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6754256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1土地的概念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2)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3)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成果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概念可近似于环境、资源、国土2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 2)承载功能 3)仓储功能 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 2)土地的数量有限性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 4)土地利用的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的概念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

2、用途径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记叙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划分类1)按对象不同划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3、2)按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3)按任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量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 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10.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11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为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

4、润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差别性级差地租: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别而形成的土地价格:地租的资本化 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12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 5)动态平衡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

5、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实质: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依据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本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制约。15土地资源配置对土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部门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要素: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16.土地利用

6、总体规划的特点1)整体性 2)长期性 3)战略性 4)控制性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1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供给量预测3)土地需求量预测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土地利用分区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19.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3个方面,12项指标)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基尼系数和贫困人口比重、收入水平、营养水平、居住水平、恩格尔系数和文化用品及文化教育、生活服务支出比重、平均期望寿命、中学入学率20土地需求量预测对于一定规划期限内规划地区(或单位

7、)各业用地规模所进行预先测算和估计,以其作为协调土地供需和编制用地规划的重要依据。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21人口预测1)人口自然增长法2)劳动平衡法3)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人口总数2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目的:掌握1)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2)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 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 4)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5)土地利用的效果 6)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内容:1)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2)土地资源质量分析 3)

8、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 4)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5 )土地利用效益分析2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由土地开发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果3方面30项指标组成 土地开发程度: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 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建筑密度=建筑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 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 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总值 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24.土地质量 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25.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

9、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在一定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能的能力26.土地人口承载力 又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指一定地区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7.土地需求量预测1)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耕地需求量、果园用地需求量、副业用地需求量、渔业用地需求量、林地需求量2)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居民点用地需求量(指标概算法、需求推算法、两区累加法)、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预测、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预测28.土地供给 自然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土地质量,包括土地自然供给和

10、土地经济供给29.土地供给总量 规划区域内人类利用的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之和 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8大类30.土地供需分析 在土地供给量与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31.土地利用结构 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可解决的两个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32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规划原则 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2)统筹兼顾原则 3)因地制宜原则 4)

11、三效益(社会、经济、生态)统一原则 5)公众参与原则 方案编制方法:土宜法、综合法、模型法 规划期内增加的耕地面积包括新垦荒地面积、工矿废弃地、旧废基地重新变为耕地的复垦面积。 规划期内减少的耕地面积包括建设占用耕地面积、退耕还牧、还林、还园的耕地面积。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土地利用分区在规划区域内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土地利用类型允许在规划区域内重复出现34.土地利用分区方法:综合分析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聚类法35用地配置可分为农业用地配置和建设用地配置 1)农业用地配置:蔬菜地配置、大田作物用地配置、林业用地配置、人工饲料地配置、副业用地配

12、置 2)建设用地配置 A居民点用地选址 B.工业用地选址 C.公路选线 D.渠道配置土地利用详细规划36.居民点城市、城镇、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37.我国城市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20万人)城镇分县城和集镇;乡村分中心村、基层村、村落38.集镇:我国集镇包括建制镇和场(乡)镇,是指县城以下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工程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农村小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服务中心。39.城镇化的表现1)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中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

13、益增加2)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3)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40.城镇化的特点:世界性、区域性、连续性41.城镇化可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加以量度42.城镇体系: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城镇体系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43居民点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辐射规模 1)居民点人口规模:三种计算标准:城市非农人口数量、城市行政辖区人口数量、城市建成区人口数量 2)居民点用地规模: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城市规划区用地规模、城市行政辖区用地规模44.居民点布局的形式1)卫星式:以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重点卫星城和一般城镇2)带状式:大

14、小居民点分布呈带状。最主要的是沿着铁路干线、大型河流或国家级公路而设立。3)多边形式:4)自由式:“一去二三里,沿途四五家,店铺六七座,遍地住人家”45.耕地规划 耕地组织形式: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田块的长度一般在500-800m或更长田块规模大致为10-13.33hm2耕作田块的外形:1)田块最好是长方形、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 2)田块的两个长边要呈平行和直线 3)不能把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田块的短边设计得过斜 4)不能把田块设计成形状不规整的三角形和多边形土地利用专项规划46.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47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48.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专项与总体的关系。49.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规划原则 1)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