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2013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材料(32)(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6804564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2013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材料(32)(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2013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材料(32)(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2013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材料(32)(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2013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材料(32)(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2013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材料(32)(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2013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材料(32)(无答案) 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早读材料一、重点字词:1.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八上第六单元字词)编zhun( ) 届( )时 铠( )甲 胚( )胎 臭气xn( )天花hu( ) zh( )存 华y( ) 牙yn( ) 无xi( )顾及 蟾蜍( ) pf( ) 恶( )心 繁yn( ) 萎m( )不振提xi( ) j( )旅 枯zo( ) yn( )藏 梦mi( )以求xin( )熟 隔h( ) 深n( ) xid( )脍zh( )人口借jin( ) u( )打 xi( )隙 责无旁di( ) 如火如t( )二、古诗赏析:雁门太守行 作者: 赏析:以乐府旧题写当时战事,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

2、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此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斗场面,后四句写夜间袭击敌人的情景。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选用黑、金黄、红、紫等色调浓艳的词语,极力渲染浓重悲壮的意境:也用了压、摧、凝等动词努力烘托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首联: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出守边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用荆轲易水歌典故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

3、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练习:1.对雁门太守行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人手。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2. 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4、,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调。B.“黑云”两句就勾勒出这样的画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了不可侵犯的气概。C.“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说的“报君”、“为君死”,就是指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3. 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燕脂”

5、、“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 “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尾联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4.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别云间 作者: 赏析: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慨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风格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越,诗句流畅自然,痛快淋漓,气势雄健,具有鼓舞人心的艺术力量。诗中饱含的爱家乡、爱祖国,并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的精神,表现了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气概。

6、“羁旅”:长久漂泊外地。“南冠”:此处指被清兵逮捕。首联叙述抗清斗争经历。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尾联表达了至死不屈永不停止战斗的决心。练习:1.颔联诗人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作于作者在行军途中离开故乡时所作,诗风悲壮慷慨。B颔联深沉、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闪烁着爱国主义精神。C颈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情感和心理上的矛盾:作者已抱定杀

7、身成仁之心,对死无所畏惧,可同时对生养自己的故乡又难以割舍。D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猛然振起,表达了不停止战斗的决心。3. 诗中将永别家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慨叹的语句是: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赞美至死不屈的英魂的诗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三、文言翻译: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6.绝ya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8、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 9.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 四、名著阅读: 3.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罪恶。B.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C.鲁滨飘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D.水浒

9、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6分)我(鲁滨逊)尽量自勉自慰。我把当前的祸与福一一加以对比,以使自己知足。我按照商业簿记的格式,“借方”和“贷方”,把我的幸运与不幸、好处与坏处客观地罗列出来:坏 处好 处流落荒岛,摆脱困境已无希望。仅我独生,船上同伴全都葬身海底。仅我独存,孤苦伶仃,困苦万状。在全体船员中,我独免一死;既然上帝用其神力救我一命,也一定会救我脱离目前的困境。与世隔绝,犹如是一个隐士,一个流放者。小岛虽然荒凉,但我还有粮食,不至于饿死。我没有衣服穿。地处热

10、带,即使有衣服也穿不上。无法抵抗人类或野兽的袭击。在所流落的荒岛上,没有我在非洲看到的那些猛兽。如果我在那里覆了舟,我又将怎样?无人可交谈,也没人能解救我。但上帝魔术般地把船送到海岸附近,可以从船上取下许多有用的物品,终身受用不尽。(1)鲁滨逊当初流落荒岛时,“孤苦伶仃”“与世隔绝”“无人交谈”,而“星期五”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境况。请简述“星期五”被解救的情节。 (2)鲁滨逊在逆境中的“自勉自慰”给了你哪些启示? 五、好文阅读:苦 瓜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11、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