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气与气化论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6811280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之气与气化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之气与气化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之气与气化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医之气与气化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医之气与气化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之气与气化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之气与气化论(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之气与气化论中医之气与气化论中医之气与气化论可以说气和气化论是中医的精髓,是中医的理论之柱。学 中医不把中医里的气和气化理论搞明白就算你把伤寒论 温病条辨背熟,你还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医生。或者说 你也只能是一个问而知之的下工,你还没有学到中医的精 髓。在临床上,你能只拿书上的条文与患者的证症相查对, 很难会有创新,遇到新的病症你将无所适从了。气的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共用共知的一个词。是中国 文化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范畴,不独医学专用。淮南子原 道训中有:“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 生之制也”。太平经也有论述:“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 精生神,神生明”。庄子至乐中说:“察其

2、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芝笏 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等等。所以说中 医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上的本土文化。气的文化在诸子百 家的学术言论中随处可见。内经发展了这一学说,并使 它更进一步的系统化。气在中医的理论里很重要。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夫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 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所以有人说内 经的全部学说都是建立在气的理论之上的。一点也不为过。 内经是中医之根,中医之祖。在中医众多典籍里,内 经里面讲气的内容最多也是最详细的。它最早地综合了中 医的养生,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阴阳、五

3、行、经络、气 血、五运六气、针灸等等内容。内经之所以称为中医之 祖,恐怕原因即在此。内经之后,自张仲景之伤寒杂 病治至今,历朝历代的中医界名流圣手的大作大论,无不 是在内经的内容之上来发挥创造的。可以说内经之 后的作品都是内经内容的细化。可以这样说内经是 树干,后代诸书是树枝。枝再粗大也还是在干上。无论怎样 发挥也都还是在内经的理论指导下的发挥。超出内经 内容范围的发挥还是很少的。没有违背内经的理论指导 下的发挥。如,在有的针灸书所载某穴针几分,留几呼等内 容,汪机认为当“不拘泥规定”。他说:“惟视病之浮沉,而为 剌之浅深,岂以定穴分寸为构哉?”。对留针的呼吸次数。他 认为“惟以气至为期,而不

4、以呼吸多少为候”。这与内经 里“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剌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的宗旨是一致的。他对金针赋中关于男女气血上下补泻 的不同,也有不同看法。金针赋中说:“男子气,早在上. 晚在下,女子气,早在下.晚在上。午前为早,午后为晚。”, “男用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泄,提针为热, 插针为寒,午前如此,午后反之”。汪机则认为“营气行于脉中,周身五十度,无分昼夜,卫气之行,但分昼白,未闻上 下,男女脏腑经络,气血往来,未尝不同” 。所以,汪机批 评,这是“颠倒错乱,无稽之谈” 。他还反对用针灸的方法 保健。他认为无病则不必针灸。他认为“人言无病而灸,如破 船添钉,又言若要膏肓

5、,三里不要干,此世俗之通论,予独 以为不然。夫一穴受灸,则一处肌肉为之坚硬,果如船之有 钉。血气到此,则凝滞不能行矣,邪客经络,为其所苦, 灸之不得也。无病而灸,何益于事”。汪机对子午流注的按 时取穴法也不赞同。这些理论都是对内经的内容不同 理解的结果。但是不管他们之间怎么争论。没有谁对内经 的内容否认怀疑的。伤寒杂病论是内经的发挥。针灸甲乙经是内 经的发挥,金元四大家的“寒凉论”、“攻下论”、“脾胃论”、 “滋阴论”无不是引用内经之理而成的。明清时期又出“温 疫”派其理也同出内经之典中。内经是古代中医学的 高度概括和总结,是中医之祖,中医之根,是古人超常智慧 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棵璀

6、璨的明珠,是古人留给 子孙后代的无价之宝。一、内经论气与气化内经论述气的内容很丰富,详细,深刻。有天气,地气.阴阳之气,(四时气)五行之气,五脏之气,正气,真气,营气,卫气,神气,胃气,寒热之气,荣气,气街等。有气的运动方式与内容等。把这些气的内容弄明白了,再来学习 中医就有提纲携领得作用。下面我们根据气的内容分别述 之: 一、大自然之气1、天气。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曰:“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 止,故不下也”。它说自然虚空的这个“气啲特征是清净光明 的,这个不难理解。我们只要抬头看看晴朗的天空。天空里 空空荡荡,虚空什么都没有。或者就只有空气在其中,在天 气里不仅仅就是空气,其实这个“天气”

7、里还蕴藏着一种生生 不已的“道”气。这个气恍恍惚惚的看不到,摸不着,无形无 象。正如老子所言“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而 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 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 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虽然这个气恍恍惚惚,但不是 什么都没有。老子又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 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天气”它本身是清静的,虚无的, 恍惚的。它是一团和气。但这个虚空之中有物,有精,有信。 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内经里的这

8、个“天气”应与道家的 “道”有相同的地方。与道的体用都是一样的。我们讲中医怎又引用道德经的内容,谈起道来了呢?因为它牵涉到这 一块,前面我们讲过,中医文化是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 上的。是在传统文化这块“土壤气候”的环境中产生的。它和 中华其他文化是相通的。我们为什么把内经的“天气清净 光明,德不止”这一句话用这么多文字去描述它呢?因为它 对人的影响太大了,它是人生存的大环境。你讲人的健康, 如果抛弃了这个大环境,那就不是中医了。你只有了解、理 解了什么是道,你才能知道什么是“天”,什么是“天气”。那 么什么是道呢?老子又说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独立而且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

