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下文学经典重释现象研究报告--以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为个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675209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费文化下文学经典重释现象研究报告--以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为个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消费文化下文学经典重释现象研究报告--以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为个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消费文化下文学经典重释现象研究报告--以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为个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消费文化下文学经典重释现象研究报告--以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为个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消费文化下文学经典重释现象研究报告--以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为个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费文化下文学经典重释现象研究报告--以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为个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费文化下文学经典重释现象研究报告--以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为个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费文化下的文学经典重释现象研究以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为个案摘要:当代,人们对于文化经典的解读出现了“心得热,即以抒发个人心得的方式向群众传播文化经典。群众由于大多缺乏对经典典籍的了解,就直接把“个人心得等同于了经典解读。普及经典是历史功绩,假设是以自由化的误读乃至错误的解读来误导群众,则是毒害群众。本文将以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为个案,来探究消费文化下对文学经典的解读的一种方式,并进一步思考其成因以及我们应如何正确地对待经典重释问题。 关键字:文学经典 解读方式 于丹 误读1引言自从师大学于丹教授研究?论语?的“心得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不久,以出版精品学术书籍而享誉海外

2、的国家级中华书局又出版了?于丹心得?一书。据报道,?心得?共售出250万册。而2007年出版的?于丹庄子心得?,据媒体称在约10小时签售15060册,比她的?于丹论语心得?还多2460本。 几场讲座,一本小书,引发了“于丹现象。2于丹现象21于丹现象简述2006年“十一黄金周在央视百家讲坛,于丹连续七天讲?论语?心得。而2007年,又连续10天讲?庄子?心得,于丹成了备受瞩目的文化明星。中华书局紧随其后,出版了?于丹心得?于丹庄子心得?。此二书创造了书业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几大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上持续位于榜首。数万人排队签售,年龄从3岁到83岁不等,各个年龄各个社会层次的人都有,可见于丹心得的影响

3、之广。2007年3月,于丹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三楼的大礼堂中,四百多名观众分享了她的论语心得,听众纷纷表示,讲座是一趟令人享受的“文化之旅。4月初,于丹又给近百名中国女乒队员上了一堂论语心得课,女乒主教练施之皓认为,这种讲座对于提高队员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于丹还走进监狱,面对六千多名罪犯和全体警官,做了一场题为“发现心灵,道德人生的于丹?论语?心得讲座。于丹心得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就在于丹被群众热捧的同时,学术界的另一个声音也渐渐喊起来了。越来越多人不满于于丹自以为是的心得,认为于丹不是在传播经典,只不过是借经典之名抒发自己的心得。且于丹对于?论语?庄子?的很多解读甚至是错误的,影响

4、愈大,对于群众的误导也就愈深,阻碍了群众对于经典的正确理解。2007年3月4日,于丹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新作,然而,在现场签售气氛几近高潮时,现场一位高个壮年男子在进入签售会场后,突然脱去了外套,露出里面白T恤上的字:“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他自称以这种方式进展“批判。继而又有来自大学、清华大学、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十位博士拍案而起,撰文呼吁“于丹下课,让她向全国人民公开抱歉。一名名为“塞外悦的网友著文4万余字对于丹的?论语?心得进展指谬,?于丹庄子心得?出版后他也同样发表了5万余字的批评,其字数与于丹心得相差无几。甚至有人将于丹心得中的错误专门写了本书出版,如?当遭遇于丹?解毒于丹?等。于丹现

5、象所引发的争论愈演愈烈,亦有支持一方称赞其为普及国学做出了巨大奉献,亦有反对一方指责其错误的解读流害之广。此一文化现象值得人们深入思考。22?于丹心得?指谬于丹多处曲解了?论语?,?于丹论语心得?并不是对孔子的?论语?的注解与解释,而是对局部?论语?的感想。她的主要感想是:“?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11. 5页.按照于丹之意,似乎孔子已经告诉我们过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方法。我们只要按照这些方法去做,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是“快乐的。由于?论语?并不是提供“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百科全书,于丹只能选

6、取一局部与“快乐的生活有关的篇章。这些篇章只不过占?论语?的十分之一左右,误导那些没读过?论语?的读者,让他们错以为?论语?主要是讲“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所讲的?论语?的百分之十,却有许多曲解之处。于丹教授的心得共分为7个局部。第一个局部是“*之道。在子贡问政这段中,于丹错误地将“民信说成是“百性的信仰,将“民无信不立歪曲成“民没有信仰不能立国。而孔子所说的“民无信不立是指:国家如果失信于民就不能站住脚。赵又春.我读论语.岳麓书社,2005.11.132页.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政者正也和“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的名言,态度鲜明地规着在上位者应有的作法,指出执政者要正,政治才能正。于丹

7、教授反孔子之道,将治国的道德责任完全放在老百姓身上,目的是想说明老百姓应该有信仰。于丹曲解了孔子,把孔子打造成一个有信仰的人,以此来劝服群众回归心,寻找自己的信仰。于丹告诫群众要有信仰没错,错就错在此话她非得经由孔子之口来说,带给群众一个她个人假想出来的孔子,而不是真实的孔子,永远的孔子。第二个局部为“心灵之道。在这一章的前面,于丹明确地告诉读者:“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撼与苦难。实际上,?论语?精华所在是论天、论伦理、论政治、论教育、论经济等五项。从

