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上高一语文试题(正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675081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上高一语文试题(正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上高一语文试题(正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上高一语文试题(正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上高一语文试题(正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上高一语文试题(正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上高一语文试题(正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上高一语文试题(正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海珠区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高 一 语 文本试卷共6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本大题4

2、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A濡养(r) 絮聒(gu) 坍圮(dn) 挥斥方遒(qi)B蜚声(fi) 攘袂(ju) 浩淼(mio) 妖童媛女(yun)C戏谑(n) 夙昔(s) 奔踹(tun) 蓊蓊郁郁(y)D福祉(zh) 云翳(y) 戕灭(qing) 窸窸窣窣(s)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现在许多电视剧以“戏说”的名义胡编乱改名著经典,其直接恶果就是误导观众,更是对文化的一种亵渎。B近年来,公务员考试持续升温,每年都有大批的应往届高校毕业生积极报考,不少人屡试不爽却痴心不改。C在校运会上获得男子100米跑冠军的小

3、张,身穿红色T恤,站在领奖台上,脸上露出如沐春风般的笑容。D在2012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上,我国运动健儿即使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也终因技不如人,无缘金牌,令人扼腕。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现在,人们从在网上购买书籍、音像制品以及预订交通票,进一步扩大到购买服装、电脑等价值更高的商品。B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前房地产的相关问题为主题展开讨论,总结房地产业过往的发展,并展望了房地产业的未来。C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羊城晚报第4版全版报道了他获奖的经过,还登出了他年轻时的一幅近照。D我们应该感谢广大农民工兄弟,他们不但盖出一个个漂亮的住宅小区,而且盖出了像广州塔这样令世人瞩目的工

4、程。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这样的世界,显然不适合于人类居住它不能帮助人解决人生问题,它的存在,只是“一个梦、一则幻想”而已诚如台湾作家张大春所说,文学带给人的往往是“一片非常轻盈的迷惑”一个语言无味的世界,必定是一个坚硬、僵死的世界因为人心所需要的温暖、柔软和美好,并不会从这个世界里生产出来这个时候,就不由得让人想念起文学来了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正是软化人心、创造梦想A B C D二、本大题8小题,共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

5、,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

6、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

7、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垣墙周庭 周:围绕 B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C殆有神护者 殆:大概 D或凭几学书 书:书籍6下面各句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A雨泽下注 B使不上漏 C以当南日 D东犬西吠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BA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而母立于兹 客逾庖而宴娘以指叩门扉曰DC 何竟日默默在此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且何谓阁子也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在第一段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

8、、小、漏、暗,是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B第二段写“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寥寥几笔,把将一个大家庭的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C第三段写作者母亲到轩中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反映出家族对作者的期望。D文章最后一句写庭中枇杷树,借物抒情,表明作者妻子逝世年日之久,也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9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译文: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B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译文: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9、C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译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D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译文:我已经立下了这个志向,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小题。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节选自归有光先妣事略)【注】孺人: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亦通用

10、为妇人的尊称。此处指归有光母亲周氏。10断句和翻译。(8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2)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2分)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3分)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饮酒(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注】殄:灭绝。绁:捆绑,束缚。(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4分)(2)诗歌的最后两

11、句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12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选4题,多选则前4题计分)(8分)(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 (王羲之兰亭集序)(2)秦人不暇自哀,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3)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4)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陶潜归园田居)(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三、本大题共6小题,28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小题。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如果加上个别变异者,说不定偶然还有几个一个角和五个角的。但即使如此,“菱角家族”还应该算是最简单

12、不过的。生物学书籍告诉我们,像蝗虫、蝴蝶这一类昆虫,都各各有两千种左右。区别于其它的生物,它们有许多的“同”,因此它们构成一个家族,然而在“同”中它们又有许多的“异”。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搞化学的人告诉我们,碳水化合物有几千种。搞物理的人告诉我们,同一种元素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有千奇百怪的形态。医生会告诉我们,人的体质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有些患“过敏症”的人喝一杯咖啡就要死要活,有些人装一肚子咖啡却仍旧可以酣然大睡。有些

13、人牙齿不够一般人的二十八枚,个别的人却可以长出三十六枚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因为它们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或者,在书本上看到对蝴蝶、蝗虫的一般性的描绘,就以为蝴蝶蝗虫的道理“止于此矣”,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在它们“家族”内的千百种的不同。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有一次我在田里跟一群农民一起劳动。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多数的农民都说一定要下大雨了,但有一个农民笑嘻嘻说绝对没有雨。过不了一会,果然又是丽日当空,一点雨意也没有了。大家问那农民这是什么道理。他说那个时候吹那种风就不会有雨,而且昆虫的活动他看来也没有异样。其他的农民只掌握一个“黑云”的条件,这农民却掌握了“黑云、风势、昆虫动态”等等条件,他除一般性之外更掌握了特殊性、复杂性,因此他胜利了。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