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因素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6783135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因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因素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老师们的教材观、学生观、素质观都有了相应的变化。历史教材精心选取学生应了解的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基本史实,采用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理论与观点,所以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在认真研究、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可适当打破教材中单一目、课、单元之间的界限,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但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不是教学的“圣经”。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材观,具备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课程开发意识。应有意识、多方面地围绕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充实科学、典型、生动、详略得当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并有机整合各类相关课程资源,以实现课程的再开发。如何利用教材是教师教学观的基本体现,今天的教师需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一)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史论和史观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很多,包括正文、图片、地图、“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注释等(【历史纵横】是与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各类历史知识。【资料回放】是配合课文中某些主要内容而列出的文献资料。【学思之窗】 提供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属于插入性思考)。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现有的素材和例子,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案例1:必修1第一课夏、商、周的政

3、治制度第二子目“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教材在本子目用文字叙述了分封制出现的原因、目的、对象、内容、作用等,同时提供了“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以及“西周分封示意图”。如何利用?教材文字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西周分封示意图”可以利用一下(1) 西周封国示意图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封国分同姓国和异姓国 受封的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封国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 同姓国和异姓国交错在一起 同姓国多于异姓国(2)西周的同姓国和异姓国的分布特点反映统治者的目的是什么?二者相互制约,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便于对周王朝的有效统治类似的可供挖掘的素材还很多,如必修一P13页“

4、元朝行省图”,P41页“美国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等等。教科书的编写一般是依据我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如:关于古代西方的民主与法制评价的问题。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肯定希腊民主政治对希腊古典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贡献时,要明确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对它进行辩证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民主”不是抽象和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最终达到这一基本认识: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再如: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评价问题。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既注意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对封建制度而言显现的民主性,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要充分

5、了解它的历史局限性。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的而言,它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理想的制度。(二)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新教材以文明史观为指导进行教材的编写,而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时,就不可能一一顾及到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的变迁线索,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具体的时间和地域来把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特征,即以更广阔的视野突破国别史、朝代史的界限,才能更好的挖掘事物的本质特征。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因而,教材的体例并非通史体例,相对破坏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同为高一的学生,不同

6、类别、不同地区的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很大。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可以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案例2:我们可以构建文明史观下的通史体例,打乱教材原有的顺序,把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封建、求民主的潮流”、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整合起来,形成“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通史体例。即使对同一单元内部我们也可以打乱教材编排顺序,如第四单元我们可以把第10课“鸦片战争”、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整合在一起,突出“反侵略”的主题,把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7、、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整合在一起教学,突出“求民主”的主题。(三)将教材主干知识“纲要”或“线索”化本次课改中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一标多本。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是四个版本。不管你选用什么版本的教材,各个版本之间的具体叙述是不可能一样的,各个版本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正因为如此,“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现在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共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究竟要教些什么?不言而喻,要“教”课标所规定的目标,要“教”课标所规定的理念,要“教”课标所贯穿的教育思想。但从具体的历史知识角度看,只能是将教材主干知识“纲要”或“线索”化,即根据课标的有关规

8、定,结合自己所使用教材的叙述方式,将所叙述的主要历史“纲要”式或“线索”式地呈现给学生。换言之,具体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学习,学生只要掌握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全过程的纲要或线索就行了。案例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这一单元,人教版与岳麓版都编了4课(每课的课标题,两个版本都不同),人民版编了5课,另编了“学习与探究之一: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根据上述观点,从知识的层面,讲这三个版本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只要讲清如下过程及其原因“部落联盟禅让王位世袭分封制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就可以了。学生接受、理解、掌握了这一过程及其原因,就能达到课标所要求的“1个知

9、道、1个列举、 1个说明、2个认识、3个了解”,就达到了课标所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至于老师如何讲授这一过程及其原因,在讲授这一过程及其原因的过程之中,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等,这涉及到本次课改的思想、理念等问题,从学生角度而言,涉及到学生获得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四)补充鲜活的学习资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资源丰富多彩,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虽然很多,但我们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可能还需要补充一些鲜活的学习资源。案例4:必修一第五单元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宜昌市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会示范课,谭建平,宜昌市金东方学校)以下是本课

10、教学案例节选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我想先做个小调查,题目是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在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之后展示材料:材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这是中国古人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天下一家、亲善和谐的大同世界。故自其说问世以来,“世界大同”就成为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美好境界,大同理想在中国上空一直徘徊了二千余年。它犹如理想灯塔之光,不仅给失望中的人们不断带来希望,而且更

11、感召着人们为之去做不懈努力。实际上世界各国都有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和追求。材料2: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1516年)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探究问题1:中外相继提出的“大同社会”、“乌托邦”为什么没有实现?引出“生产力”或者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在工业革命后人们

12、继续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新课展开:一、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觉醒(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首先看看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材料3: 19世纪50年代,即英国工业革命基本结束时,英国生产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铁产量等于其他国家的总和,棉布也占到世界产量一半以上。有人统计,工业革命前,人类的生产能力每1000年才增长1倍;而英国在19世纪的100年中,GDP增长了约4倍。而当时的英国人口大约是2000万,仅相当于同期中国人口的约1/20。因此,无论从财富总值还是从平均每人可以占有的财富量衡量,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探究问题2: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什么影响?这样的经济水平

13、可以建立大同世界吗?让我们来看看英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展示材料:材料4:1803年,收入最多的2%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1/5,1867年则是2/5;1803年,收入最多的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而约占总数1/4的中、上阶层家庭则占有国民总收入的60%强,其中,不到家庭总数的1/200的上层收入者,其收入总额超过了国民总收入的1/4。材料5:在克朗普敦,中等水平的织工,每天工作十个半小时,每星期收入从1814年的13先令9便士下降到1833年的4先令6便士,而用于衣食的开支也从10先令1又

14、1/2便士相应地下降到2先令9便士,能够购买的食品则从每星期116磅下降到45磅。按照这个标准,一个织工如果是5口之家,那么,每人每天可吃的事物大约是1磅多一点点(一磅约相当于市斤9两)。以上材料均摘自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探究问题3:如果你是当时的纺织工人,你的理想生活是怎么样的?你想如何达到目的。(让学生来回答)我们来看看卢德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材料6:相传卢德是捣毁机器的首创者,因而在历史上把破坏机器运动叫做“卢德运动”。19世纪初年,卢德运动蔓延到全国各个工业区,中心在诺丁翰。资产阶级开动国家机器,除严酷镇压外,1813年又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规定凡破坏机器者一律处死。探

15、究问题4:卢德没有成功,为什么?后来的工人又采取了哪些行动,结果如何?我们再来看看托马斯莫尔的继承者又做了哪些努力和探索?材料7:这次变革(工业革命)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 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这样的社会现实,使一些思想家认识到:资本主义也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许许多多不合理的东西,存在巨大的弊端,有很多丑陋现象。正如法国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所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医生希望病人增多;律师希望家家打官司;建筑师希望别人的楼起大火;玻璃匠梦想下冰雹,打碎所有的玻璃;裁缝和皮匠希望大家的衣服和皮鞋快坏掉如果再往下演绎:棺材店老板希望天天死人资本主义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那么理想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人们在思考、在探寻事实上,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主张并付之实践,比如课本P84页对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就做出建立“新和谐公社”的努力。材料8:这些改革者肯定没有考虑过革命或阶级斗争的问题。实际上,他们几乎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被付诸实践。而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们才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P532探究问题5: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了空想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