8、来就没有什么面对苦难的平和心态这一项。于丹教授先是引用了?论语颜渊?中的一段司马牛与子夏的对话。司马牛遗憾别人都有兄弟,自己却没有。于丹教授从他们对话中找到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那就是“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撼,要在最短的时间承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而这一价值观念与论语无关,于丹自然就找不出相应的论据来支持,于是她就以各种故事穿插其中,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小女孩与头花的故事,轼的故事,日本茶师的故事,以此来说明心的淡定与坦然足以弥补生活中的缺憾。这些都可以算是于丹的心得,但都与?论语?无关。第三个局部是“处世之道。于

9、丹的主要心得是:“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就是修己,后来儒家称其为“圣,但是孔子的“圣与“外王的理想是不能互相割裂的,“修己是为了做好“圣的功夫,“安百姓是理想的实现,也就是完成了“外王的事业。然而于丹教授却将二者割裂开来,她的“处世之道心得只是重点强调“修身养性,只是提倡做“圣功夫,一点儿也不提及“外王之事,一点儿也不提及齐家、治国、平天下。于丹教授这一章的心得是对孔子“圣外王思想的腰斩,她给群众找回来半截孔子。第四个局部是“

10、君子之道。于丹教授所理解的君子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保持心的定力,对于他人的宽容。她所说的“君子的标准,指的还是一种心修炼,是个人的“见道、“闻道、“悟道、“修道,是返回心的方式。而孔子在?论语?中给“君子下的定义是:“修己以安百姓。赵又春.我读论语.岳麓书社,2005.11. 78页.意思是君子的修是了治国平天下的,修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君子之道即是“仁道,其目的不在自我“心解脱,而在“推己及人,拯救天下百姓。可见于丹之“君子之道非孔子之“君子之道。第五个局部是“交友之道。?论语?很少谈及这个问题,就连于丹教授都说:“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其实?论

11、语?真正谈到交友之道的,只有两句话:“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怎样能交到益友呢? 于丹教授答复:“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翻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荣。于丹教授还是在向我们宣讲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第六个局部是“理想之道。于丹教授开篇便说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心的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根底,在于找到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

12、加重要。于丹的这段话,是自相矛盾的。她成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可是她却要强调说:“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心的定力与信念。于丹教授显然片面夸张了治的重要性,而忽略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外治的作用。这显然是将“治与“外治对立起来。这一心得亦是谈心灵休养之道,不符孔子的道德理想。第七个局部是“人生之道。于丹教授引用了?论语为政?中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于丹教授写道: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知天命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

13、一种心的定力,根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于丹对于孔子六十七十的注释也根本是心的融合。于丹的人生之道根本就是心灵历练之道。纵观于丹的七种心得,即可清晰地得出这本书的主题思想,讲的都是四个字,修养心。任何一种心得都只不过是这一思想的同义重复。而修养心也代表不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是集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教育、法律于一身的系统的思想体系。于丹的论语心得根本就不能向群众普及真正的论语。23?于丹心得?指谬?于丹心得?同?于丹心得?一样,引起了一阵购书狂潮,但其心得却也是同样地错误百出,引得众多有识之士的口诛笔伐。此书第一章:庄子何其人.抛去其修辞错误不说,于丹

14、教授所塑造的庄子形象就是一个贫穷,能够超越名利、言破生死,幽默而有修养的隐者。随后的9种心得只不过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以上观点。然而,于丹带给我们的庄子是真实的庄子吗.庄子对于统治者与社会上层名流深恶痛绝,在?胠箧?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庄子反对统治者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认为他们违反人性,是造成社会混乱与纷争的主要原因,庄子当然也痛斥为统治者所用的儒家的仁义之道,揭露其学说的虚伪性与欺骗性。庄子反对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不满现实,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秋水?篇中讲到楚王派专人请庄子到楚国担任大官,掌管国家政事,但被庄子拒绝了,他说:“吾将曳尾于涂中。

15、也就是说宁可拖着尾巴在泥浆中爬,也不愿为统治者效劳。庄子及?庄子?的最独特的思想就是不与统治者合作,追求精神自由。不与统治者合作是因,追求精神自由是果,二者缺一不可!于丹教授在?于丹庄子心得?一书中没有谈到一句“因,对“果也谈得很少,甚至避而不谈。?庄子?明明主要是讲不与统治者合作,而于丹却一字不谈。在?于丹庄子心得?中,有如下篇目:第4章“认识你自己、第5章“总有路可走、第7章“坚持与顺应、第9章“心态与状态。在这些篇下,于丹大讲“认识你自己和“坚守自我是通往人生福地的必由之路。研修过中哲史的学者都知道,与孔孟哲学主教化民众、以礼约人的仁学理想相反对,老庄哲学的根本精神是绝学弃知,返璞归真。庄子讲人生的解放之途,就是通过“心斋和“坐忘,实现自我遗忘而使自我的生命完整地回归于造化运行的大千世界,即实现他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对于庄子,人生的根本幸福不仅不是来自于所谓“认识你自己和“坚守自我,反而是自我意识(“有我,物我分别)导致了人类个体的生命真性的丧失,导致了与生俱来的困苦和劳役。由此可见,于丹不懂庄子,更不懂?庄子?的根本思想,她的心得,又怎是?庄子?心得呢。3分析经典重释31经典重释之因从阎崇年到易中天,再到于丹,当今中国上兴起一股“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