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园文化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6文档资料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675198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托校园文化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6文档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依托校园文化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6文档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依托校园文化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6文档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依托校园文化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6文档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依托校园文化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6文档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依托校园文化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6文档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托校园文化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6文档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依托校园文化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思政课的实效,充分发挥其德育工作中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必须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重要资源。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依托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文化活动和长期形成的校园精神以及培育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校园文化具有特殊的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情感陶冶功能和道

2、德行为规范功能,应予以充分利用。1 .校园文化能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德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要为受教育者接受和掌握,既需对其进行系统地灌输,更需要通过环境、舆论、教育者言行等方式对受教育者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校园文化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校园文化反映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目标,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校园文化把校园精神深刻内涵通过形象塑造内化在学生的思想、心灵、言行中,共同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对外界的事物作出相似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求真、务实、向上的抉择,在道德情操方面受到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德育不是直接的理论输入,而是通过创设各种校园生活、人际关系和文

3、化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同时校园文化展示着学生的精神风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向的重要窗口。因而校园文化能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德育效果。2 .校园文化能弥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不足。思政课理论内容抽象,让高职学生对其兴趣不大,且觉得难于理解和掌握,学习信心受挫,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因此,必须在理论灌输之后提供一个直观感受的平台。校园文化正是这一理想的平台方式。现对于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因而能弥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不足。3 .校园文化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途径。

4、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大学就是社会缩影,所以开展好实践课时十分必要的。但由于经费、场地、安全等问题,很多实践项目无法展开而使其流于形式。相对于校外实践方式,校园文化在资金、场地、安全、组织等方面优势明显,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地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二、依托校园文化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依托校园文化平台,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为“1+1+1”模式,即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课外学术宣讲。1 .关于这一模式解读。

5、(1)课内实践教学,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物质文化结合。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对于理论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施教者的灌输,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变单一的理论灌输为理论学习与实践深化的有机结合。为此,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将课内实践教学安排如下(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这是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准确把握了教材内涵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结合起来,使理论指导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从而实现知识传授、素质养成与能力培养的一体化。将学生作品,如观后感,小论文,收集的相关图片,照片等利用学校宣

6、传栏、报刊栏、校报、广播等方式展现,从而创设蕴含思政理论课内容的校园景观。(2)课外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活动文化相结合。高职教育所面对的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纪律性等方面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确实存在差距,但可塑性强。为了真正内化课内理论知识,需借助校园活动文化深化学习,实现从理论一一实践一一理论的提升。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形式灵活多样,深受学生喜爱,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为此,我们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行为养成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我院安排了涵盖在校两年,包括爱国

7、主义教育、法律知识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地方文化教育五大方面的活动。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有参观常德会战纪念馆,组织“红色之旅”的活动和“缅怀革命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以及进行“我与祖国共奋进”的讲座。法律知识教育包括对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参观长沙少管所、常德戒毒所,进行法律知识的宣讲活动。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活动有为常德福利院和孤儿院送爱心活动,组织在光明巷社区和新东街社区进行社区服务活动。专业思想教育包括组织专业知识抢答赛,组织寒、暑假的专业调研活动,以及组织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演讲比赛。地方文化教育活动主要是组织学生游览常德名胜之地,如参观著名的常德诗墙,游览著名的世外桃源一一桃花

8、源,以及有名的度假胜地花岩溪和柳叶湖。通过这些游览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常德的风土人情,使学生真正热爱这方热土,刺激学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通过以上活动,既活跃了校园文化活动,也有效地深化了思政课课堂理论内容,可帮助思政课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3)课外学术宣讲,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相结合。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之结合,可引导师生建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和班风,能推动思政课取得更好的效果。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之结合,就是在上述各种实践活动中,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制定详细

9、的规章制度,使之有章可循。为此,在课外学术宣讲实践环节,突出讲解校园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从而切实提高我院学生的学院认同感、思想道德水准、综合人文素质。2 .关于建立这一模式的要求。(1)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要推陈出新,不仅追求形式的多样化,更应追求内容的科学性和理论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强调动手和动脑的密切结合。在创新教学方法时要坚持以下几点:第一,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以实践活动促进专业学习。第二,实践活动与服务地方经济相结合,如在地方文化教育学生养成教育环节,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安排,如根据常德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的活动和创建节水型城市的活动,在校园进行建设文明班级

10、,建设节水型校园的实践教学活动。第三,实践活动与就业创业相结合,鼓励学生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制定职业规划,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的具体教学方法有:讲座式;社团活动式,我院思政教师均担任了一两个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引导者;情节模拟式,创设相关的生活情景,学生感受和体验,在模拟场景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得到一种深刻而系统的知识。(2)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思政课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相应的实践技能,既能胜任思政课理论知识的教学,也能担当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重任。此团队知识结构合理,既要有学政治出身的

11、教师,也要有懂法律的、懂心理学的、懂管理的教师,此团队与时俱进,走出校门,加强学习交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创建精品课程,特色课程。(3)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以校园文化为平台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全院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从院团委、院学保处到各系和思政教研室。因而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制度,保证实践教学能如期保质地完成。(4)优化学生考评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要细化教学要求,使抽象的要求具体化、量化和规范化,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考核细则,规范教学和考评,减少考评的主观随意性,使之可作为考量学生素质的依据。这种把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考评体系更科学合理,更能反映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的“1+1+1”模式坚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以校园文化为平台,开辟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文化素质的多种渠道,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2、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3、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