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6808672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虚则补之:出自灵枢经脉。指治疗虚性病症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虚弱性病 症,如精神倦怠、肢软乏力等,采用提擦、捻转和背腧穴、原穴等性偏补的穴位实施 补法;陷下则灸之:出自灵枢经脉。对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用于因脏 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足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症,如久泻、脱肛、阴挺等常灸百会、 气海、关元等;实则泻之:对实证采用泻法,适用于邪气盛的实证,如胸闷、腹胀、便结等,采用提 擦、捻转、三棱针放血、皮肤针重叩出血和十宣、水沟等性偏泻的穴位实施泻法。菀则除之: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实证泻法的一种,“菀同“瘀即瘀结、瘀 滞之意,“”即“旧引申为时间长久、久病。对于络脉瘀阻之类的病症用清除瘀血

2、 的刺血疗法,适用于久病入络,及跌仆损伤、毒蛇咬伤、丹毒、腱鞘囊肿等病。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出自灵枢经脉。也叫“经刺”。指本经自病,不涉及其他的 经络或脏腑而言,应采用本经循经取穴,多用平补平泻手法。热则疾之:对于热性病症采用浅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和,不留针或短留针,针 用泻法,只针不灸以清泻热毒。适用于各种热病的治疗,如发热、中暑、咽喉肿痛等。 寒则留之:指寒性病症采用深刺而久留针已达到温经散寒的目的,根据寒邪侵犯的部 位可以加以艾灸,助阳散寒。主要适用于各种寒症的治疗。针灸的治疗作用都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 而实现的。解结:用针灸的方法疏通经络,黄帝经称之为解结。病候归经是以

3、各经之病取各经之穴的依据。病位归经:如头痛,局部取穴+辨位归经+辨证取穴;前额痛一阳明头痛;偏头痛一少 阳头痛;后头痛一太阳头痛;巅顶痛一厥阴头痛;(会举例)选穴原则:包括近部、远部、辩证、对症选穴。近部选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其 具有疏调局部气血的作用。远部取穴:循经远取,经脉所在主治所及。辨证选穴: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辩证选取穴位的方法。如心肾不交,归心肾经, 选穴神门+照海;心胆气虚,归心胆经,取神门+丘墟;头项寻列缺:1、列缺是肺经络穴,一穴主两经之病,其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过头部。2、从经别说,离入出合经别在四肢部离开本经,到躯干进入体躯,在缺盆部出,在 头面五官部阳经

4、合入本经,阴经合入表里经。配穴方法: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调和气机升降,代表:八脉交会穴)、前后配穴 (调理脏腑阴阳气机,代表:俞募配穴)、左右配穴(调理左右经气的作用,如中风 初期:补健泻患;后期:补患泻健侧;如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关、公等) ;2、按经配穴:本经配穴法(即经刺,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腧中府,同时远 取本经的尺泽、太渊)、表里配穴法(调理阴阳经经气,从而调理脏腑,代表:原络 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配穴法、交会配穴法;阳进阴退:根据干支的阴阳属性,天干属阳主进,地支属阴主退,即天干由甲进到乙, 再由乙进到丙地支由戌退到酉,再由酉退到申。以井穴为例,如甲日甲戌时开取胆

5、经井穴足窍阴,欲知乙日开井穴的时间,按阳进阴退原则,天干由甲进一数 为乙,地支由戌退一数为酉,则乙日开井穴大敦应在乙酉时,余可以此类推。经生经,穴生穴:继每日开取井穴之后,欲掌握当日以后时辰应开腧穴,可按经生经、 穴生穴的原则推演。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返本还原:其中的“本”指本日的值日经,“原”指值日经的原穴,其意为阳经在开 “输”穴的同时,必须同开原穴。开取原穴的时辰是在开取井穴之后的4个时辰。例如:胆经在甲日甲戌时开井穴足窍阴,到乙日戊寅时则开取原穴丘墟。阴经无单独的原穴,而以“输”穴代之。气纳三焦:是指天干重现日阳经五输穴均已开过,根据三焦为阳气之父、诸阳气皆归 于三焦的理论

6、,按“他生我”的规律(“他”指三焦经的五输穴,“我”指值日经), 开取三焦经的五输穴。例如:甲日五输穴开过之后,在日干重现的甲申时,则开三焦 经的荥水穴液门,余此类推。头痛:外感头痛(起病急,病程短,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 病程长,反复发作,时重时轻,多半头晕,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加重) 胀痛或抽痛、跳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脉玄数) 晕,神疲乏力血归包络:是指天干重现日阴经的五输穴均已开过,根据心包为阴血之母,诸血皆归 于心包的理论,按“我生他”的规律(“我”指值日经,“他”指心包经的五输穴), 开取心包经的五输穴。例如:乙日五输穴开过之后,在天干重现的乙末时,则开心包 经的荥水穴劳宫。

7、余此类推。补母泻子取穴法经脉五行留注时间证候 举 例补法 泻法母穴时间子穴时间本穴原穴肺辛金寅咳喘心烦胸闷太渊卯尺泽寅经渠太渊大肠庚金卯齿痛咽喉及口面鼻疾曲池辰二间卯商阳合谷胃戊土辰腹胀脚气烦闷解溪巳厉兑辰足三里冲阳脾己土巳舌本强腹胀满体重大都午巳太白太白心丁火午咽干舌痛掌热少冲末神门午少府神门小肠丙火未项强颌肿肩痛后溪申小海未阳谷腕骨膀胱壬土申头项腰背腘踹痛癫疾至阴酉束骨申足通骨京骨肾癸水酉心悸腰痛少气复溜戌涌泉酉阴谷太溪心包丁火戌心烦胁痛妄笑中冲亥大陵戌劳宫大陵三焦丙火亥耳聋目痛喉闭癃闭中渚子天井亥支沟阳池胆甲木子头痛胁痛疟疾侠溪丑阳辅子足临泣丘墟肝乙木丑胁痛疝气呕吐曲泉寅行间丑大敦太冲;

