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冲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6814566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冲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冲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冲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冲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冲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冲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冲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扬中市第一中学 解恒盛 摘要: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使从事其教学的教师也产生困惑、失落,更使得初中历史课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改革 初中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被束之高阁,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几十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有着深切的体会。在一些学校,课程安排中所开设历史课往往是走过场的形式,又或是历史课的教学课时大量缩减。平时一遇课程紧张,历史课可以随意被停课,占用,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而更让历史教师更无奈的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课是可有可无;学生家长一听是历史老师反映学生情况,态度也不够热情。在教师的业

2、绩考勤中也让历史教师感到无限失落。究其缘由,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不成熟的看法。第一、“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主要看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学生心目中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至于业绩荣誉也无从谈起,这些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的困惑与失落。第二、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

3、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水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第三、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外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以上三点

4、,我认为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所必须面对的现状与困境。目前我市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如何冲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的初步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法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一、确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是前提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而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为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科。可实际情况却非如此,其尴尬之处在前面的困境探讨中已述及,这里就不再作重复。历史教育究竟能贡献什么?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乐事”。但历史教育在今日中国教育体系中“功用”有限,从

5、事历史基础教育者的欢乐亦有限。“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自珍语),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历史的使命感,历史教师的事业之魂。梁启超曾感叹:“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往事,惟此为大。”“历史使人明智”倘若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职业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后来之人,不忘前师之事,要以古鉴今。从而我们就会感到自豪,产生一种敬业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为完成本职工作而兢兢业业,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二、在师生中开展互动的探究性学习

6、是关键“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做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那要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以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既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选择内容,如:人类的起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以小型专题为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由来、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演变等。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基础及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其次,

7、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对于教师而言,一般对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其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必须具备:新的教育理念,知识更新的能力和善于指导和激励学生探究的能力。第三,利用好校外的教育资源。到目前为止,历史探究性学习在获取资料信息方面还局限于校内图书馆和因特网,尽管图书资料和因特网信息量很大,但毕竟是纸上的、文字的东西为多,实物史料接触较少。因此,做好探究性的学习可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好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遗址、名人故居等处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最后,完

8、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主要分成三个方面: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此种评价要注意探究过程资料的积累,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写好课题方案或活动计划,记录好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并注意及时整理和保存。对历史学业的评价。此种评价要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评价的比重应加大,尽可能减少单纯的记忆性试题,应该增加思维能力题,或者尝试采用开放性的试题,使学业评价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对教师的评价,此种评价要关注其主导的过程及作用,即关注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适度性、组织探究活动的条理性、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等,以促使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三、“学史致用,重铸人格”是目的让孩子掌握历史知识

9、,不是发古之幽情,而是通过所学的历史,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历史的记忆是认识、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与全人类之间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链条上的一环,人类历史上的善与恶时刻都影响着我们,而我们的现状也将在未来影响我们的后代。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漠视自己的根和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当今社会人文素质每况愈下,塑造人格国格的任务刻不容缓。而历史作为社会的教科书,不仅以其所传授的历史知识担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本闪耀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历

10、史见证,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的实录。展开世界历史,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历史上众多的光辉典范,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马克思花了四十年写下了资本论;毛泽东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等等无不激励着孩子确立与调整自己的人格观,完善与守成自己的人格观。当然,人格的重铸要经过长时间的学、思、行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使思想和言行融合,内里与外表完善统一,从而达到道德修养、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要冲破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还有诸方面需要研究探讨,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不过最重要的条件,笔者认为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转化。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重视确立自己的正确教学思想,转变、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抱着“学史致用,重铸人格”这样一个功在千秋的理想,我们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参考书目及文献材料:1、骆志煌:改革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福建教育1997年1期2、吴颖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5期3、张红军:历史教师要敢于创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3期4、王宏志: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时代性,光明日报2001年11月27日5、陈彬玲: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龙岩市新罗区教育学会论文集2002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