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下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6811861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改革下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课堂改革下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课堂改革下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课堂改革下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课堂改革下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改革下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改革下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改革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考昌乐外国语学校小学高年级语文教研组执笔人:李慧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模式也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在改革浪潮的冲刷下,在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昌乐二中“二七一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们老师将何去何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广大语文教师为了能掌握最新的课改信息,他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不断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语文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勃勃生机。但是有

2、些教师在学习课程改革模式时出现了盲从现象,与课程改革的本质内涵出现偏差,在落实观念的过程中片面的追求形式,课改过程中出现了“邯郸学步”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教学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形式“花”了,教学效益“低”,导致教学目标也有“虚化”的不良后果。一、 小学语文课堂过于侧重小学语文“人文性”忽视了其“工具性”“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

3、作文,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这段话把“语文”的概念表述得非常明确,“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就是说,“语文”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同时,也说明了“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强调语文课必须听、说、读、写并重,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并重。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篇就提出了语文学科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这一界定中“工具性”除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外,还应包括是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其具体的范畴。应是“字、词、句

4、、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文双基”。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但是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以“教课文”为主导意念的语文教学中,似乎有越来越远离“文”的趋势,许多设计意图不明的课件,所渲染的往往是那“文”中所讲述的那“东西”,脱离语文而讲人文,与过去的脱离语文而讲“思想”,讲“政治”,其实是同一个路子。人文性不是语文外加的东西,它熔铸在目标中,体现在目标所蕴涵、指引的知识和技能里。换句话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本身所黏附的,“过程和方法”本来就与技能的学习相伴相随。二、语文教学过于依赖于多

5、媒体,忽视基础, 舍本逐末随着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大范围运用,教师体会到了网络的无限风光,它弥补了过去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于是,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口语讲授,还是提问,甚至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做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替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一定意义上说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可回过头来想一想,文字的正确书写习惯能由电脑来完成吗?教师的板书、示范作用肯定是多媒体替代不了的。一些教师误以为板书耽误时间而用电脑显示,实际上学生从计算机演示上得到的充其量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即时把看到的表面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利于学生知

6、识体系的构建。况且,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也就难免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灵感;二则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影响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在是得不偿失。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四门必备功课, 可有的教师在使用多煤体教学后就忽视了这一基本能力的训练, 使“听、说、读、写”为“看”让路了。课文朗读成了看画面听录音, 对课文的质疑全都展示到屏幕上, 一节课下来学生主要在看屏幕, 课堂笔记反而给丢在一边, 更不用提读文章了, 如此岂不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 语

7、文是文字性的东西, 不读怎能感知课文内容, 如何赏析作品语言, 体会作者感情?违背以认识教材为基础的规律, 淡化教材, 甚至脱离教材的做法是很有害的。教师如果能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辅助性”的定位,把工夫花在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的灵感体验和思维、语言、情感的发展上,这样才是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三、小组合作环节流于形式作为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在尝试运用过程中,我们都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吧。一节课时学生先进行小组学习,接着便进行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过头去,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张着嘴,但是

8、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做任何补充。有的小组学生把此时作为消遣、玩耍的大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的意见是”、“我的观点是”、“我认为”。从表面看整个合作交流热热闹闹,学生的参与度是百分百。但是热闹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交流讨论仅仅流于形式,是为“交流讨论”而“讨论”。大多数学关注的依然是“我怎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样”。,很显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下反思:1、“合作”应该是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进行了充分自由思考后,才有了交流的必要,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9、。2、“交流”应该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只有学会倾听,我们的学习效益才会更加有效。3、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对于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探索就能解决的题目,我们完全可以大胆舍去“小组合作交流”环节。4、小组合作交流的题目必须有交流的价值,有交流的必要。所以交流的题目可以是稍有难度的,也可以是题目的答案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游戏题目(需要多人参与才可完成)等等。这样类型的题目才能使学生在或轻松或竞争的气氛中完成小组合作交流环节,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四、语文仅仅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10、”语文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只看到了课文、考试本身,而忽视了单元及整册教材的训练体系及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殊不知,课文它只不过是例子而已,它是为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而选的一个个“范例”,编写者的初衷是想通过它的教学完成体系目标的。比如: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它选取了三篇科学说明文,学习本单元,应主要训练三点。第一,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第二,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第三,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而

11、我们的教师往往没有看到这一点,一头扎进课文中去,一个单元教学下来,学生们对科学的神奇与奥秘没有什么感悟,没有学到如何描写场面及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能。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还是和教材的编写者的意愿背道而驰的,这也是我们90%以上的教师在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失误。事实上,我们简单思考一下就会明白,我们所面临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我们初中所要学的课文只是沧海一粟,就学这几篇课文本身,能有什么益处,只不过是通过学习这几篇文章除了在阅历上增加一些知识而外,更重要的还是掌握一些阅读的技能,学会一些阅读的技能,以便日后自己读书、自己学习。这样看来,教材不是目的,是载体,是手段,我们不要本末倒置,陷进“只教

12、教材”的泥潭。由此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开放,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教学内容开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1向课外阅读开放。学生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这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在语文学习上有突出成绩的学生,大凡都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推荐阅读材料,检查阅读效果。2向生活开放。语文教学内容必须贴近生活,要做到校内外沟通,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以拓宽学习空间,使学校、家庭、社区等语文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3向语文实践活动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13、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内容要突出实践性,要努力做到陶行知倡导的“解放儿童的头脑,让学生敢想;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学生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让学生敢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学生能做;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学语文”。要积极设计和组织语文实践活动,除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内容,教师还要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和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办手抄报、开故事会、演课本戏、办学习园地等),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语文实践的过程。4、向时代开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21世纪是信息时代,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种媒体获取富有时代气息的

14、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保持一颗创造、好奇、新颖的童心。5积极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要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和使用校本课程资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五、老师成为了课堂的“表演者”一次展示课上,老师一会播放ppt课件,一会在讲台上贴小组评价等级,一会激情洋溢的范读课文。这是我们看到的展示课的课堂。课后试问,你觉得这次可表现最好的是那个人,无独有偶,大家一致会说那位老师。俨然老师成为讲台的“独舞者”。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出现复杂化倾向。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美观,吸引人们的眼球,电脑、录像机等多媒体设

15、备统统搬进课堂,反而把一些很简单的东西教复杂、教花哨了。课堂上,老师应该坚持做好一名引领者,而学生才应该是真正的主角。小学阅读课上,老师抑扬顿挫地朗诵文章优美片段,精心帮学生分析每个词语、每句话的意思和运用手法,讲台下的学生也听得热血沸腾。每次考试时,课外阅读仍是学生考试的软肋。老师一个字一句分析,学生为何还还不具备独立鉴赏的能力呢?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来应这些问题呢?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课不能备得太满,要给生成留有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

16、促进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要畅所欲言,自主互动,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2、把握课堂提问契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求索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的勇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时间,在每堂课前、课后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并实行学生提问无错原则,解放学生,大胆提问,课外也尽可能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孔子在学记上说:“善问者如攻坚术,先其易者,其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3、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趣高昂,智力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