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6802331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复习重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古代汉语复习重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晋公子重耳之亡等所学文选 2.复习内容: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通论: (一)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

2、、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记住书上举例的字。 5.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

3、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 (3)有的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中性;现在指“诽谤”,贬义。 4.从

4、词义轻重的情况: (1)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是“诛杀”的意思。(2)还有写词,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现在一般是“感谢”义。 5.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长”的意思,再如“睡觉”,古代是“睡醒”的意思。 (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答: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2.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因此,历来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的本义。 3.什么是引申义? 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4.从本义

5、和引申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5.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 6 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 7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如“网、踵、市、特”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四)词类的活用 1. 什么是使动用法? 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

6、.掌握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子,即理解其意义,见到“使动用法”的词,能够识别出来。 (五)古代汉语的词序 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 (六)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答:主要有四种形式: (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张骞,汉中人也。(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代词。“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 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7、有哪些? 答:(1)不用判断词“是”。(2)句末往往有语气词“也”。(3)往往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七)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于”字式,如:卻克伤于矢。(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下裂。(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了。 (八)副词 本章重点以下一些特殊副词的意义,尤其要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 1.程度副词:少、稍、

8、颇 2.范围副词:但、徒、特、第、直、仅 3.时间副词:曾、尝、再、复、仍 4.情态副词:且、固 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否;微; 6.表敬副词:有两类:(1)表示尊人的有:请、幸、谨、敬、惠、辱;(2)表示自谦的有:窃、忝、猥; (九)代词 人称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 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 2先秦时期的“他”是别称代词,是“别的,别人的”意思。 3.先秦时期的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

9、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 4.表示自谦的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的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 指示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 答: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意思是“别人、别的”)。 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 3.“焉”相当于“于是”

10、;“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 疑问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哪些? 答: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十)介词、连词 介词部分: 1.介词“于”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处所和时间,如:;(2)介绍涉及的对象,如:;(3)表示比较,如:;(4)表示被动,如:。 2. 介词“以”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

11、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如:;(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 “以”的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用在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介绍“以”的宾语,常常放在“以”的前面。 连词部分: 1.连词“与”的用法:注意连词“与”和介词“与”的区别。 2.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 答: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的联系,如:;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和逆接两种。 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

12、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如:; 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如:。 3.连词“则”的用法有几种?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如:;(3)表示假设,如:;(4)表示发现,如:。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 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是词组。意思是。 5.连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

13、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部分: 1.注意句末语气词“也”、“矣”的用法和区别。 2.注意疑问语气词“乎”、“与(欤)”、“邪(耶)”。 3.注意感叹语气词“哉”。 词头和词尾部分: 1掌握名词词头“有”。 2.掌握动词和形容词词头“其、言、于、薄”。 3.掌握词尾“然、如、而、若”。 (把书上的例句看懂、理解) (十三)古今语音语音的异同 1.掌握三十六字母。包括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2.声调的变化,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古代的平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变成了“阴平、阳平”两类。 (十四)诗律 1.近体诗的特

14、点是:(1)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 2.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3.近体诗押韵的要求有两个:(1)一般只用平声韵。(2)近体诗不能“出韵”,即必须用同一韵部里的字。 。 4.关于律诗“平仄”的掌握方法: 首先,掌握平仄句式,五言四种、七言四种,共八种: (1)五言句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以上四种句式,只要掌握了(甲)其他三中都可以推导出来,七言的四种句式也可以从五言的四种句式上推导出来,即在五言(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前加上与每个句式开头的平仄相反的平仄就行了。那么七言律诗的

15、四种句式就是: (2)七言句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次,掌握五言、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即:以上句式在一首律诗中的排列形式,根据我的总结,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不外四种: (1)、(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2)、(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3)、(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4)、(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注意:以上四种格式中,(1)、(2)两种的差别只在开头一句,其他都一样;(3)、(4)两种的差别也只在开头一句,其他都一样。可以认为(2)是(1)的变体,(4)是(3)的变体。 掌握了以上这些内容,就基本掌握了律诗“平仄”的内容。 5.律诗的平仄并不是绝对严格,也允许有些变通,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变通的方法。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在判断一句诗的格式时,如果第二个音节是“仄”,哪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