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6785977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一、GeEinshaft概念的翻译难题:“社区还是“共同体社会学研究者们认为,“社区概念进入学科领域,当从1887年滕尼斯(FerdinandTnnies)发表?共同体与社会?(GeeinshaftundGese11shaft)一书算起。德文Geeinshaft一词可译作“共同体,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滕尼斯提出“社区与“社会相比照,主要是用来表示一种理想类型,引用他的话就是:“关系本身即结合,或者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或者被理解为思想的和机械的形态这就是社会的概念一切亲密的、机密的、单纯的共同生活被理解为在共同

2、体里的生活。社会是公众性的,是世界。人们在共同体里与同伙一起,从出生之时起,就休戚与共,同甘共苦。人们走进社会就如同走进他乡异国。1对此,吴文藻的解释是:“自然社会与人为社会的区别,乃是理解杜尼斯即滕尼斯引者社会学体系的锁匙由这本质意志而产生了他所谓的自然社会反之,作为意志林荣远译本作选择意志引者形成了杜氏所谓之人为社会试将人为社会与自然社会来比照:自然社会是本质的,必需的,有机的;人为社会是偶尔的,机械的,理性的。自然社会是感情的结合,以齐一心志为纽带;人为社会是利害的结合,以契约关系为纽带。2滕尼斯在提出与“社会相区分的“社区(Geeinshaft)这一概念时,旨在强调人与人之间所形成亲密

3、关系和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Geeinshaft的归属感、认同感;而且他强调得更多的是一种研究的途径、一种“理想类型。因此,在滕尼斯的视野中,Geeinshaft的涵义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地域共同体,还包括血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人与人之间具有共同的文化意识是其精华,所以Geeinshaft译作“共同体应该说更贴近滕尼斯的本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滕尼斯所提出的“社区逐渐引起社会学家的研究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社会学家把滕尼斯的社区(Geeinshaft)译为英文的unity,并很快成为美国社会学的主要概念。英文unity一词源于拉丁语

4、unitas,有“共同性、“结合或“社会生活等意思。美国的芝加哥学派把社区问题作为其研究重点,对美国不同类型的地域社会及其变迁进展深化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尽管从研究取向上看,美国芝加哥学派注重经历研究而与滕尼斯的纯粹理论社会学异趣,不过使用英文unity作为德文Geeinshaft的译名,至少在符号能指音响形象上仍然是同一的,并没有以后进入汉语导致的分裂。或者说,不管是重地理还是重心理,使用的都是一个字眼,而不必在两个语词社区共同体之间彷徨选择。一个简单而可以被承受的解释或许是英、德两种语言的谱系关系非常之近罢。二、社区概念的开展20世纪3040年代从滕尼斯提出Geeinshaft概念的

5、一百多年来,随着社会变迁和社会学学科的开展,社区研究引起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普遍关注,“社区的内涵也不断得到丰富。由于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以及不同的历史开展阶段,社区研究有着不同的理论,因此学者们对于社区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对于终究何为社区,也就颇多歧见。据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GergeHillary)的统计,到20世纪50年代,各种不同的社区定义已达90余种。在这些定义中,有的从社会群体、过程的角度去界定社区;有的从社会系统、社会功能的角度去界定社区;有的从地理区划自然的与人文的去界定社区;还有人从归属感、认同感及社区参与的角度来界定社区3。这些定义与滕尼斯提出的社区概念相比,

6、不管内涵还是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功能的观点,认为社区是由有共同目的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另一类是地域的观点,认为社区是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当社区被界定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之后,社区的内涵已经与滕尼斯所提出的作为亲密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的Geeinshaft概念有了很大的偏离。笔者认为,中国社会学界把社区界定为地域社会,其中既有社区研究史上的渊源,也是社区建立在我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理论的结果。自从unity概念被以“社区为语言符号引进中国之后,人们对它的理解便含有了地域性的因素。“社区一词是在20世纪30年代转

7、道由美国被引进中国的,其中吴文藻起过重要的作用。他在当年的讲演中曾解释说:“社区一词是英文unity的译名,这是和社会相对而称的。我所要提出的新观点即是从社区着眼,来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因为要提出这个新观点,所以不能不创造这个新名词。这个译名,在中国词汇里尚未见过,故需要较详细的解释4由此可以看到,中文的“社区一词是辗转翻译而来的,它经历了从德文的Geeinshaft到英文的unity,然后到中文的“社区的语词的旅行。旅美学者刘禾在她的话语研究中要求读者注意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相对有限的时段存在的一种独特的历史状态。在这一时段中,经由日语对欧洲词语的“汉字翻译这样一种中介,很多汉语复合词

8、在很大程度上被重新开掘出来,其中“文化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高名凯和刘正提醒读者应当慎重从事5,不要把外来词简单地等同于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对应词。例如,“文化(ulture)的现代涵义源出于日语的“汉字复合词bunka,汉语的文化与英语的ulture法语的ulture;德语的dieKultur之间的对等关系是通过借用的方式才确立起来的。在古代汉语中,“文化指的是与武力或军事征服相对的“文治与教化,它完全没有今天通常与两个“汉字组成的复合词相关的民族志内涵我们无法绕过日语的一词来说明“文化的涵义,我们不能认为字形完全一样古汉语词汇可以自然而然地解释其在现代汉语中对应词的涵义6。这番阐述对认识“社

