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技巧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6820610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散文阅读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散文阅读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散文阅读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散文阅读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散文阅读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散文阅读技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散文阅读学案一、散文的基本知识(一)、散文的分类,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如背影记念刘和珍君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 (3)、哲理散文: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人是一根思想的苇草(二)、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二、题型(一)、结构作用题(常见的有线索作用题、语句作用题、段落结构作用题)1、常见提问方式(1)线索作用: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请分析其作用。如耳边杜鹃啼(2)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

2、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写起?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3)、文中某材料作用分析: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变式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注意:无论哪种命题指向或提问角度,答题时必须联系文章整体,答案要具体、周全。2、知识储备(1) 线索:线索相关知识见大一轮复习讲义P125页。(2)句段常见作用:首句(段)开门见山,点明标题;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或与下文构成对比;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中间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

3、出下文。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3)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内容上: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结构上: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应、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这样宕开一笔,形成波澜。3、答题模式结构上:常见的语言表述:1.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4、。2.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到人,景到情,事到理),由转而写到3.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4.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5.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对全文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4、结构(行文)思路题总结:第一,抓文中标志性语句。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言,具有提示、总结、承上启下等作用。其中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提示功能也值得重视。第二,扣文体结构特征

5、。不同的文体其行文思路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也有自己的特点。记叙文、散文、小小说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组织结构;议论文常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轮(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组织文章结构,本轮部分的结构层次大致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四种;说明文或者按时间、空间及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组织结构,或者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结构。第三,分析思路情感脉络。局部服从整体,文章各语段、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围绕全文中心展开的,各语句之间有一定的语脉,语脉在内容组合上就体现为文章的思路,而文章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形式而已。第四,把握语句衔接特点。句与句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大致有三种情况,即并列、承接和总

6、分。这三种情况可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二)、人称作用题【知识储备】三种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第三人称:直接

7、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三)、标题作用题【知识储备】1、手法:(主要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双关、夸张等)2、结构:线索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3、内容:点明写作的对象(人、物)或环境(时间、地点、背景等);暗含主旨等。(四)、景物描写作用题【知识储备】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C、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 D、象征、暗示作用。二、原因概括题这

8、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概括文意,说说为什么闻名遐迩。原因概括题总结:1、(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因。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2)、思考原则: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

9、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和原则。2.规范答题模式它无固定的答题模式,但根据题目要求不同,一般有几种具体的答题方法:(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的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原因概括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这种形式回答。三、体会含义题1、关注提问模式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析该句的内容。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把握思维模式

10、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3、规范答题模式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的修辞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表达特点的解读。四、鉴赏表达特色题【知识储备】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叙述顺

11、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结构上引出下文)插叙:(丰富文章内容、丰富人物个性、交待背景原因、为下文作铺垫。)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议论:语言特点有准确性(概念准确,修饰恰当,用词有分寸感)、鲜明性(论点表述鲜明,行文鲜明)、概括性(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引述事例简明扼要)、生动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论证手法,句式灵活)、严密性(表达周密,逻辑性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描写

12、: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和他人介绍等)。外貌描写:包括了肖像描写(以形传神,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突出个性)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思想感情)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为内容、情节起引起或铺垫的作用,揭示主题)。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

13、的描写。另一种类似说法: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

14、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反语:表示人际间亲昵的情感,使语言幽默风趣;揭露批判,讽刺。表现手法: 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 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还有借物抒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语言特色:语言特色包括用词特点(如叠词的运用),句式特点(如长短句相间、整散句结合等)修辞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语言风格常用的术语:平实质朴、清新典雅、幽默诙谐、严密精确、生动形象、口语化等。艺术技巧作用答题样式:技巧本身作用文本内容(写几点,一般看分值)运用了手法,生动传神表达了,突出(渲染),刻画了人物形象,鉴赏表达特色题总结: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1、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同时要在实际练习中不断地加以强化,培养自己对“表达特色”敏锐的感知力。2、把握思维模式(1)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修辞手法(优先);表现手法(次之);表达方式(其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