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小学8年级 数学上册 13.1轴对称第二课时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6660613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小学8年级 数学上册 13.1轴对称第二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 小学8年级 数学上册 13.1轴对称第二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 小学8年级 数学上册 13.1轴对称第二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 小学8年级 数学上册 13.1轴对称第二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 小学8年级 数学上册 13.1轴对称第二课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 小学8年级 数学上册 13.1轴对称第二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小学8年级 数学上册 13.1轴对称第二课时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初中数学2019学年轴对称(新授课)【理论支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本节课研究的内容“轴对称”是以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轴对称是学好全章的关键所在。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

2、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垂直平分线性质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二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对象分析:根据初二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

3、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知识技能1了解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性的性质,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2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数学思考1经历探索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察2. 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1经历探索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点2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情感态度1. 通过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探索,促使学生对轴对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活动与探究的过程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具有一些初

4、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 重点:(1)轴对称的性质(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2. 难点:(1)体验轴对称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及答案(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一条_。 (2)写出五个成轴对称的汉字:_(3)写出3个是轴对称图形的英文字母:_答案(1)直线 (2)例如 日 、中 等 。 (3)A 、E等。设计说明复习旧知,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是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图形的区别。通过具体实例来分析,学生更容易掌握。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如图,ABC和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 分 别是点A、B、C的对称点,猜想一下线段AA、B

5、B、CC与直线MN 有什么关系?答案 :垂直平分设计说明让学生加深轴对称的性质并发展空间观察学生通过观察,主动思考,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本质特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敢于发表,培养合作意识。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轴对称图形,知道现实生活中由于有轴对称图形,而使得世界非常美丽那么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设计说明复习旧知。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并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2揭示课题,整理概念,板书请同学们观察图中一些点所连线段与对称轴的关系学生先讨论,猜想后论证。3.教师指导得出答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

6、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这样,我们就得到图形轴对称的性质: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MN垂直平分_.MN垂直平分_.MN垂直平分_.二 、 探究1如下图木条L与AB钉在一起,L垂直平分AB,P1,P2,P3,是L上的点,分别量一量点P1,P2,P3,到A与B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探究结果: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即AP1=BP1,AP2=BP2,学生活动: 1学生用平面图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先作出线段AB,过AB中点作 AB的垂直平分线L,在L上取P1、

7、P2、P3,连结AP1、AP2、BP1、BP2、CP1、CP2 2作好图后,用直尺量出AP1、AP2、BP1、BP2、CP1、CP2讨论发现什么样的结论?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这个结论吗?学生讨论给出证明 证法一:利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下图,在APC和BPC中,APCBPC PA=PB. 证法二:利用轴对称性质 由于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将线段AB沿直线L对折,线段PA与PB是重合的,因此它们也是相等的设计说明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通过举例,独立练习,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本质。带着探究1的结论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探究2如下图用一根木棒和一根弹性均匀

8、的橡皮筋,做一个简易的“弓”,“箭”通过木棒中央的孔射出去,怎么才能保持出箭的方向与木棒垂直呢?为什么? 学生活动:1学生用平面图形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作线段AB,取其中点P,过P作L,在L上取点P1、P2,连结AP1、AP2、BP1、BP2会有以下两种可能 2讨论:要使L与AB垂直,AP1、AP2、BP1、BP2应满足什么条件?我们探究可以得到: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三 、 随堂练习1在AE.BC的垂直平分线上,AB、AC、CE的长度有什么关系?AB+BD与DE有什么关系?点拨方法通过垂直平分线的定理来证明答:AB=AC=CE理由: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

9、段两端点距离相等AB+BD=DE因为AB=CE,BD=DC,所以AB+BD=DC+CE,即AB+BD=DE2如下图,AB=AC,MB=MC直线AM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吗? 答:是因为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A、M都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直线AM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点拨方法通过垂直平分线的定理来证明。设计说明这节课通过探索轴对称图形对称性的过程,了解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同学们应灵活运用这些性质来解决问题 四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呢?设计说明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活动中,通过总结与归纳,更加清楚地理解轴对称的 相关知识。一方面

10、巩固本节知识,另一方面再次感受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广泛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用对称美支创造生活美。五、课后提升1.已知: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A.与AB距离相等的点在MN上 B.与点A和B距离相等的点在MN上C与MN距离相等的点在AB上 D.AB垂直平分MN2.如图,PA=PB,QA=QB,则直线PQ是线段AB的_,(补全下列推理过程)证明:因为PA=PB(已知) 所以P点在线段AB的中垂线上 (_) 因为QA=QB(已知) 所以Q点在线段AB的中垂线上(_) 所以_(两点确定一条直线)3.如图,ABC中,BC=10,边B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E、D,BE=6,求BCE的周长。设计说明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这一环节的实施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和提升,同时又使得还存在模糊认识的学生得到进一步澄清,这就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时间得到最清晰的认识,这正是高效的价值所在六、课后作业课本第37页 练习5设计说明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以启发,引导他们探索其他的解法,从而为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铺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