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6753446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谁说人间没有真爱,谁说社会缺乏信任,谁说物质高于一切,谁说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沦丧?下面pincai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一位八旬磨刀老人,将自己磨刀赚来的五角、一元零钱,一点一点攒下来,然后捐出去,至今超过了4万元。他说,自己身体好,还干得动,不需要照顾,所以要去帮更需要帮助的人。老人的名字叫做吴锦泉,是南通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 这位心怀大爱的老人,昨天走进央视演播厅,当选为“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站在领奖台上,年过八旬的吴老言辞质朴,他笑着告诉所有人,自己身子骨很好,一点都不累,而且,他还要

2、“活到老,磨刀到老”。 每月生活费不足400元 他至今已捐出4万多元 从2015年11月11日起,作为央视品牌栏目“感动中国”在江苏的唯一合作媒体,现代快报延续感动,第4年与央视联合开启“感动中国”在江苏地区的人物推选,以及“感动中国2015江苏十大感动人物评选”活动。“感动中国”栏目组工作人员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从人物推选开始以来,栏目组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的大量推选人物。而现代快报推选的多位感动人物,都以其突出事迹,获得评委们的重点关注。 015年12月,“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全国候选人诞生。他们中的唯一一位江苏候选人,是快报自2012年开始多次报道的87岁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吴老在

3、成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候选人后,2015年再度入围候选人名单。 吴锦泉是土生土长的南通市港闸区人,是南通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如今虽然已经87岁高龄,老人却几乎还是一天不落地准时出门,在路口支起摊子。每次磨刀仅有几元收入,老人省着攒着,攒到一定数目,基本悉数又捐了出去。老人一个月的收入维持在1400至2000元之间,但开销却几乎从不超过400元。 “我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能存下来多少,就捐多少。”老人说。2008年,汶川地震时,老人捐款1000元;2010年,玉树地震时,老人捐款1000 元;2013年,他向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捐款1966.2元。去年,他又捐给14岁的白血病女孩60

4、0元,捐给红十字会11840多元累计至今,这位磨刀老人的捐款,已超过4万元。 获得290多万选票 当之无愧的感动人物 “我真的没想到,会获得这份荣誉。”昨日下午,吴锦泉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始终念叨着的就是意外。曾被选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再次因为这一评选,进入公众的视野。吴锦泉住在港闸区天生港镇的五星村社区一间普通的平房里,门户狭窄,一路走过去毫不显眼。但当现代快报记者沿路打听他的住处时,几乎所有被询问的百姓都会立马反应过来,吴锦泉就是那个“做善事的磨刀老汉”。吴锦泉依旧按照往日的作息习惯,每天早上迎着日光,踏上自行车去找一个不固定的摊位,在一次次接过

5、顾客手中的零钱后,再推着车,披着霞光,回到家中数着沉甸甸的硬币,成了每天让他感觉最踏实的事儿。攒多了,就捐出去。 011年,他还倡导成立了“锦泉一元爱心社”,爱心社成立以来,收到爱心居民和企业家的捐赠近20万元,帮扶困难群众近千人次。南通市红十字会也申请注册了“磨刀老人”公益商标,并设立“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这位心怀大爱的老人感动了无数人。评选阶段,无数市民通过网站、手机等方式为老人投票加油。截至1月19日12时投票结束时,吴锦泉以2989400票排名第二。 颁奖典礼上 白岩松以他的事迹开场 昨天晚上,不到7点,吴锦泉家里就已经聚集了一帮村民,等着一个小时后在央视播出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

6、被他们围在中间的吴老,有些紧张地等着自己在电视上出现的瞬间。电视机里,位于舞台最前方的吴锦泉坐在小马扎上,安静地磨着剪刀这成为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多年来,一个不多见的景象。 “人性中最好的东西一直都在,可能在我们身边,可能是你,可能是他。”昨晚8点开始的“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以吴锦泉老人的故事作为了开场。一幅幅画面的闪过,让台下观众眼眶发热,也让台上的主持人唏嘘感叹。“和很多慈善家比起来,老爷子捐得不算多,但和自己的生活比起来,老爷子捐得太多了,简直就是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甚至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主持人白岩松说。 老人却并不言苦,他笑着说,自己身子骨很好,一点都不累,而且,他还

7、要“活到老,磨刀到老”。这更让白岩松感慨,他甚至发出号召,“南通的,老人身边的,如果有天你走到了楼下,看到了老爷子,您要磨的,甚至可能不太用磨的,也都拿起下,帮帮老爷子。这时候您帮的不是老爷子,而是老爷子相帮的很多人。在这,谢谢您了。 ”白岩松同时还报以一个鞠躬。 昨晚,现代快报记者再次致电吴老,老人说,在央视舞台上站着的那几个小时中,印象最深的,是接过奖杯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老伴儿,要不是她,我不可能把这份慈善事业继续做下去。”2013年9月,老伴因肺癌去世,老人再也没法牵着她的手去捐款了。 老人此前从未去过北京,一月底接到邀请去到北京后,除了几度彩排,一个下午的正式录制,吴老几乎没动过要出

