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同步练习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6807858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同步练习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同步练习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同步练习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同步练习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同步练习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同步练习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同步练习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地理教学精品资料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读“车载GPS导航监控原理示意图”,完成第12题.图中M表示()A.制作GPS接收机B.分析交通状况C.生成电子地图D.计算三维坐标2车载GPS通过公共电信网络传给交通监控中心的信息是()A.车载GPS所在道路的拥堵状况B.车载GPS所在地的地理坐标C.车载GPS所在车辆的违章信息D.车载GPS规划的导航路线解析:第1题,纸质地图信息数字化后录入地名坐标信息,即生成电子地图,将该电子地图输入车载GPS,则可进行路线规划和导航.第2题,车载GPS通过公共电信网络传给交通监控中心,反映其所在位置,即当地地理坐

2、标.答案:1C2B3.下图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4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城区()A.甲地是城市中心商务区所在地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解析:第3题,该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反映的是交通事故分布状况,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畴,利用该图可以查询交通事故频次,分析

3、出警最优路径.第4题,中心商务区交通道路网密度大,交通通达度最高,从图中交通线的分布状况看,甲地不具备这一特点,A项错误;大型地面停车场占地面积广,乙地位于市中心附近,土地价格高,不宜建设大型地面停车场,B项错误;从图中的指向标可以看出,图中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大致为南北方向,C项错误;图中东部地区交通道路网密度大于西部,商业网点密度大于西部,D项正确.答案:3C4D5.下列属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的是().区域自然资源和条件的分析、评价区域内交通信息的分析、评价人口和劳动力分布状况的分析、评价城市中出租车的定位、导航区域经济、社会条件的分析、评价环境的评估预测A.B.C.D.解析:GIS可以对区

4、域地理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在城市管理中可以提供交通信息和人口、劳动力分布状况;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可以对发展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对不同区域的环境资料对比分析,可以对环境进行评估.车辆定位和导航是GPS的功能.答案:D6.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作物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如下图所示.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A.GPSRSGISB.RSGPSGISC.GISRSGPSD.RSGISGPS解析:利用RS技术对农田进行定期的监测,然后将获得的资料利用GIS技术进行分析,从而利

5、用GPS技术为有特定需要的农田制定出合理的用肥措施等.答案:D7.读图,完成第78题.黄河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黄河”的关系关于上图反映的“数字黄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以用来查阅获取黄河的有关信息B.可以用来指导黄河防汛和水量调度C.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距离较远,价值不大D.“数字黄河”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8有关“数字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A.就是指“3S”技术的应用B.一个由数据和信息组成的地球C.主要反映现实问题,不能应用于可持续发展D.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模拟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解析:数字地球是在“3S”技术的基础上,把大量信息进行整合并进行立

6、体、动态地显示,便于应用和研究.“数字黄河”是数字地球区域性的体现.答案:7C8D二、非选择题9.联系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彩红外遥感图像时,发现外环线周边地区的红色块状区域面积越来越小,而蓝灰色区域面积越来越大.据此可以判断,该地区 用地面积在缩小,而 用地面积在扩大.(2)(多选)下列选项中,可以应用“3S”技术的有()A.导弹发射的精确制导B.珠穆朗玛峰高程的精确测量C.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统计D.人口密度与商业网点布局的相关分析(3)GPS应用领域很广,下列不属于GPS应用范围的是()

7、A.大地测量B.三维地形图C.野外勘测D.交通导航解析:根据上海城市化特征可推测得出,城市化会导致农业用地缩小,建筑用地扩大.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统计与“3S”技术无关,不能应用“3S”技术.GPS主要功能在于定位与导航,提供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与授时,因此可用来进行大地测量、野外勘测与交通导航,而三维地形图是由GIS提供的.答案:(1)农业建筑(非农业)(2)ABD(3)B10.深圳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有关南极科考与“3S”技术的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材料一:2013年4月9日上午,圆满完成各项科考任务的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队员,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顺利返回上海浦东极地考察国内基

8、地码头.“雪龙”号2012年11月5日从广州出发,历时156天,航程29 000多海里;首次到达南纬757.2,为我国船舶航行开创了新纪录.材料二:在南极中山站前使用探测仪器的科考队员.(1)南极科考队为安装大型望远镜设备选址并准备场地,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 和 ;考察队员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对“数字南极”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C.为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试举两例.解析:第(1)题,选址过程要通过GIS进行空间分析,位置的确定要应用GPS,监测环境的变化需用RS.第(2)题,“数字南极”不能提供治理极冰融化的技术,但能为极冰融化的治理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第(3)题,可从GPS、RS和GIS等技术的应用,结合南极科考现状进行分析.答案:(1)GPSGISRS(2)C(3)利用GPS测量观测点的海拔,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RS探测资源状况;利用GIS绘制资源分布图.(举任意两例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