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后感14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673430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读后感1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庸》读后感1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庸》读后感1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庸》读后感1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庸》读后感14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庸》读后感1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读后感14篇(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庸读后感14篇中庸读后感1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 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 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 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 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 东西。接触中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 习,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回来便要 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于此。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 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

2、述“天人合一”的理想。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 “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 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 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 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 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 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 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 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想想自己上小

3、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 好,回家会说考试的时候,答案写错了,或者紧张,或者什么理 由。总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不从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 现在,凡事都会反求诸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会变得平和。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有句话说,只 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而之所以,诚很难 做,多数在于,人的部分缺点。比如说,虚伪,爱面子,去追求 一些原本对生命本身不太重要的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使人,迷 失了自己的本性的纯洁。一个“贪”字,就让“诚”字执行起来 多曲折。佛法中讲,人有三毒:贪、嗔、痴。自古贪者都是活得 很痛苦的,但好像很多人又走不出这个怪圈,而中庸就可以克服 人性

4、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那种谨慎的对待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对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 心有恐惧,不敢怠慢,这一种凡事都谨小慎微的态度,让我明白, 量化每个细节,认真做好每个细节。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而 细节就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 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这个世界不缺少梦想,但是缺少让梦想实现的人。中庸这种 哲学,告诉我们不论在什么的情况下,都保持一颗轻松的心态去 面对事情,以自然心对待自然。中庸读后感2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 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 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

5、生的最高 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 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 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 思想和理论。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 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 生僻的古汉字,可是_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 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 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 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 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 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

6、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 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 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 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 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 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 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 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 慎”“恐惧” “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

7、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 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 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 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 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 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 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 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 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 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

8、中庸中所蕴含的 人生智慧、处世之道。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 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 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 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中庸读后感3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听老师讲,反而更加糊涂。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渐渐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中,不偏不倚,庸,平常。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 “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

9、,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 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 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 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把所有儒学都 讲完了。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表明了古 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而是在思 绪纷飞

10、之前便能清明自觉。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合乎 规矩道德。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难。我们大多习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思维要起未起之前的 那一段心态,不是很容易抓住。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 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 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 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 的不

11、可更易。今天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以没有悲哀。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高兴,平平淡淡,此心不动。一点都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这种情况 这种境界叫“中。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 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

12、至今仍有 借鉴意义。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好好体会中庸的思想。中庸读后感4中庸有二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 三是指中用的意思。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 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 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 己的计划和目标。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 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 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 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

13、矫!中 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孔子认为能 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 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 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 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 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 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 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 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一个人要保持中正

14、平和,需要从容淡 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七 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无论在什么场合, 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 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 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 利于自己的成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天下国家可均 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 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 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在现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肆意妄为,

15、没有 原则,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越来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 平和。我们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学习中庸思想中的 优秀部分。虽然中庸很难实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实行的,“君子 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实行中庸之道, 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中庸读后感5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 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 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 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 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 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通过浏览,我学 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 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 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 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 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 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 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 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