8、门逛逛的心思他想尽量节省开支。节目录制完毕的翌日,他就赶回南通,没有在北京多逗留。 高洁卓不群 央视颁奖词: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感动中国江苏年度人物” 推选仍在继续 随着“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落幕,“感动中国2015江苏年度人物”的评选也接近了尾声。截至目前,共有来自江苏各市的40余名候选人事迹被登上了报纸。目前,推选仍在继续,预计2月底结束。推选结束后,由江苏各界精英人士、市民代表组成的专家评委会将选出20名“感动江苏”候选人

9、,公众可通过微信、网络、信件等方式进行投票。候选人名单及投票启动时间,请关注快报后续报道。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郎平 雄心志四海】 【颁奖词】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优秀】 【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

10、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在中国体育史上,“铁榔头”郎平是一个特殊的人物

11、。可以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在近30年的时间里,由始至终被无数的拥趸者崇拜;经历过四夺世界冠军的辉煌,享受过全民敬仰的荣誉;30年来始终走在排球运动的最前线也最透彻地体会到体育如何承受一个国家荣誉之重,担当着全民期待之累。 1981年11月16日傍晚,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连乌鸦也停止聒噪,整个国家似乎停滞下来。 全国人民守在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前,此时,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决赛进行中,中国队对东道主日本队。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世界冠军,中国女排3:2艰难获胜。 整个中国沸腾了,人群聚拢在天安门广场,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比赛颁奖典礼未毕,国家体委、全国

12、体育总会、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单位的贺电就已达球队。人民日报12月5日报道说,当时中国女排收到的贺信、贺电和各种纪念品达3万件,仅郎平一人就收到3000多件。山西太原机械学院全体师生甚至送来了一块近两米长的横匾,写着“振兴中华”四个贴金大字。 次日,国内几乎所有报纸头版头条都在渲染女排夺冠。人民日报头版: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评论员写到“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女排赢,中国赢;女排强,中国强。 “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属于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帜。女排的气势,振兴了一个时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女排的灵

13、魂人物,郎平曾在自传激情岁月中这样写道。 “拼啦,不拼没机会了!” 这是郎平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袁伟民教练破格让这位仅有2年多队龄的北京女孩推到主攻手位置上,并期盼她能“一鸣惊人”。他没有押错赌注,出色的高位拦网和落地开花的扣杀技术,留着童花刘海的郎平让世界惊异。 据统计,7场比赛,中国队共扣球1116次,其中郎平一人扣球407次,得到79分,扣球命中率接近50%,“铁榔头”的别号就此流传。 此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之初,那是一个在精神上需要救助、营养的年代,也是迫切寻求新的精神支柱的年代。毫无疑问,郎平成了方向坐标,成了精神食粮。 随即,“学习女排精神”狂潮席卷了中国大地。人民日报开辟了“学女

14、排,见行动”的专栏;“某工厂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迹之后,每天早来晚走,精心操作,班产量天天超额完成计划”,“某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之后,自觉加义务班,日日超产”等事例举不胜举;女排姑娘们的形象还登上了邮票、日历、纪念币、纪念章。 在出征1984年洛杉矶前,一位佩戴着“南京大学”校徽的姑娘找到郎平,把奶奶送的红纱手帕托在郎平面前,当年的解放日报刊登了此事:“一块手帕充分表现出十亿人民对女排的关心和支持。” 当振兴整个民族重担压在身上之时,郎平步履维艰,精神的弦紧绷到极点。 郎平不会忘记,中国女排在小组赛中1比3惨败于美国女排,“我心里焦灼,无法控制,我的情绪一乱,其他队员的技术都不能稳定地发挥。”自

15、责和精神负担堵在郎平心口,她无心进食,端着盘子坐到角落里发呆,后来干脆跑到外面的草坪,放声痛哭。 最后,郎平咬紧牙关率领中国女排勇夺洛杉矶奥运会冠军,女排神话攀至巅峰。4000多名北大学子冲出校门,有人甚至点燃自己的被子,做成火把,绕未名湖游行,并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国”的口号。 很快,国庆35周年游行,郎平被安排站在花车里,作为国家英雄接受山呼海啸般欢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短短5年内,中国女排迎来了“五连冠”,中国社会对于她们的崇拜一次甚于一次。 时代巨手将郎平推向神坛。而后,她却凭一己之力走出神话。 “我不能够再躺在冠军的奖状、奖杯上吃一辈子老本,我不能天天坐在荣誉上,一旦从女排的队伍中退下来,我什么都不是,我得重新学习本领,我得重新开始生活。”郎平在自传里写道。 随后,郎平与白帆结婚,远走美国。 她参加了美国排球夏令营,教孩子们打排球赚学费,为意大利俱乐部老板打球赚生活费。“有一阵,软骨碎了,小碎片就在关节里跑,又卡在了骨缝里,膝盖肿得厉害,腿根本弯不了,比赛前,先让医生把积液抽出来,打完比赛再抽,多痛苦、多麻烦,我也得坚持,你拿人家的钱,你又需要钱,干不了也得干,我真是卖命地在打。”郎平在自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