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6818806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 李作芳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要做到正确、深入、有创意,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与策略:一、整体把握,前后贯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是避免“散读”和“窄读”文本,避免“断章取义”“肢解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好办法。1.将文章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阅读。所谓整体把握,首先是把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要整体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涵泳沉潜于作品之中,凭借直觉,对文本整体作灵感式的体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道:

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孤立地看词中每一句话,并没有独特之处,但整体联系起来看,这是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图。这个普通的农家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幸福和快乐的。老人们恬淡和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所产生的愉悦之感。因此阅读作品时,切不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和细节,寻章摘句,停留在每一词、每一句的意义,而要加强整体阅读,将局部和细节与主题有机联系起来,透过文字表层读懂文章的意蕴和意境,触

3、摸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作品的妙处。2.找准有效的切入点,“牵一发动全局”。找准教学的有效切入点是避免“散读文本”的好办法。文本从哪里切入最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切入点,既有“情”又有“采”,就能够“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就能体现教学的创造性,教学就会充满智慧。看到开国大典的课题,你会想到本文写的是一次典礼,是盛大的典礼,是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盛大的典礼。这是由课题产生的初步的解读。深读课文,你会知道到“大”字在文中的丰富内涵:文章写了“庆祝新中国诞生”这个“大事件”,写了“群众进场”“典礼

4、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等“大场面”,还具体写了参加典礼的群众的“大热情”。文题中的这个“大”字,就是情采合一处!抓住“大”字,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可以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抓住“大”字,细读课文,可以弄清课文围绕“庆祝新中国诞生”写了哪几个场面;抓住“大”字,深入研读课文,品味描写主席行为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可以通过“典礼仪式”时的“一齐欢呼”“一齐欢跃”“54门大炮齐发”以及“阅兵式”及“群众游行”中的多处描写,充分感受开国大典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以及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文本的情采合一处,就是教学的最佳切入

5、点,就是展开教学对话的最好抓手。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发现这样的切入点,设计具有统整性和开放性的话题。这一话题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提纲挈领的。要有针对性,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3.将文本的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之中。从单元和整个教材系统来看,一篇课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单元整体和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有机构成。这就要求教学时对单元整体进行把握,把文本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之中,否则就会出现“没有航标乱行船”等“偏读”文本的现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一文,主要描写了一群“破冰勇士”勇敢、团结、齐心,以血肉之

6、躯破冰,从而换来了集体的生存。有的教师认为课文阐述的是环保的话题,因此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体会斯杰潘老人如何用行动告诉大家要保护环境,建议学生写一份保护动物的倡议书。但联系整个单元内容,我们会发现这种理解太狭隘,太孤立了。因为本单元还有另两篇课文鸟语和生命的壮歌,如果说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还可以说与环保意识有关,那么“蚁国英雄”们逃离火海时“至死也不松动分毫”,最外面的一层蚂蚁被烧得“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面对狩猎队的追捕,老羚羊以死亡作桥墩形成“生命桥”让小羚羊逃生这些,绝不是在写环保!本课的课后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

7、来。”以及单元练习中“读读背背”:人心齐,泰山移都是有关团结、齐心、合作的古语经典,编者实际上已经作了很明确的提示!如果联系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思考,就不会出现这种对于文本主旨的“偏读”了。二、突出重点,扣词析句文本解读要避免“浅读”“泛读”,须采取“大火煮沸、小火慢熬”的办法,即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教学的重点,抓住一个个细节,抓住一个个关键性的词语,“千百次地读”,“千百次地问”。只有在重点处细细品味,细细琢磨,才能品出语言的味道,才可能避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语文教学才不会变成空洞的说教。1. 抓住细微描写处展开细读。鄂教版六年级上册浮冰上一文,节选自美国哈夫B卡威的小说浮冰上的少

8、年与狗。作者把我们带到寒冷的北冰洋上,让我们感受到少年诺尼面临死亡的绝境是真真实实的,但他对犬的爱也是真真实实的。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诺尼从想杀爱犬到不杀爱犬的心路历程,字里行间折射出诺尼内心的无奈、矛盾与痛楚。文章对诺尼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如“他跪在冰上慢慢地磨”,“他的心在流泪”,“诺尼感到喉咙哽塞”,“一阵痛苦的抽噎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这些细致的描写,一方面让我们得以窥见诺尼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精妙。教学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默读文章的相关段落,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句细心体会。只有抓住细微处仔细品味,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人物,身临其境,感同