9、区所经历的德语英语汉语的语词旅行和概念开展无疑是有启示作用的。想要真正理解“社区,决不能简单地从“社和“区两个字义相加去寻找答案。吴文藻认为,滕尼斯在使用社区概念时,虽然没有提及地域特征,但他将社区概念降至社会之下,已具有地域性意义7。显然吴文藻对滕尼斯提出的社区与社会这对概念的认识存在偏向,社区与社会表达了传统乡村社会与现代都市社会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整合方式,它们是两个并列的概念,并不存在附属关系。但是吴文藻和费孝通等人把社区理解为有边界的相对封闭的实体,是基于对中国的现实社会进展实证研究的这一需要出发的。吴文藻有选择地引进人类学的功能学派理论,而该学派的奠基人马林诺斯基就认为,

10、只有在一个边界明晰、自成一体的社会单位里,才能研究整体文化中各个因素的功能。20世纪30年代,中国局部社会学家承受了马氏的影响,认为以全盘社会构造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这对象必须是详细的社区。费孝通曾经做过这样的小结:“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详细的社区,因为联络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8也就是说,社会作为全体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抽象性和宏观性,很难着手对其进展研究,而研究社区那么极富可操作性。吴文藻等人面对的研究客体是“乡土中国,而乡土社会重要特征之一的精神共同体往往是依附于地理共同体上的,因此,以“社区对译unity,尽管以“区字强化

11、了地理共同体的含义,而对“精神共同体这个题中应有之义传达缺乏,在当时环境中却不会导致学术上的困惑。不过既然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那么,从后来的开展史反观,可以认为“社区一词被创造,其符号所指基于地理区位的精神共同体与社会事实有人居住的地理区位之间就已经存在错位。由于中国社会转型打破了以往精神共同体常常与地域共同体合一的传统格局,汉语译名“社区“共同体两者之间的裂隙日益扩大。三、社区概念的开展20世纪8090年代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被取消,社区研究也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转型加速,社区建立蓬勃开展,这才带动学术界重新关注并深化研究这一领域的问题,“社区也成为中国百姓日常生活里使用

12、频率很高的词汇之一。目前我国社会学界对社区的研究更多的是与社区效劳和社区建立联络在一起的,所以,社区建立的理论势必会影响到包括学者、政府官员和老百姓在内的各界人士对社区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结合国外社区开展的理论和理论,面对中国的国情,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具有外乡特色的社区建立概念。政府倡导社区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理解决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如国有企业亏损、工人下岗、贫富分化、官员腐败、老龄化加剧、城市流动人口增多,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无法解决这些复杂的矛盾,因此发动民间力量,与基层社会结合,在城市基层开展社区建立就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另外,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和“单位制的被打

13、破,城市居民逐渐由“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推进社会开展的大量社会事务需要通过社区来落实。社区建立问题受到了中国高层指导的重视。1999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指出:“加强社区建立,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道路,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立的重要内容,社区效劳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开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方面,前景非常广阔,要通过加强社区建立,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和群众的力量,不断进步社区效劳程度和城市的管理程度,进步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证居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稳定和开展。9中央指导的指示又进一步推动了实际工作的开展。目前的社区建立大多以“法定社区作为操作

14、单位。在当前的语境中,确定社区实体首选的标准是地域界限明显,至于成员归属感的强弱那么是次要的。换言之,地域的根底是预先规定的,而社会心理的根底是要靠以后培育的。详细而言,社区在农村指的是行政村或自然村;在城市指的是街道办事处辖区或居委会辖区以及目前一些城市新划分的社区委员会辖区。城市的基层社区建立之所以比农村的来得突出和迫切,一方面固然与城市人口的高度异质性有关,另外的原因可能是单位制淡化后需要由社区担当原先由前者承当的社会功能,而这恰恰需要促成一种由地理性的小区向有足够的互动和认同感的社区的过渡。譬如,1996年,市委书记黄菊在上海市城区工作会议上就说:“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立和管理是城

15、市建立和管理的根底工作在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许多社会职能将要更多地依托社区来承当。10相比之下,农村社区的地域特征与成员归属感两者从历史传统上看就是结合自然的,不存在重新培育认同感、增强凝聚力的问题。四、e时代回眸古典思想家把社区理解为“地域社会已与滕尼斯提出的GeEinshaft概念相去很远,因为滕尼斯提出这一概念时,并没有强调它的地域特征,而是强调社区是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社会团体,英文unity早先也没有“地理区划的涵义。滕尼斯提出Geeinshaft“共同体“社区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本质意志,是活力勃勃的有机体,它是礼俗社区的精华和本质。假如说目前涉及基层政权建立的对法定社区的界

16、定是对滕尼斯意义上社区概念的偏离,那么,虚拟社区的出现算得是对滕尼斯描绘的理想生活的一种回归。“虚拟社区译自英文Virtualunity。其实除了“虚拟的之外,Virtual还有“实际上起作用的、本质上的之意。何谓虚拟社区?大家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尽管译名已经约定俗成,但为防止望文生义,不妨把此语境中的Virtualunity理解为“隐形的共同体。国外学者指出,Virtualunity的意义在于“为网络衍生出来的社会群聚现象,也就是一定规模的人们,以充分的感情进展某种程度的公开讨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络11。国内有的学者认为虚拟社区是由一批网友自动聚集并相对固定在一定的网际空间进展如信息发布、言论交流等活动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