕的心情大多源于我们的谬误或是无知。我敢说,热情和善良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的,但是现实是,满腔热情并不

5、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以前以为自己对学生是很公平的,理由是我不会对成绩好的学生多说几句好听的话,相反,我还常常鼓励一些学困生。将心比心,学生理应信服我吧。答案是不,人家该怎样怎样。怎么解释呢?苏氏告诉我:请记住,没有抽象的人,没有抽象的公平。我说自己是公平的仅仅是表象。我的一视同仁,恰恰是忽略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或者说是我没有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苏氏说:“你是在和儿童打交道,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几乎在每一所学校都有一些问题学生,而他们常常来自于问题家庭不健全或是不健康的家庭。这些孩子是最难教育的。我们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成功教化的:高里亚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他

6、刚满周岁时,又犯了严重的罪行,被判处十年徒刑。高里亚从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额外的负担。高里亚成了一个典型的“难教育学生”,这就是他的家庭背景。高里亚从上学一个月后,大家就对他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印象:这是一个懒惰成性、常会骗人的学生。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他就表现出了“难教育”的特点。有一次课间,他把手伸进别人的书包,拿出课本,用墨水把它弄脏,再放回原处,并以天真无辜、泰然自若的态度来欺骗教师审视的眼光。还有一天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家访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里亚对自己的行为所抱的态度,是故意装出来的、不自然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高里亚对人们失去了信心。对他来说,生活中没有任何神圣的、亲切的东西

7、。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发现高里亚单独玩耍,便把他请进了生物实验室,要高里亚帮忙挑选苹果树和梨树的优良种子。虽然高里亚装出不屑栽培树苗的样子,不过孩子的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他们两人一起做了两个多钟头,直到很累为止。这件事引起了高里亚的极大兴趣,当班主任再次去高里亚家时,已发现他正在施肥栽树。此后班主任老师因势利导,在班级栽树活动中,让高里亚指导别的孩子们。虽然后来高里亚曾多次反复出现不良倾向,老师们却着眼于长善救失,循循善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个教师集体的共同教育下,这个孩子在三年级时,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以后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其他同伴,为集体默默地做好事。高里亚好像重新变成了另一个人了。这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我们要做智慧老师,首先要用心灵去感悟心灵,切实地了解孩子,进而对孩子们的所作所为做出准确的判断,抓住一个转瞬即逝的契机去实施润物无声的教育。苏氏还有许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话语和思想,有许多建议都是需要每一个教育者认真反思的,比如好多条建议提到要让学生展开课外阅读,要走进大自然等等。感觉那样做才是教育的正途。最后,要感谢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相遇,他是一颗太阳,愿他普照大地。参考文献:学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当老师、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沉默的大多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