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十三条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6661206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十三条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十三条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十三条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十三条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十三条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十三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十三条(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仲瑛教授病机辨证十三条(13)十三、多因复合临床上较为单一的病机病证固然存在,但病证交叉、复合相 兼的情况更为多见。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心理、环境、遗 传、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种因素都可以成为导致人体疾病 的原因。也就是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多种 病因可同时或先后侵袭人体,致使气血失调,多脏同病,病 机交错多变。(一)风火相煽 风和火是危急重症中最常见的病理表现,虽有外因、内因的 不同,但外因之病,风为最多;内伤之病,火为最烈。二者 单独致病或和合为患,都具有发病暴急,变化迅速,病势猛 烈的特点。风火同气,皆为阳邪。风性善行数变,“风胜则动”,故致病 多快,病变部位广泛不定,且为

2、“外六淫”之首,每多兼夹它 邪伤人;火为热之极,故火热为病发病亦快,变化较多,病 势较重。而外感之邪,又每致“五气化火”。若风与火两阳相 合,则为病更烈,为害更广。“风能化火,火能生风”,风助 火势,火动生风,风火相煽,相互转化,互为因果,从而加 剧病情。如昏闭卒中、痉厥抽搐、动血出血、高热中暑等急 重危症均直接与风火病邪有关。风火是危急重症中最为重要的病理因素,风火邪气的特性, 决定了其病机的易变、速变、多变的特点。风胜则见抽搐、 手足蠕动、角弓反张、口眼歪斜,肢体不遂。火盛则见身热、 渴饮、面红目赤、身发斑疹、狂躁妄动。若风火相煽则常高 热、抽搐并见。治疗虽以熄风泻火为原则,但要区别病机病

3、 症的虚实分治。(二)瘀热相搏 周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慢性 内伤杂病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 见,单纯运用清热凉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疗,往往疗效欠佳。 为探求其内在规律,周老通过复习有关文献,推求病理,并 经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较为系统地提出“瘀热相搏证”这一 重要证候及其主要内涵,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 疗学内容。所谓瘀热相搏证,是指在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 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以致血 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 候。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 瘀热搏结,脏腑

4、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临床实践证明, 用此理论指导处方用药,治疗多种疾病中的瘀热相搏证:如 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支气管扩张、出血性疾病、 高脂血症、某些血液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 疮、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等表现以瘀热为特征者,临床 疗效能获显著提高。从而也反证了瘀热相搏证的客观存在及 其理论的实用性。周老从上世纪 70年代后期开始,将“瘀热相搏证”及凉血化瘀 治法的应用,从临床引入科研,以“瘀热相搏”主证为基础, 根据病证、病位、病理特点,分列若干子证,从最初在流行 性出血热急性肾衰的防治中瘀热水结证的提出,到后来在重 症肝炎治疗中瘀热发黄证的发现、出血性病症治疗中

5、瘀热血 溢证瘀热型血证的命名、高脂血症治疗中络热血瘀证的提出,直到上世纪末在治疗出血性中风中瘀热阻窍证的确立, 继而到近年“瘀热病因在内科难治病发病中的机制及其分子 基础研究”被列为国家 973研究项目等。显示了中医以“证候” 为中心的研究特色,先后历时 26 年,从理论、临床和实验 三方面对瘀热之中的五大常见病证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瘀热发黄证、瘀热水结证和络热血瘀证等进行了系列研 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瘀热”学术思想。从临床来看瘀热致病多端,具有血瘀和血热两类复合征候, 故首应区别瘀和热的主次轻重和瘀热并重之不同。且临床表 现亦每多因病而同中有异。故对瘀热相搏的辨识周老认为一 般具有

6、以下特点:(1) 发热:外感所致者,热势或高或低,或身热起伏,或身热 夜盛;内伤所致者,为一组症状的病机概念,体温多不明显 升高,而以烘热、潮热、烦热、低热、手足心热等为主。口 渴,但欲漱水而不欲咽。(2) 出血:各个部位均可出血,量多、势急,甚则九窍齐出, 或出血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血色暗红、深紫、或鲜红与紫 黯血块混夹而出,质浓而稠,或大便如漆色,小便红赤。(3) 疼痛:患处红肿热痛,着而不移,痛如火灼,或如针刺。(4) 癥积:腹部结块,手触有形,质硬,固定不移,或肢体散 发结节、肿块。(5) 神志异常:烦躁、谵语、如狂、发狂、神昏。(6) 肌肤:外发瘀点瘀斑,色红赤或深紫,或皮肤花纹,脉