9、母(可以生化 万事万物)我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说明道比天地生的还要早还要大, 它无始无终,它可以生化万事万物(包括人)。讲这些的中 心还是为了讲人。人要根据地的变化而变化,地热了,你就 少穿衣服,地冷了,你就多穿点衣报。刮风了,你就躲进屋 里去。地是根据天的变化而变化的,天要刮风,地上就飞沙 走石;天要下雨,地上就沟河满溢;天上出太阳,大地就照 亮;太阳下去了,大地就黑暗了。天的变化是根据道的规则 来运行的。道的规则是什么呢?月球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 太阳转,太阳绕着银河转人要吃饭,树要生长,火往上 升,水向下流这就是道的规则。这个道又是根据谁来变

10、 化的呢?地球为什么要围着太阳转呢?是自然的力量,它就是这样的规律。是它本身的规律,所以道法自然。天法道, 地法天,人法地。你要是违背了这个规律,真是顺者昌,逆 者亡。LTJ这个道是什么样子呢?一是上面讲的恍恍惚惚的、是清明 的。再一个呢,就是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迎之不见其 道,随之不见其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管子中说道 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用之不闻不足”。它又可以包容 一切庄子:“夫大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具备, 广广乎其无不容,渊渊乎其不可测”。淮南子中说:“夫道 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析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 裹天地,禀受五形”。道还无所不在。庄子中说:“

11、所谓道, 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东廓子曰:“在蝼蚁在瓦 壁在屎溺”。道的特点也是无限的,管子中说“道之大 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详细的讲“道”呢?因为它是有用的.谮夫 论本训中说:“道德之用,莫大于气。道者气之根,气者, 道之使也,必由其根,其气乃生,必有其使,变化乃成”。气 是道生的,道可以生气。管子说它,“道也者,视而不见 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生”。这个道无始无终,生天生 地,生人生万物,生生不已,无所不在。“天得一以清,地得 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 一以为天下贞”。万事万物都需要它。那么我们

12、怎么才能得到这个道、这个天气呢?得到这个“天气”有什么用呢?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苍天之 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这一篇的题目:一是生气, 二是通天。怎么生气呢?上面说的很清楚,要“清静”,清静 了,志意得到了治理。治理的不乱了,顺了。这样阳气才能 固。人的抵抗防御能力才能提高,以至有贼邪也不能害也。 另外,还要“传(抟)精神”“服天气”。传(抟)精神(使精 神抟在一起),使精神专一了;服天气。怎么服天气?它没 有讲。所以后人也都不会服天气了。也就是说只有使精神 专一,再服天气,才能通神明。之所以没人这样做,所以学 中医,通神明的人很少了

13、。像岐伯所讲“神乎神,耳不闻,目 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啲医生很少了。李时珍 所言:经脉隧道,唯返观内视者,可察照之啊。返观内脏, 五脏六腑,历历分明的功夫大概也是通过精神专一,服天气 练出来的吧。如果不懂使志意清净,精神专一,服天气,那 么“失之则内闭七窍,外雍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 削也。”你不这样做,就会内伤为什么内伤呢?是气之削也, 气消耗的太多了。生气通天论还说:“夫自古通天者,生 之本,本于阴阳。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 通天,在我们心目中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本领。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果谁遇到了解决不了

14、的难题,别人会说就算他有通天的本事,也难逃此劫,况且如果我们如果不会通天不是 更不行了,所以要学中医,必须要学这“通天”的本领。不然 你就难得中医之精髓。怎么“通天”其实不难。生气通天论 明说了。“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在内经 里有很多养生,练功夫的描述,可是学中医的从来不重视。把这非常重要的东西当了参考资料放一边了。只背那些“汤 头药性”、“四诊人纲”,就象一个从没有锻炼过的人,上场就 让他踢足球,打拳击一样。没功夫,怎么能行,逐其末, 失其本了。难怪现在中医发展如此缓慢,大概原因即在此 吧。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岐伯还说:“惟圣人上配天 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真

15、是精辟呀。圣 人之语三两句话,就把整个练功过程都概括进来了。上配天 以养头,怎么配天。我们认为只要用意念想天空,想恍恍惚 惚,清清明明,无形无象,无边无际的天空即可以养头(精 神),“头者,精明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这是精神的 锻练,意志、意念的锻炼。下象地以养足,怎么养足?象地, 走路啊。当然也包括其他的运行,打球,跑步,打拳等。这 是练形体。这还不够。还要中傍人事以养五脏。中傍人事怎 么能养五脏呢?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心主喜,肝主思, 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 。人在社会上,总要遇到各种各 样的事。你在遇到事的时候能不能心平气和的待之。不能,则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悲伤肺,五态

16、即起,伤及五脏。有人说,社会上太复杂,太乱,太吵闹了,练清 静,我还是到深山老林里,或者找个别的清静的地方,没人 的地方练,岂不是更好吗?王阳明说:“汝若以厌外物之情而 求安静,反养一身娇惰之气也”。所以岐伯让你在人事、在社 会之中练五脏,这是经验之谈,是精辟之论啊。怎么练?他 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 之守”,这样才能“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才能使身轻体强, 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此金玉之言也,而无人能信奉。悲哉 悲哉!Lil时之法成”。所以四时之气2、地气 地气也就是四时之气。四时之气更是和人密 切。春夏秋冬,温暖寒凉,时刻影响着每一个人。影响着人 的一切活动。也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