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6753241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课题:十三岁的际遇课时: 2 课时 主备人:王粉娥审核人: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 的过程2 、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 语句3 、培养自己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对北大的深情, 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 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教学难点 创设情境,品味诗化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 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 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整体学习思路点拨 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将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完成,第一 课时主要理清文章的思路

2、,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 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深情。第二课时主要是品味语言,我 们要把把精彩的语句逐一找出来加以体味,作深入的思 考,并在全班交流。再反复诵读这些语句,在读中把握 感情。文章中提及的北大对作者的影响,我们要先划出 相应的语句,在讨论后归纳出要点。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 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1 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弹指() 迸溅 ()沉淀() 积攒 ()呜咽() 摒弃 ()怪癖() 哺育 ()稚气() 安恬 ()蓦然 ()3 、根据注音写字词并解释词义尘 yu a n

3、qi o n隆 zh bu然 x i 利 xi e 取Cha ngy a ngch o uq i x u y u mi l 1 ch o uch a ng二、欣赏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激发自己对北大的向往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自读课文时,思 考:1 、“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 的?()2 、“我”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 么固执地扭过头,不看呢?()3 、刚入校的田晓菲和两年后的她有什么变化吗?()四课堂小结。本篇课文是一篇散文,重在抒写一种心境和情绪, 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北大的深情。在学习本文时,重在 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

4、文中作者蕴含的深情。十三岁的际遇 诗化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对多数初 一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把握的。所以通过创设情境, 品味语言,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思路,体会小作者对北 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将作为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五。课堂检测1. 根据课文内容修改下列病句。(1) 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 喜的天地里,我渴望创造,渴望生活(2) 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对于北 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3) 只有两岸风景变换,河上才始终有着拥抱未来的船客2.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一视同仁白驹过隙小心翼翼B. 津津有味弹指一瞬莫名其妙C. 不甚

5、感激不折不扣谈笑风声D. 耳目一新曲折通幽亭亭玉立六学后记:七教后记:第二课时:一。默读全文,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 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 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幺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 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讨论:1 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第一部分 (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 的梦想。第二部分( 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 和收获。第三部分 (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 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

6、进校,从校内的三年 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这样分段,显得自然、 合理。2 、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幺第 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括号内: 按时间顺序来写:()3 、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 的感受?第一段“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 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 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 (),或 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 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 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 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

7、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 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4 、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北大的()(因为是知识的象征) 北大的():同学、老师、我(因为是北大的主体) 5 、朗读第 8、9 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 馆的感觉,是什幺样的感受呢?惶恐于自己的无知,再次扣住 ( )、感动之 情。6 、朗读 10、11 段,第 10 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 什幺?“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 在这里“读”是什幺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 上读出了什幺?三。课堂小结。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 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

8、子”,后来, 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 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 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 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 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 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 13 岁就 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那我们有 该如何呢?四课堂检测。1.下面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改正。(1) 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十分刻不容 缓。(2) 针对目前互联网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很多人发 出文明办网。2 . 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五学后记:六教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