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30个小诀窍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681899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30个小诀窍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30个小诀窍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30个小诀窍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30个小诀窍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30个小诀窍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30个小诀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30个小诀窍(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30个小诀窍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诸如学生的喧哗、提出某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外人忽然闯入课堂等,令老师猝不及防,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注意控制教学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呢?(一)幽默法针对学生的“责难性”问题、“攻击性”问题、“挑衅性”问题的刁难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难方式,幽默地、体面地、不伤大雅地予以还击。还击时,发挥摧枯拉朽的威力,在笑声中揭露其行为或言论的实质。如一位教师走向教室,刚刚推开虚掩着的教室门,忽然一只扫帚掉了下来,不偏不倚,正好打在教师的讲义夹上,课堂

2、上一片哗然。这分明是学生干的恶作剧,可这位老师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轻轻地拾起掉在地上的讲义夹和扫帚,自我解嘲地笑着说:“看来我工作中的问题不少,连不会说话的扫帚也走上门框,向我表示不满了。同学们,你们天天与我一起相处,对我有更多的了解,希望你们课后也给我提提意见,帮助我改进工作吧!”课堂上一阵窃窃私语后,很快地安静下来了。这位教师面对损害自己的行为以幽默带过,既显示了教师的诙谐大度,又让自己摆脱窘然处境,还为学生创设了自我教育的情境。(二)宽容法宽容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理解和信任,它不是软弱,不是无原则迁就,更不是纵容与包庇。宽容要使学生能在灵魂深处反省,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仁厚与良苦用心,

3、促使学生自我教育。如,一位老师收到学生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你以为当老师就可以压服学生吗?你高昂着头,铁青着脸,像个活阎王,但是,有谁怕你呢?落款为:你最讨厌的、等待你处罚的学生。这位老师不是查处写信的人,反而在班上宣读了这封信,并检讨了自己工作方法的简单粗暴,感谢这位同学给他敲了警钟,并让学生以后多给他提意见、写真话。学生们对老师宽容感到由衷敬佩,师生关系从此更加融洽。(三)警告法对于较严重的违纪行为,教师要严肃地提出警告并立即制止。为了不影响上课,课堂上不必过多追究,但课后谈话要抓紧进行。如,一位老师正在讲课,忽然,后面的同学一个个都抿着嘴“哈哈”地笑。教师走到后面一看,原来是一个同学

4、的嘴上贴了一张白纸条。教师怒不可遏,正要追查,但一转念又改变了主意。只见他轻轻地将纸条撕下来,然后严肃地说:“搞这种恶作剧是对别人人格的侮辱,是不道德的行为。我向他提出警告,请他下课后到办公室来一下。我相信他会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的”。接着,又继续讲课了。课后,一个“调皮鬼”果然来到了办公室。(四)分身法由于学生恶作剧或违反纪律出现的突发事件,教师如果集中批评学生,就会影响全班学生学习。为了使教学能正常进行,又能脱身处理偶发事件,教师可以采用分身法。如,一教师正在讲课中,突然两位学生打起架来,不处理不行。于是这位老师布置了两道紧密配合本节课教学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或者布置几道作业题让学生做)

5、,这样,教师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处理偶发事件,不致于顾此失彼。(五)克制法当某个学生的破坏性行为中暗藏着想赢得他人的注意愿望时,可采用此法。如趁老师板书时,某生悄悄将一动物放入粉笔盒内,当老师再次取粉笔时发现了,这时如果教师采用言语反应,可能会正巧迎合了该生正在寻求的目的。而采用克制法,实际上是向该生表明,教师对他的攻击行为完全可以保持泰然自若,无须大发雷霆,当堂追究,使之自讨没趣。(六)嫁接法有些偶发事件的出现已经引起了学生注意,教师想要让学生重视集中于原定的教学内容十分困难。这时可以转而发掘事件中的积极因素,把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偶发事件,引导到课堂教学上来。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一

6、位语文老师正在讲课中,突然一只大灰猫追赶着一只老鼠往教室里窜,大多数同学都好奇地观看这精彩的场面,有的同学甚至追赶起来。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制止学生观看这精彩的场面,而是随机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讲课计划,宣布允许学生观看一会儿这个场面。然后利用学生这种好奇和兴趣,并要求学生以这件事为素材进行口头作文。这样做既顺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秩序,而且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达到了语文课的教学目的。(七)暂冻法对一些偶发事件给予暂时的冻结,仍按原计划上课,待课后或其他时间再来处理这一事件。如某班学生做完课间操回到教室,刚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忽然有人发出“哎哟”、“哎哟”的惊叫声,老师发现原来有人在一女

7、生凳子上反钉了几个钉子。是立即查找肇事者还是照常上课,老师选择了后者,他帮助这位受害同学钉平了凳子,就继续上课。课后科任老师建议班主任召开“板凳上的钉子从何而来”的主题班会,使大家受到教育,肇事者也主动承认了错误,以后再也没有发生类似事件。(八)调虎离山法此法是指个别同学在即将失态的情况下,教师及时、巧妙地进行掩饰的方法。如,初一(1)班的教室里,学生踊跃地举着手,有序地进行发言。当老师叫到第三次举手的某个学生时,他终于因小便憋不住直往老师身边跑。老师发现了他裤子前裆湿了,便随手拿起茶杯装作喝水,但茶杯偏又从该生身上滑到地上,老师把学生的裤子“弄湿”了。班上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发现这其中的蛛丝马迹

