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一五”发展规划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675411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十一五”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安徽省“十一五”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安徽省“十一五”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安徽省“十一五”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安徽省“十一五”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十一五”发展规划(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安徽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五”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正确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安徽实际相结合,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淮河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综合省力迈

2、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861”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重点建设全面展开,增长基础日趋稳固,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十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十一五”时期安徽奋力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使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二节“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我省具备加快发展的很多有利条件。国际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与周边地区互利合作、加快融合的趋

3、势增强,有利于我省更加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必将推动我省更快更好发展。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我省奋力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861”行动计划积蓄的能量持续释放,为加快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省发挥后发优势,推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全省人民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意识日益浓厚,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合力正在形成。“十一五”时期,我省发展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我省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4、低和经济外向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薄弱,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较低,且分配中矛盾较多,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保持“十五”良好的发展势头,开创“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任务光荣而艰巨。在这一重要阶段,必须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省力,为安徽崛起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章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跨越式

5、发展、实现奋力崛起为主题,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提升“861”行动计划,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安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关键要把握以下要点: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五个统筹”和“六个必须”,立足科学发展,实施六项战略,促进社会和谐,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推进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观念创新为前提,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

6、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逾越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和过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缩小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优化创业发展环境,建立创业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创家业、创企业、创事业,鼓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形成创业光荣、发展有责的社会氛围。提升“861”行动计划。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依靠技术进步,提升项目层次,丰富和完善8大产业基地和6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内容,锻造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集聚,以此为抓手,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

7、和基础设施平台,实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1万亿元目标。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推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革除阻碍发展的各种体制弊端,强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充分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东向发展的战略要求,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建设和谐安徽。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于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中。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第三章 发展目标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8、经济发展既快又好。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超过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以上。财政收入1300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万亿元。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8.66%,淮河、巢湖水质达到三类,城镇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天数315天。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

9、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24543。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到402535。城镇化率提高到42%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继续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180亿美元以上。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30亿美元,累计利用省外资金5000亿元。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健全。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7%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8万人左右,高中

10、阶段毛入学率争取达到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分别达到200万人和30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扩大到400万人,失业保险覆盖人数达到37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所有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分别达到12000元、3800元,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25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之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以上。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5%。城镇

11、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社会文明和谐取得新进展。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继续好转,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40%,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控制在3以内。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得到良好保障。第二篇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抓住深化改革、技术进步、结构升级、规模扩张和产业集群五个关键环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主导工业体系,全面完成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的历史性任务。第四章 发展

12、先进制造业第一节 汽车产业抓住国家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政策机遇,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大关键技术开发、自主开发技术的产业化等方面,重点支持奇瑞、江汽、华菱等骨干整车企业和专用车企业发展,推进骨干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提高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重要力量。争取建设国家汽车工程实验室和国家汽车出口基地,开发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发挥整车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加速形成汽车配套产业集群。建立国际化营销体系,促进海外投资办厂,扩大产品出口。到2010年,全省汽车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辆,其中轿车120万辆。第二节 化工产业按照系统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原则,积极落实煤化工关键技

13、术来源,促进我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建设煤化盐化一体化、大型干熄焦、煤制甲醇及烯烃等重大工程,加快化肥原料结构调整步伐,建成我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进一步做精、做优、做大安庆石化,在“四建、四改、四配套”的基础上,配套建设甲基丙烯酸甲酯、工程塑料等项目,积极推进100万吨乙烯工程前期工作。大力发展橡塑化工,提高高档产品比例。发展精细化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硫、磷化工。到2010年形成3000万吨原煤的深加工、60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的生产能力。第三节 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工程,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水平。巩固叉车、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产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14、加快发展大型液压机、成套电缆设备、大型潜水电泵、电站锅炉、玻璃制造设备等特色优势产品,开发数控机床、电器设备、环保设备、船舶及船用柴油机、农用机械等市场潜力大的产品,争取在电力设备、建筑机械、新型农业机械、矿山设备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第五章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家电、软件和终端产品、汽车电子等产业基地建设,争取在数字化

15、音视频、网络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的发展上实现重点突破。积极发展生物产业,面向健康、食品、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重大需求,实施生物产业化专项。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建设创新型园区。实施“重点跨越科技工程”,加快合肥软件和生物医药、淮南生物医药、芜湖新材料、铜陵电子材料、亳州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力争实现1000亿元,其中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第六章 发展材料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精品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充分发挥我省原材料产业优势,以提高附加值为目标,加强新型材料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钢材短缺品种、铜材精深加工、纳米粉体材料、新型干法水泥、玻璃深加工、新型软包装等产品,建成马钢500万吨薄板带、铜陵有色铜材深加工和海螺水泥熟料生产等项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大省内资源的勘探和整合,优化铁矿、铜矿等矿山资源配置,有序开发霍邱铁矿和庐南铁矿,落实稳定的原料供应。积极开发方解石、石英砂、煤系高岭土、凹凸棒等非金属矿资源,提高加工深度,形成在国内领先地位。到2010年马钢集团钢生产能力力争达到2000万吨,板带比提高到60%以上;铜陵有色集团电解铜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深加工率提高到50%以上;海螺集团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5亿吨以上。第七章 发展轻纺产业家用电器制造业。加速技术升级和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