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薄弱层的验算和控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6820729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框架结构薄弱层的验算和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框架结构薄弱层的验算和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框架结构薄弱层的验算和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框架结构薄弱层的验算和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框架结构薄弱层的验算和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框架结构薄弱层的验算和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框架结构薄弱层的验算和控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框架结构薄弱层的验算和控制(框剪结构应去除剪力墙后在进行弹性验算)A控制意义:避免薄弱层的轻易出现,若不可避免要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加强B规范条文高规的442、5.1.14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小于 其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或某楼层竖向抗侧力 构件不连续,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规 范规定:高规的4.4.3、5.1.14条规定,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 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 承载力的65% 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

2、于 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结构楼层层间抗 侧力结 构的承载力小于其上一层的80%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应 乘以1.15的增大系数。C计算方法及程序实现薄弱层方法之一:按层刚度比来判断薄弱层方法之二:按楼层承载力比来判断薄弱层方法之三:按楼层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来判断按层刚度比来判断规范对结构的层刚度有明确的要求, 在判断楼层是否为薄弱层时,抗震规范和高 规建议的计算层刚度的下列方法(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转换层刚度是否满 足要求等,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方法1:高规附录E.0.1建议的方法即剪切刚度:Ki = Gi Ai / hi方法2:高规附录E

3、.0.2建议的方法即剪弯刚度:Ki = Vi / i方法3:抗震规范的3.4.2和3.4.3条文说明及高规建议的方法即地震剪力位移比 刚度:Ki = Vi / i由于层刚度产生的薄弱层,可以通过调整结构布置、材料强度来改变。按楼层承载力比来判断程序将薄弱层地震作用标准值乘以1.15的增大系数。选择剪力位移比方法计算层刚度时, 一般要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条件。 对于 有弹性板或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两次。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层刚度并 找出薄弱层。再在真实条件下计算,并且检查原找出的薄弱层是否得到确认,完成其它计算。转换层是楼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的薄弱层。不管该层程序判断是否满足刚度 比要

4、求,用户都应强制该层为“薄弱层”。对于错层、刚度削弱层,以及承载力 比值不满足规范的楼层,也应采用“强制薄弱层”来特别指定。由楼层承载力产生的薄弱层,只能通过调整配筋来解决。如提高“超配系数”等。 按楼层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来判断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指罕遇地震下结构层间位移不超过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属变形能力极限状态验算。规范: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取值,7度a max为0.50或0.72 ; 8度a max为 0.9 或 1.2 ; 9度 a max 为 1.4 。计算方法:简化方法,适用于不超过12层,且层侧向刚度无突变的框架结构;弹 塑性静力分析方法;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4剪重比的控制A控制

5、意义:控制剪重比,是要求结构承担足够的地震作用,设计时不能小于规范的要求。 剪重比与地震影响系数由内在联系:入=0.2 a maxB规范条文抗震规范第5.2.5条明确要求了楼层剪重比C计算方法及程序实现剪重比是反映地震作用大小的重要指标,它可以由“有效质量系数”来控制,当“有效质量系数”大于90%寸,可以认为地震作用满足规范要求,此时,再考察 结构的剪重比是否合适,否则应修改结构布置、增加结构刚度,使计算的剪重比 能自然满足规范要求。“有效质量系数”与“振型数”有关,如果“有效质量系数”不满足90%则可以通过增加振型数来满足。有效质量系数概念来源:WILSOFE.L.教授曾经提出振型有效质量系

6、数的概念用于判断参与振 型数足够与否,并将其用于ETABS?序,他的方法是基于刚性楼板假定的, 不适 用于一般结构。方 法发展:现在不少结构因其复杂性需要考虑楼板的弹性变形,因此需要一种更为一般的方法,不但能够适用于刚性楼板,也应该能够适用于弹性楼板。出于 这个目的,我们从 结构变形能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通用方 法来计算各地震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这个新方法已经实现于TAT SATWE和PMSAP经验:根据我们的计算经验,当有效质量系数大于 0.8时,基底剪力误差一般小 于5%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有效质量系数大于 0.8的情形为振型数足够;否则称 振型数不够。规范:高规5.1.13

7、规定对B级高度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有效质量系数不小于 0.9程序自动计算该参数并输出。剪重比的调整当剪重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程序将自动调整地震作用,已达到设计目标的要求。 剪重比调整系数将直接乘在该层构件的地震内力上。TAT可以人工控制结构的剪重比;而 SATW是按照规范值控制,不能人工控制。3位移比的控制A控制意义:位移比-是指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与本楼层平均值的比 位移比的大小反映了结构的扭转效应,同周期比的概念一样都是为了控制建筑的 扭转效应提出的控制参数。(在高归4.3.5条中位移比和周期比是同时提出的) B规范条文抗规第3.4.3.1条规定: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

