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6673768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近三年来,我省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总量不断扩大,比重逐步提高 但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为切实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新引擎,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特制定本计划。一、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增速明显加快。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 速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突破8000亿元,占 GDP 比重 达到 40%。贡献明显加大。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保持在50%以上,服 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40%。集聚度明显提升。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达到100 个,其中主营 业务收入超100 亿元的10 个以上。竞争力明显

2、增强。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 个、省著名商标10 个, 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服务业龙头企业达到100 家。空间布局。依托各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遵循服务业发展规律和工 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重点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一核七 带、百点支撑”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一核:充分发挥南昌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和独特功能,加快建设南昌 都市区,集中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总部经济、商务会展、品牌消费 文化创意、服务外包、高技术服务业、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打造 都市型高端服务业核心集聚区。七带: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通道,大力培育发展七个类型各 异、功能突出、错位发展的服务产业带。昌九走廊

3、现代化新兴服务产业带。依托南昌临空经济区和共青先 导区,顺应昌九一体化,重点发展临空服务、航空物流、教育文化等产业赣南中央苏区资源生态型服务产业带。依托赣南中央苏区优良的 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着力建设赣粤闽湘 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赣东北内陆开放型服务产业带。依托沪昆高铁和京福高铁交汇的 快速大通道,充分利用毗邻长三角地区和海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 展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现代物流、陶瓷及文化创意等产业。赣西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产业带。依托赣西良好的工业基础,围绕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研发设计、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 吉泰走廊区域特色

4、型服务产业带。依托吉泰走廊产业转移承接基地,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 商务等产业。九江沿江港口开放型服务产业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充分利用 名山、名城、大湖资源,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旅游休闲、商贸服务等产业向莆沿线内陆港口型服务产业带。依托向莆铁路和福银高速综合 大通道,充分利用连接海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外贸 服务等产业。百点支撑:以“一核七带”为重点,统筹兼顾其他区域,依 托重点工业集群、农产品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重点旅游景区,加快建 设一批模式创新、集聚效应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形成点状分布、覆盖全省的现代服务

5、业支撑体系。主要原则。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围绕做大做强全省重 点产业集群,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集群加快集中集聚,构建从产品研 发、设计到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等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实现规 模效益和特色发展。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与六大消费工程相结合。围绕 国家确定的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等六 大消费工程,大力推进相关服务业发展,既保障城乡居民基本需求,又满 足个性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充分挖掘消费潜力。推进基础和公共服务业与深化重点行业改革相结合。着力推进社 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改革,进一步清理市场进入壁垒,加快推行政府 和社会资本合作,实现基础

6、和公共服务业的提供由政府为主向政府和市场 并重转变,由保基本向满足多样化转变。推进服务业业态与“互联网+”行动相结合。把握互联网产业发 展趋势,加快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催生一批新兴 服务业,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线上与线下并重,推进服务业技 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二、重点领域把握服务业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 服务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具有江西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服 务业产业体系。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使之成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积极培 育信息、

7、科技、研发设计、商务咨询、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加强政策扶 持,促进做大做强。1金融服务业。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增强金融 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到某某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超过 900 亿元 占 GDP 比重达到 5%。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加快组建省级地方法人银 行,筹建裕民银行,积极推进农信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基本实现村 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支持省内城商行首发上市。加快组建省级再担保公司 整合做大省级担保公司,支持恒邦财险公司打造全国性、全牌照财险公司 和国盛证券、中航证券开展柜台交易业务,推动瑞奇期货公司增资扩股, 做实省金融控股集团,加快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8、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大力发展债 券市场,重点支持城镇基础设施、保障房、棚户区改造、产业园区建设等 项目发行企业债券。加快推进“险资入赣”,发起设立一批产业发展基金 着力发展期货市场,支持证券期货公司在赣设立分支机构,加大服务实体 经济力度。支持鹰潭铜期货交割库、铜现货交易中心建设,推动抚州设立 鸡蛋期货交割库,鼓励有条件中关村核心区科技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依据国务院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 划、科技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市科委关 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首都科技 企业孵化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及海淀区进一步加快核心区

