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6665892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173 大小:6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73页
5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73页
5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73页
5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73页
5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1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1.0.3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8学分 学时:112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112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

2、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an

3、d Ancient Philosophy,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s and so on.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basic TCM.大纲内容:一、前言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

4、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3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2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

5、容。3了解元气论、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 【教学内容】第一节 元气论1气的起源和概念。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 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2阴阳的属性区分。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2)说明生理活动 (3)说明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诊断 (5)用于疾病治疗第三节 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2五行的特性。3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4五行相生相克。5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

6、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诊断 (4)用于疾病治疗第四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三章 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1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2掌握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形式。3了解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4掌握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5了解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 气1气的生成。2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固摄作用 (3)温煦作用 (4)防御作用 (5)气化作用3气的运动。4气的分类。 (1)元气 (2)宗

7、气 (3)营气、卫气第二节 血1血的生成。2血的功能。 (1)营养滋润作用 (2)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3)载气3血的运行。第三节 津液1津液的生成。2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营养作用 (2)化生血液 (3)载气3津液的输布与排泄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血与津液的关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四章 脏腑 【目的要求】1熟悉藏象的概念。2熟悉藏象学说的特点。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5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第一节 五脏1心 (1)主血脉 (2)主神志 (3)与志、液、

8、体、华、窍的联系2肝 (1)主疏泄 (2)主藏血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3.脾 (1)主运化 (2)主统血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4肺 (1)主气司呼吸 (2)主通调水道 (3)主朝百脉 (4)主治节 (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5肾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主水液 (3)主纳气 (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第二节 六腑1胆2胃3小肠4大肠5膀胱6三焦第三节 奇恒之腑1脑。2女子胞。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的关系。2脏与腑的关系。3腑与腑的关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五章 经络 【目的要求】1了解经络和经

9、络学说的概念。2熟悉经络系统的内容。3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表里相合、流注次序、分布规律。4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分布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5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脉。2络脉。3连属部。第二节 十二经脉1走向和交接。2表里相合。3流注次序。4分布规律。第三节 奇经八脉1生理功能。2循行分布及功能特点。 (1)督脉 (2)任脉 (3)冲脉 (4)带脉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1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2通行气血阴阳。3感应与传导。4调节机能活动。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六章 病因 【目的要求】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

10、类。2掌握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掌握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4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5熟悉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6掌握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 外感病因1六淫。 (1)风邪 (2)寒邪 (3)暑邪 (4)湿邪 (5)燥邪 (6)火(热)之邪2疠气。 (1)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第二节 内伤病因1内伤七情。 (1)喜 (2)怒 (3)忧 (4)思 (5)悲 (6)恐 (7)惊2饮食失宜。 (1)饥饱失常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3劳逸失当。 (1)过劳 (2)过逸第三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1痰饮2瘀血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七章 病机 【目的要求】1熟悉邪正的概念。2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3掌握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