7、络 怒张、显露,色赤紫黯,手掌鱼际殷红,或口腔粘膜、咽喉 有出血点,或见面目深黄。(7) 面色:目赤充血,面部红赤或暗红,目眶暗黑, 颧颊显 布赤丝血缕。(8) 相关舌、脉:舌质深红、暗红或红紫,舌体或舌边可见瘀 点或瘀斑,或全舌瘀紫;舌下静脉粗张迂曲,青筋暴突;舌 苔黄或焦黄;脉细数、沉涩、沉实,或见促、结、代。(9) 实验室参考指标:如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血脂增高、血 粘度增高、甲皱微循环异常、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率异常、血 浆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a异常、血浆类固醇水平升 高、尿 FDP 阳性。由于瘀热相搏是许多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存在的病机特征, 针对这一基本病机特点,周老提出根据“

8、异病同证同治”的原 则,可采用凉血散瘀法治疗。临床上以甘寒微苦、清解凉泄 之药和辛苦微寒、散血消瘀之品同用,以凉解血分热毒,清 热消瘀散血。此法实际上是凉血与化瘀两法的联用。凉血化 瘀方剂的选择,古代医家所提出可供参考者,如瘀重于热, 用伤寒论的抵当汤;热瘀相等,用瘟疫论的桃仁承 气汤;热重于瘀者,用千金要方的犀角地黄汤等。(三)寒热错杂 寒热错杂是病人个体在同一时间既有寒证表现,又有热证表 现,寒证与热证混杂而成的一类证候群。寒证与热证,多系脏腑阴阳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临床表现。各 个脏腑之间的寒热表现各有差异,或一脏有寒、一脏有热, 或同一脏腑既有热象又有寒象,临证时不可不详细辨别。如 肝热脾

9、寒之泄泻、痢疾;肾阳虚寒、痰热蕴肺之咳嗽、哮喘; 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证、胃痛等。寒热错杂的临床特点是既有热象,又有寒象,寒象与热象同 时并见。如肺热咽痛痰黄,与肠寒腹泻冷痛交错并见的上热 下寒证;上感外寒,下有湿热的上寒下热证;外邪传里化热, 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的表寒里热证;脾胃虚寒, 又外感风热或暑热的表热里寒证;他如痹证的经络蓄热而客 寒外加,或寒湿久痹而外受客热,症见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 寒加重,恶风怕冷,苔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内热 口干口苦、尿黄等;以及临床上常见的肝热脾寒、胃热肠寒、 脾寒胃热等。目前,寒热错杂并见在疑难杂症中有不断增多 的趋势,对此周老强调尤当注意

10、形成寒热的来路、病位、比 重及其兼夹、消长、转化的关系,审此对辨证用药及提高疑 难杂症的疗效至关重要。对寒热错杂的治疗原则,周老提出当根据寒与热的主次及病 位的不同,散寒与清热并用,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左金丸、 栀子干姜汤、连理汤等。周老还常提示,寒热错杂之证热象 每易掩盖寒的一面,故一再告诫临证时应当仔细辨别,以免 独用苦寒而误致伤阳。如脘部疼痛痞胀,虽有口干口苦,胃 脘灼热,舌红苔黄等火热之象,若同时兼见脘腹怕凉,喜进 热饮,或口渴而冷饮不舒,或肠鸣下利等,周老常仿半夏泻 心汤、连附六一汤、栀子附子汤等方意,治以清胃泄热与温 中散寒并施。常选黄连清胃泄热,配干姜温中散寒,以治寒 热交错,肠

11、胃不和之痞满、呕恶、下利;或配附子温阳散寒, 以治上热下寒,脾阳不振之胃痛、脘痞;或配桂枝温散解表, 以治胃肠失调或表寒里热之呕吐、泄泻、胸脘烦闷、恶寒、 发热、少汗等。此外,尚有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的问题,这些证候初看起来 也似寒热错杂,但其假热假寒只是其真寒真热的虚假征象, 在治疗时只须直治其真寒或真热,而不须寒热并举以组方, 或只须稍用寒药或热药以为反佐,其分量极轻,和治疗寒热 错杂证大相径庭,又不可不知。(四)湿热肆虐 湿热是湿与热合邪所形成的不同于湿也不同于热的一种复 合致病因素,既可从外感受,也可由内而生,常以脾胃为中 心,临床涉及面广,可引起诸多病症。朱丹溪尝谓:“湿热为 患,十之