8、伤头痛(起病缓,;肝阳头痛(头;血虚头痛(头空痛,头舌暗,脉细涩)阳明头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廷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透率谷风池阿是穴 外关 侠溪太阳头痛天柱后顶凤池阿是穴后溪 申脉厥阴头痛百会四神聪 阿是穴太冲中冲外感(风府、列缺);肝阳(行间、太溪);血虚(气海、足三里),;痰浊(丰痰涎,苔白腻,脉滑);瘀血头痛(头痛迁延日久,或有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主穴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痰浊头痛(头痛昏胀,脘腹胀满。呕吐配穴隆、中脘);淤血(血海、膈俞)舒筋止痛。取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取。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手少阳(肩外侧)配中渚;手太阳(肩后部)配后溪;漏肩峰:针灸治疗:治则:通

9、经活络,主穴:肩三针(肩髃肩髎肩贞)配穴:手阳明经(肩前外)型配三间;手太阴经(肩前部)型配尺泽;操作:毫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先刺远端穴,行针后让患者运动肩关节。局部可灸。方义: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手太阳经穴,加阿是穴,均为局部选穴,可疏通肩 部经络气血,通经活血而止痛;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止痛;条口透承山可疏导太阳、阳明两经气血,为临床经验效穴。痹证:“痹”有闭阻不通之义,风寒湿热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肌肉筋 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灼热肿大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灵枢痹论 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

10、,舌淡,苔薄白,脉浮。【局取+ 风门、风池、膈腧、血海】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增痛,得温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 温,苔薄白、脉弦紧。【局取+肾腧、关元、命门】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重着疼痛,或有肿胀,肢体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 苔白腻,脉濡滑【局取+脾俞、阴陵泉、足三里、】热痹(风寒湿邪化热):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可累及多个关节, 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舌红、苔黄、脉滑数。【局取+大椎、曲池、阴陵泉】 痿症:“痿”有痿枯不用之意,痿症是指肢体筋脉迟缓,痿软无力,日久不能随意活动,伴麻木、肌肉萎缩等一系列病症。治则:调和气血,濡养筋肉。取足阳明经穴和相应

11、的夹脊穴为主。主穴:上肢 肩髃 曲池合谷 颈、胸夹脊下肢髀关足三里 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配穴肺热伤津配鱼际、尺泽;湿热浸淫配阴陵泉、中极;脾胃虚弱配脾俞、胃象;肝肾 亏虚配肝俞、肾俞;脉络痹阻配膈腧、血海;操作:鱼际、尺泽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上肢肌肉萎缩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 萎缩足阳明经排刺。余穴常规刺。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取“治痿独取阳明 之意;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又与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脏腑背腧穴相通,可调脏腑阴阳, 通行气血;阳陵泉乃筋之会穴,能通调诸筋;三阴交健肝补脾益肾,以达强筋健骨。中风:先兆症状:患者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

12、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 软无力、但很快缓解。1、中经络: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病位浅、病情轻)治则:疏通经络、醒脑开窍,取督脉和手厥阴、少阴经穴为主。主穴:水沟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配穴:风痰阻络(丰隆合谷);风阳上扰(太冲太溪);痰热腑实(庭丰隆);气虚络 瘀(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太溪风池);口角歪斜(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肩髃曲 池手三里合谷);手指不伸(腕骨);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太冲风市);头晕(凤池 天柱);便秘(天枢支沟);尿失禁(中极关元);复视(睛明凤池);足翻(丘墟透 照海)操作: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关捻转泻法;极泉在原穴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

13、腋毛,直刺进针,提擦泻法;、,以患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 刺,提擦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三阴交提擦补法。可用电针。方义:中风病位在脑,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 血、脉藏神,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神气、疏通气血;极泉、尺泽、委中,可疏 通肢体经络;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2、中脏腑:神志不清,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治则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取督脉经穴为主。主穴水沟百会关配穴闭证(十二井、太冲);脱证(关元、神阙)操作:水沟关方法同中经络;百会闭证用毫泻刺;脱证灸法;十二井点刺放血; 关元神阙用大艾灸重灸。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

14、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百 会位于头顶,属督脉,络于脑,醒神开窍作用强;心主血脉,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 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面瘫:治则: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局取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阳白 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配穴 风寒、风热(风池);气血不足(足三里血海);味觉减退(足三里); 听觉过敏(阳陵泉);抬眉困难(攒竹);鼻唇沟变浅(迎香);人中沟歪斜(水 沟);颌唇沟歪斜(承浆);流泪(太冲)操作:面部腧穴平补平泻,恢复期可加灸;急性期面部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 腧穴行泻法且宜重;恢复期,合谷平不平泻,足三里补法。方义 面部各腧穴可疏导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取(

15、面口合谷收), 与近部翳风相配,以祛风通络。胃痛:发生常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有关。治则: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主穴:中脘 足三里关 公配穴 寒邪犯胃(梁丘胃);饮食伤胃(下腕梁门);脾胃虚寒(脾俞关元);胃阴 不足(胃象庭)操作 常规刺。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可加灸,急性胃痛每日治疗1-2次,慢性胃痛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方义 本病病位在胃,中脘为胃之募、府之会,穴居胃脘部,故可健运中州调理胃气; 足三里为下合穴,可通调胃气与中脘远近相配,可通条腑气,和胃止痛凡胃脘 疼痛,不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关为手厥阴心包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 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可畅达三焦气机,理气降逆,和胃止痛;公 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也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