8、。老师说:“对不起,你去寝室换裤子吧,其他同学继续上课”。事情发生前后不足两分钟,教师用“调虎离山”法把学生的视线巧妙地引向教师的行为举止,既掩饰了学生的窘态,又把握住课堂教学秩序。(九)因势利导法课堂教学一般都有严格的程序,教师要周密设计教学环节,恰当安排教学步骤。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影响教学进程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改变教学程序。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美丽的公鸡时,原计划第二环节按课文顺序进行导读,不料一上课就有位学生提出:公鸡很骄傲,不美,为什么课题是美丽的公鸡呢?”教师立即意识到这个问题要害,如果从这里入手,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便因势利导,让学生围绕“公鸡到底美不美”

9、来仔细阅读课文,并提出一串问题,让大家讨论。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美。(十)转换思路法有时由于课前教师对某个问题钻研不够,所以当讲解到某个问题时就讲不下去;有时因讲课中突然受到某个干扰,如学生的突然提问、身体有病等,从而造成思路中断。遇到这种情况,一是不应勉强去应付搪塞,而要想法先排除自我心理干扰,尽快沟通对教学构思的回忆,也可对某个问题暂时存疑不答。二是可随机设问,转换思路。教师在思路中断时,可暂时停止讲解,临时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或做练习,以便有充分的思考余地,重新组织教学环节。(十一)问题转换法此法是指教师对教学中的疑难引发的事件,设置新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解脱自己困窘的方法。

10、如于漪老师教木兰诗时,认为诗中写的不可信,有位学生提出疑问,“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十二年这么长时间同生活打仗,怎么会认不出是女的呢?不说别的,一双小脚在洗脚时会露出来的。老师说:“南北朝时妇女还不缠脚。”学生又问:“那么中国妇女什么时候开始裹脚呢?”这下子可把老师给卡住了,老师想了想说:比比谁“课后我们大伙儿都去查资料,先查到。”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查资料,大家来回答的问题,既安定了学生的情绪又维护了课堂教学秩序。(十二)增补法课堂教学中,有时由于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原来安排的教学内容半节课就读完了,因为许多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所以提问对答如流,练习熟门熟路,很快就完成。出现这

11、种情况,可以补充一些必要的教学环节,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或补充一些练习题,或组织学生讨论,或组织小竞赛、小测验。有时也可求教于学生,如,让学生出题目来考老师。(十三)升温法学习困难生主要困难在于基础知识不牢固,信心不足上。因此,他们答问时往往语无伦次,有时已接近答对了,却突然停下,再也不作声了,害怕答错被人取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要让他停止答问,而是简单地重复他已回答正确的部分,并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走进该生,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他,轻言轻语地点拔、提示。通过教师耐心地等待,热情的升温,冷寂的场面常常会突然地改变,终于能准确地完整地把问题回答出来。此时,教师要再一次给予肯定和表扬,他

12、们会在以后的答问中表现得越来越出色。(十四)讨论法当教师讲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时,学生们往往自发地在下面议论纷纷。如果立即制止这种现象,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自由议论,然后选代表发言。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的意见都表达出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一语文教师在教曹禺的戏剧雷雨时,当讲到侍萍的一句话“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学生便对侍萍的“泪”是“感动”之泪,还是“气愤”之泪,当堂争论起来。教师也就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计划,顺应形势,围绕双方争论的焦点,启发学生理顺思路,得出统一的认识。(十五)激将法当教师和学生在情绪上发生对立时,教师千万不可

13、意气用事,使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刺激学生,更不能使用恐吓以图压倒学生,可适当使用激将法,把问题推向深入,以取得学生信服的权威效应而信服教师的观点。如,一语文教师在教变色龙一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变色龙有什么特征”?一阵寥落的翻书声后,从后排站起一位同学回答,他露出一脸得意的神态,津津有味地对着动物学给变色龙描绘特征。从语文课扯到动物界,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开始这位教师怒形于色,准备感情用事,但理智提醒了这位教师。他扫视了一下教室,平静地对这位学生说:“对,你说得很不错,变色龙的特征是这样。可见你学得很活,能把动物学的知识与学习语文贯通起来”。然后,教师把话一转,用激将的口吻转向全体

14、学生,很可惜,这位同学的智力没有用到该用的地方,槌子没有敲到鼓上,只要稍微聪明一点的同学,就不难看出,幽默大师契诃夫是借用变色龙“善变”的特征来比喻教师欲言故蓄,几秒钟后,同学们的思路很快纳入正道,纷纷举手发言,使那位同学感到不好意思,老师又鼓励他继续发言。课堂上偶发事件的表现变化莫测,以上所列举的应变策略只有一般意义,不可能囊括所有情况。事实上,在具体的应变中,任何一种策略都不可能是绝对单纯和万能的。它往往只适用于各种不同对象、不同情境、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应变要求,因而都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运用时要求教师必须针对课堂具体问题情境,准确把握有关对策,绝不能将其孤立化、公式化和模式化。唯有着眼全局,把握全局,在符合课堂教学活动具体需要、符合教学基本原则下灵活运用,才能取得应变的最佳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