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6830685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 参考答案填空题1、儒、“诗教”2、诗、思无邪5、知言、浩然之气6、虚静、物化9、发愤著书10、礼仪、谲谏名词解释3、兴、观 4、与民同乐、以意逆志7、意、意 8、司马迁11、比、兴1、“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的说法。阳货 篇记载说:“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 人的精神之兴奋, 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 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 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

2、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群,则是认为诗歌 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 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 批评社会的作 用。孔子的 “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 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2、 “言不尽意”说:庄子在庄子天道中提出:“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在庄子看来, “意”是“不可以言传”的,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的,不可能 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言不尽意”。庄子中一些出神入化的技艺的故事如“庖丁解牛”等都在说明这个道理。“言不尽意”虽然有明显的局限性,但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符

3、合人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 而以“言不尽意” 为根据的“得意忘言” 说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魏锦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 形成了中国古 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3、“虚静”说、 “物化”说:参见复习指导 P9 页4、 以意逆志说: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这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 则是指作者的思想意志。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 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 不要死抠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 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

4、 主旨。5、“知人论世”说: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知人,是要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有所了解;论世,是 说对作家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这样才能与作者为友, 站在作者立场上体验作 者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6、讽谏说:参见学习指导P16 页三、 单项选择题1 、 C2、 B3、 D4、 A5、 A四、 翻译题翻译参见学习指导P105页“世人所贵重的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含义参见学习指导 P9 页“言不尽意”说。 五、 问答题1、参见学习指导 P5页 2、参见学习指导 P6页 3、参见学习指导

5、 P10页4、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最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 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司马迁传赞 一文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实录”就是真实客观地记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不夸张,不隐 瞒。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作者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 但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了汉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 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 追求长生不老等可以事实。 对汉高祖, 也是既肯定 了刘邦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 他的知人善任、 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 也揭 露了他的虚伪、狡诈

6、、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实录”与文学真实性的异同参见参见学习指导P15页5、参见学习指导 P18页一、 填空题1 、才能、性质2、实、丽3、构思、词藻4、体裁风格、才性5、体裁、风格6、补假、直寻7、风骨、兴寄8、易、难9、补察、泄导10、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二、名词解释1、 “文以气为主”说: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 指的是作家在禀性、 气度、 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 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 鲜明

7、的个性, 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他所独有, 这也说明了文章风格多样性的原因。 曹丕最早将 哲学领域中“气”的概念引入到文学创作和评论中, 形成了后世许多文论家、 诗论家常以“气” 论诗、论文的传统。2、“诗缘情而绮靡”说:陆机在文赋中所提。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 情的成分。 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 ,使诗从 止乎礼义 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又讲 赋体物而浏亮 , 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体物”就 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

8、机 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3、“风骨”说: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出的著名观点。风指抒发情志的作品有 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 并具有能感化人的艺术感染力; 而骨则是指一种精要劲健、 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 “风骨” 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 具有普遍性, 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 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 的风貌。“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都以此来反对柔靡繁缛 的文风。4、“取境”说:是皎然针对诗歌创作中“意”与“境”的关系提出的,他认为,诗歌创作是诗人的情意受外界触发而起,情意又要

9、凭借境象描绘来抒发。所谓“诗情缘境发”。因此,“取境”就成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皎然强调对诗境的审美理想的 追求在于天真自然, 但强调这种境界的获得必须通过人工的努力, 主张通过诗人的创造达到 一种人工的化境,从有技巧进入到无技巧之境界。皎然论“取境”又有易、难之分,这些都 影响了后代的诗歌意境说、构思论及创作论等。5、 “不平则鸣”论: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阐释了作家创作与作家生平遭际之间的关系。 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 就是认为作家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思 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

10、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他强调好的作 品多是落魄才子所发的“愁思之声” ,是其遭遇坎坷而愤愤不平之“鸣” ,这是对司马迁“发 愤著书”说的发展,向后又影响了北宋欧阳修的观点。6、 “四外”说:参见复习指导P26 页三、单项选择1 、 C 2、 D3、 D4、 C5、 C四、翻译题翻译参见学习指导 P156 页,“大概所有事物不得其平就要鸣利用它们来鸣。 对于人也是这样的,借用他们来鸣。 ”含义参见复习指导 P24 页五、问答题P23页P29页第17条。1、参见学习指导2、参见学习指导3、参见学习指导 P32 页4、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兴寄”和“风骨”是其文

11、艺思想的核心。“兴寄”说是针对齐梁文风“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弊端提出的。 “兴”指感兴、 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的一种状态; “寄”指寄托,是诗人隐含于诗歌 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 “兴寄”说既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重视诗歌整体 审美形象的表现;要求诗歌言之有物,寄托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的感遇三十 八首就是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的激越情怀, 以物喻人, 拖物言志, 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对 社会政治的见解,这些作品都是对他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风骨”说则是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针对齐梁诗歌提出的“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 批评。风骨指的应该

12、就是建安风力, 即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所形成的 艺术风格, 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 从形象塑造的角度要求诗歌有生动传神的整体形象, 同时 吸收了六朝在诗歌格律上的成就, 又很注重抑扬顿挫的声律之美, 要求诗歌创作应具有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他的感遇三十八首、 登幽州台歌等创作都具体呈现了“风 骨”的审美内涵。尤其是登幽州台歌堪称是“风骨”的典范之作。 “风骨”论虽然不是 陈子昂的首创, 但经由他登高一呼, 拉开了整整一代诗风的序幕, 为唐代文艺思想和诗歌创 作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兴寄”和“风骨”的理论使初唐的诗歌革新运动取得了重大的 进展,在清扫齐梁余风、为盛唐诗歌

13、开辟大道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参见学习指导 P46 页6、“韵味”说是司空图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的探讨,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出来。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指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里面强调的旧司意境丰富的审美韵味, 这种韵味是意境作品的特质。 司空图是在钟嵘 “滋味” 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参见学习指导P47页。第21条第一小节。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3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欧阳修、诗穷而后工2、简古、淡泊3、铺叙、故实4、别材、别趣 5、元好问、杜甫6、清空、意趣7、情志、体格8、兴、趣9、童心、性灵10、性灵、格套二、名词解释1、“诗穷而

14、后工”说: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 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愈穷则愈工” 。“诗穷而后工”这的“穷” 不是指经济生活的穷困, 而是指诗人困厄的人生境遇。 认为诗人在受到困厄环境的磨砺, 幽 愤郁积于心时, 主能写出精美诗歌作品。 这在司马迁、钟嵘、 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 表达。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 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2、 词“别是一家”说:见学习指导P55 页3、 “妙悟”说:见学习指导P58 页4、 “别材”、“别趣”说 :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方面讲的,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 这种诗人

15、的特别才能主要在便体现在 “妙语” 上,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 “别趣” 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言的,这种特别的趣味便是“兴趣” ,便是“尚意兴而埋在其中” ,便是“兴致”,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诗歌必须具有生动的形象,真实有情感, 不是发议论,讲道理就可成诗歌的。严羽的“别材” “别趣”之说虽强调诗歌不同于“书” “理”的思维表现特点,但并没把“别材” “别趣”和“书” “理”完全对立或割裂开来,而 是同时看到了二者间的关系。 严羽主要是反对宋人以议论为诗、 以文字为诗, 强调不能用抽 象的思维来创作,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而抹煞了诗歌的缘情本质。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4 参考答案 填空题1、运事、生事5、知性、审美9、诗界、文界 名词解释2、人物、情节3、现在、显现真实6、不着一字、尽得风流7、体裁、音节10、我、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