8、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 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及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 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新高规的435条规定,在考虑质量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 楼层竖向构件 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 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 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C计算方法及程序实现程序中对每一层都计算并输出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平均水平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角及相应的比

9、值,用户可以一目了然地判断是否满足规范。且注意位移比的限值是根据刚性楼板假定的条件下确定的,其平均位移的计算方法,也基于“刚性楼板假定”。控 制位移比的计算模型:按照规范要求的定义,位移比表示为“最大位移 /平均位移”,而平均位移表示为“(最大位移+最小位移)/2 ”,其中的关键是“最 小位移”,当楼层中产生0位移节点,则最小位移一定为0,从而造成平均位移 为最大位移的一半,位移比为2。则失去了位移比这个结构特征参数的参考意义, 所以计算位移比时,如果楼层 中产生“弹性节点”,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规范要求:高规435条,应在质量偶然偏心的条件下,考察结构楼层位移比的 情况。层间位移角:程序采

10、用“最大柱(墙)间位移角”作为楼层的层间位移角,此时 可以“不考虑偶然偏心”的计算条件。D注意事项复杂结构的位移控制复杂结构,如坡屋顶层、体育馆、看台、工业建筑等,这些结构或者柱、墙不 在同一标高,或者本层根本没有楼板,此时如果采用“强制刚性楼板假定”,结 构分析严 重失真,位移比也没有意义。所以这类结构可以通过位移的“详细输 出”或观察结构的变形示意图,来考察结构的扭转效应。对于错层结构或带有夹层的结构,这类结构总是伴有大量的越层柱,当选择“强 制刚性楼板假定”后,越层柱将受到楼层的约束,如果越层柱很多,计算失真。总之,结构位移特征的计算模型之合理性, 应根据结构的实际出发,对复杂结构 应采

11、用多种手段。2周期比的控制A控制意义:周期比-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侧振周期的比值周 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 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 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 大(相对 于侧移)的扭转效应。所以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 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 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 整往往收效甚微。一句话,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 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验算周期比的目的,主要为控制结构在罕遇大震下的扭转效应。B规范条文高层规程第435条,要求: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

12、 自振周期T1之比,A级咼度咼层建筑不应大于0.9, B级咼度咼层建筑、混合结 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抗归中没有明确提出该概念,所以多层时该控制指标可以适当放松, 但一般不大于 1.0 0C计算方法及程序实现程序计算出每个振型的侧振成份和扭振成份, 通过平动系数和扭转系数可以明确 地区分振型的特征。周期最长的扭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振周期Tt,周期最长的侧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侧振周期T1(注意:在某些情况下,还要结合主振型信息来进行判断) 知道了 Tt和T1,即可验证其比值是否满足规范D注意事项复杂结构的周期比控制多塔结构周期比:对于多塔楼结构,不能直接按

13、上面的方法验算。如果上部没有 连接,应该各个塔楼分别计算并分别验算,如果上部有连接,验算方法尚不清楚。 体育场馆、空旷结构和特殊的工业建筑,没有特殊要求的,一般不需要控制周期 比。当高层建筑楼层开洞口较复杂,或为错层结构时,结构往往会产生局部振动,此 时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来计算结构的周期比。以过滤局部振动产生的周期刚度比的控制A控制意义:新规范要求结构各层之间的刚度比,并根据刚度比对地震力进行放大,。新规范对结构的层刚度有明确的要求, 在判断楼层是否为薄弱层、地下室是否能 作为嵌固端、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等等,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直观的来说,层刚度比的概念用来体现结构整体的上下匀

14、称度B规范条文:新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 2o 新高规的443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 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新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新高规的10.2.6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 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 D的规定。E.0.1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 构等效刚度比丫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

15、变化,非抗震设计时丫不应大 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oE.0.2底部为25层大空间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其转换层下部框加 -剪力墙结 构的等效侧向刚度与相同或相近高度的上部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丫 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 oC计算方法及程序实现:楼层剪切刚度单层加单位力的楼层剪弯刚度楼层平均剪力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的层刚度只要计算地震作用,一般应选择第 3种层刚度算法不计算地震作用,对于多层结构可以选择剪切层刚度算法, 高层结构可以选择剪弯层刚度不计算地震作用,对于有斜支撑的钢结构可以选择剪弯层刚度算法D注意事项:转换层结构按照“高规”要求计算转换层上下几层的层刚度比,一般取转换层上下等高的层数计算。层刚度作为该层是否为薄弱层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结构的薄弱层,规范要求其地 震剪力放大1.15,这里程序将由用户自行控制。当采用第3种层刚度的计算方式时,如果结构平面中的洞口较多,这样会造成楼 层平均位移的计算误差增加,此时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来计算层刚度。 选择剪切、剪弯层刚度时,程序默认楼层为刚性楼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