12、八九”。周老认为,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天热 下逼,地湿上蒸,气交之中湿热日盛;加之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大多数人已由数千年的“藜藿之体” 渐转变成“膏粱之躯”,酒肉炙煿及各种保健品、营养品、滋 补品不绝于口,湿热也易从内而生。内外相合,故目前湿热 为病日趋多见,也最为难治。周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外来湿热多与急性感染性疾病 有关,如伤寒、肝炎、菌痢等;内生湿热多与体内非感染性 炎症有关,如肾炎、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通过反 复临床实践,周老还提出湿热是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始动因素 和发病基础,并贯穿疾病的全过程。湿热往往首犯中焦,困遏脾胃,土壅而致木郁,由脾及肝。临床可

13、见脾湿胃热、肝热脾湿、肝胆湿热、胆热脾湿、肠腑湿热、三焦湿热等多种 证候表现。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趋下,易损阳气,常起病缓,病程长,难速愈;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生风动血,易伤阴液,多发病急,传变快,为害烈。二者阴阳相合,湿遏热伏,热 蒸湿动,常病涉三焦,上可达脑窍,下可至二阴、下肢;外 可在肌表皮毛,内可壅五脏六腑;不但可滞气入血,而且湿 胜可损阳伤气,热胜可化燥伤阴,耗阴损阳,可致多脏受损。 由于湿热二邪的阴阳属性不同,故其临床表现也常具有二重 性。湿热为患既可以隐匿起病,自觉症状不多,也可以突变 急发,呈危重经过。从病位讲既可以在表,又可以在里;病 性既可以似热,而又可以似寒;病势既可

14、以似虚,而又可以 似实,阴阳错杂,主次轻重,疑似难决,或病情持续迁延, 呈慢性进行性损害;或时起时伏,反复发作,所以周老强调 在急难症中病状多端、疑似难决之际,当对湿热病邪格外注 意。从目前情况来看,即使不是发生在炎热季节的温疫时病,似 乎也与湿热病邪密切相关。如周老曾在广东省中医院与 SARS 病人进行过专门座谈,病人开始多表现为困倦懒动, 周身肌肉酸痛,头昏头痛,昏沉欲寐,身热不扬,微恶寒, 咳呛痰少,或便溏,约 5 天左右体温明显升高,咳重喘憋, 胸痛,舌头厚腻罩黄等,也表现为湿热疫毒上受,郁闭肺卫, 肺失宣畅,不能达邪的病理特点。(五)痰瘀互结 津血同源,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

15、为血,布散于 脉外、组织间隙之中则为津液,通过脏腑气化作用,出入于 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在病理状态下,不仅可以津凝为 痰,血滞为瘀,各具特有的征象,但因均为津血不归正化的 产物,同源异物,故在病理状态下,又有内在的联系,往往 互为因果,胶结难解。既可在同一病因作用下,同时影响津血的正常输化导致痰瘀 同生。如热邪可以炼液成痰,而血液受热煎熬,又可结而成 瘀;寒邪客于络脉,寒凝血滞而瘀,寒邪伤阳,液聚为痰。 另一方面,亦可表现为痰瘀互生。痰浊阻滞脉道,妨碍血液 循行,则血滞成瘀。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影响津液正常输 布,或离经之血瘀于脉外,气化失于宣通,以致津液停积而 成痰。唐容川在血证论明言:

16、“痰亦可化为瘀”,“血积既 久,亦能化为痰水”。故周老认为:痰阻则血难行,血凝则痰 易生;痰停体内,久必化瘀;瘀血内阻,久必生痰。在病变 过程中可以互相因果为患。由于痰瘀相伴为患,在具体治疗时首需分清二者先后及主次 关系,确定化痰与祛瘀的主从,或是痰瘀并治。治痰治瘀虽 然主次有别,但痰化则气机调畅,有利于活血;瘀祛则脉道 通畅,而有助于痰清。此即所谓“痰化瘀消,瘀去痰散”之意。 若痰瘀并重则当兼顾合治,分消其势,使其不致互相狼狈为 患。同时应注意不可孟浪过剂,宜“中病即止”,以免耗伤气 血阴阳,变生坏病。选药以平稳有效为原则,慎用毒猛辛烈 之品。其次,还应注意调补五脏,求因从本图治,此即“见痰 休治痰,见血休治血”之理。再其次,当疏利气机,因“气行 则痰行”、“气行则血行”,所以治疗痰瘀同病一般应配理气药, 行滞开郁,条达气机,以助化痰祛瘀药发挥效应。最后,当 注意求因定位,辨证分治。由于痰瘀的生成既可因于邪实, 亦可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