9、身受,也才能深切体会到作者形象逼真的描写与刻画,从中获得写作方法上的启示。2. 抓住矛盾处展开细读。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脸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里冻死了。”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微笑”。在大年夜,在万家团聚的时刻,一个小女孩却冻死街头,脸上怎么会“带着微笑”呢?抓住这一矛盾处深入研读,我们会发现文章一共五次写到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这带给她温暖和快乐。同时,我们把这许多的幻想都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大年夜来思考,越发觉得小女孩的境遇悲惨。大年夜,是万家团聚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却冻死街头!作

10、者用“微笑”一词,实际上是在以笑写悲。通过对这一看似矛盾处展开细读,不仅可以对文本内容有深一步的理解和把握,对作者表达的技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3. 抓住特殊的语言形式展开细读。文本细读在内容上指向的是言语,包括词语和表达方式。叶圣陶先生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有的时候我们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注意得不够,这是语文教学的遗憾。开国大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庄严的

11、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两次出现,从中可以读出什么?“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这个整齐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从“欢呼”与“欢跃”这两个不同的词语中又读出了什么?作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心境、心绪、心态的。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对这样的语言形式岂能放过?我们要仔细品味句子表达上的妙处,体会文中的情韵,从中开掘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这种开掘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扎在语言的表达上。三、视野开放,多元解读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只是作者创造的,而是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解读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作品的意义也不是客观的

12、和固定的。这里所说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作者意义,即作者想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二是文本意义,即作者在作品中通过语言词句实际呈现出来的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意义。这三个层面的意义既互相依存,又有差异。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应当克服的。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如何处理好“作者意义”“文本意义”与“读者意义”之间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

13、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这一理念的阐述,有三个关键点需引起我们重视:一是学生是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让学生潜心会文,自主阅读,自行建构阅读的意义,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二是要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不能将个人的主观感受、思想意志强加于学生。三是教师是阅读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上要有开放的视野,要积极提倡多元解读,既不能强行灌输,搞“话语霸权”,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机智地进行引导。1

14、 多元可以共存。一位教师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认为,这篇课文主要是讲珍惜友谊和信守承诺的,但课文本身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诸如“环保观”(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奉献观”(无私奉献的乐观态度、为光明和正义而牺牲是伟大的以及为朋友的光荣献身而感到骄傲等)、“爱情观”(文中写大树用“他”,写小鸟用“她”,作者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世事无常论”(课文讲的是世事多变,人生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生死轮回论”(生死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大树的“死”,是另一种人生的开始)教学时教师担心多元解读会影响基本解读,就决定扎扎实实地抓一两个训练点。所以,这节课就是一条单一的线索走到底

15、只讲友情,不谈其它。多元解读有时的确会影响对主导价值观的基本解读。面对众多的信息,教师要首先保证学生达到基本解读,然后考虑多元解读,要帮助学生过滤掉那些牵强附会的或错误的解读,例如十分牵强的所谓“爱情论”“世事多变论”“生死轮回论”以及关于环保意识的错误解读(笔者认为将文本主旨定位为“环保”是错误的,有的树种下来就是供人们砍伐、当柴火或做桌椅板凳的)等。但是,在不违背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仍然是最重要的,这是阅读的灵魂。课文里的大树和小鸟是好朋友,大树被砍伐了,制成了火柴,小鸟再也见不到大树了,不免有些遗憾,但是,不见得就一定悲伤。课文最后写到:“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

16、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唱完了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此时对小鸟的心情的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小鸟可能想些什么呢?只看到灯火没有看到朋友,小鸟也许有些遗憾;再也看不到大树了,小鸟也许有些难过;也可能是对朋友实现人生价值感到快慰;也许有自己实践了诺言后的轻松;或者是见到了老朋友的欣慰以友谊和诚信为核心,可以放飞思维,天马行空。给了学生机会,就可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些多元解读,都是合理的,且没有知识和价值观方面的错误,为什么不允许多元共存?为什么一定要非此即彼?2 有效引导,纠正错误。鼓励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并不是说教师可以丧失应有的主导作用,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当多元解读面临价值观错误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文本。有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