9、科技创新发展 实施方案,特编制中关村核心区科技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本行动计划所指科技服务业,是指基于信息网络、运用现代科技知识 技术和分析方法,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和支撑的产业,为科技创新主体及 其创新活动提供研发设计、成果转移转化、创业服务、科技金融、知识产 权、工程技术服务、科技咨询等服务。一、科技服务业是核心区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科技服务业是中关村核心区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在创业服务、科 技金融、技术转移等领域形成一批商业模式新、市场化运作能力强、国际 知名度高的机构,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创业与服务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 要支撑。某某年海淀区科技服务业收入达亿元,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全区

10、 地区生产总值的%,成为仅次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第二大 支柱产业。放眼全球,随着新技术革命纵深推进,全球技术创新向垂直领域改造 深度拓展,以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应用, 加速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以全新方式配置技术、资本、产业要素的 科技服务业,正在颠覆传统产业组织形式和创新模式,成为推动科技产业 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培育壮大具有国际影响力 的科技服务业集群,营造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推动技术与资本结合、 持续涌现新兴产业的创新生态,是中关村核心区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是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整合全球创新资源

11、 能力的重要抓手。二、总体思路、发展原则与目标总体思路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全球拓展”的发展导向,围 绕引领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与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两条主线,聚焦 “四类优势、三大重点”领域,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支撑平台健全 为抓手,以知名服务品牌培育为方向,以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以生态环 境优化为支撑,着力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破冰、平台支撑战略性新兴 产业跨越发展、科技服务品牌培育、科技服务业集群创新、科技服务生态 营造”五项行动,加快科技服务业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全面打造国家 科技服务示范区、国际科技服务业聚集区,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 创新中心提供强大支撑。发

12、展原则核心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坚持四项原则:1. 模式创新、示范引领:坚持科技服务业发展业态创新和示范引领导 向,推动科技服务业组织模式、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等持续创新,提升示 范引领能力。2. 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突破,发挥 产业联盟、行业组织作用,增强科技服务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提 高参与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增强行业整体发展活力。3. 集聚发展、协同融合:吸引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集聚海淀,支 持集群协同创新发展,提升集成科技服务能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4. 环境优化、全球链接:坚持开放创新导向,构建与国际一体化的生 态环境,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参与国际创新活动,助

13、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 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目标到某某年,核心区科技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目标:1.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新突破。政府、社会资本、高校院所等多元 化主体参与成果转移转化的协同机制更加健全,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 逐步完善,初步形成高校院所、企业与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三驾马车” 共同驱动的多元化技术转移转化路径。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 目落地,持续释放区域创新增长活力。2. 建成“四个一批”的科技服务业支撑体系。创新引领、聚焦重点、 延伸链条、搭建体系,实现“四个一批”目标:涌现一批新的科技服务模 式,集聚一批科技服务高端人才,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和品牌 建设一

14、批全球领先的科技服务集聚区,初步形成支撑科技服务业持续优化 升级的体系。3. 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显著优化。科技服务政策环境全面创新,诚信 自由的市场环境持续优化,知识产权环境与国际接轨,创新创业人文环境 日趋活跃,科技服务机构支撑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一批具有全球 影响力的科技服务支撑平台,推动科技服务业不断升级。4. 区域经济贡献显著增强。某某年,力争实现科技服务业总收入3000亿元,增加值600 亿元,成为支撑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双 支柱”。三、聚焦发展重点领域做大四类优势领域加快提升技术转移服务业,引导各类服务机构探索市场化、专业化的 服务模式,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大力培育知识产

15、权服务业,深化服务内容 培育知识产权服务新兴业态;积极发展创业服务业,构建从创业教育、创 业培育、交流社区、天使投资、创业孵化到加速器的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 积极支持科技金融创新,完善与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相适应的融资服务体 系,引导新型金融服务发展,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做强三大重点领域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业,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研发外包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研发服务;加快工程技术服务业升级发展,不断向技 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项目渗透,支持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发展; 积极培育基于大数据的科技信息服务业,支持云计算、物联网和宽带服务 等发展。四、深入实施五项行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破冰行

16、动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创新,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探 索破解技术转移障碍,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推动核心区丰富的创新 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1.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技术转移升级版发挥中科院、清华、北大等高校院所的技术转移机构作用,构建更合 理化的技术转移路径,支持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企业主 导的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鼓励第三方组织搭建有效链接技术供需双方的对接渠道。整合现有服务资源,联合相关政府部门、领军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建 立技术转移基金,强化技术转移服务的早期介入和全过程管理,通过技术 跨界整合和集成创新等增值服务,促进技术成果在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 和跨国公司间有序流动。某某-某某年,联合市科委等完成“创新探索”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