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软环境与高中阶段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的研究实施方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6654999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文化软环境与高中阶段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的研究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校园文化软环境与高中阶段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的研究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校园文化软环境与高中阶段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的研究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校园文化软环境与高中阶段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的研究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校园文化软环境与高中阶段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的研究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园文化软环境与高中阶段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的研究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文化软环境与高中阶段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的研究实施方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BFA06107校园文化软环境与高中阶段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的研究课 题 开 题 报 告延庆五中课题组2006年12月校园文化软环境与高中阶段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人与环境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环境。环境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很多学者从影响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的相互联系中,综合地研究教育的发展规律,提出关注人的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尊重师生发展中的心理需求、情感体验、发展个性,营造和谐的、有利师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在各种环境中,对学生产生深远而重要的

2、环境当属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育人场所的学校,其校园文化作为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教育起着一种潜移默化作用。特别是在校园文化中的软环境建设上,积极向上、丰富健康的校风、教风、学风能影响学生情操的养成,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延庆第五中学是一所于2000年由中等师范学校转轨的全日制高中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由最初的6个教学班发展到现在的66个教学班,师生员工近3000人。发展过程中,在政府投资与学校自身努力下,硬件设备建设日趋完善,校园环境变化巨大,已成为设备先进、环境优雅的园林式花园学校。时至今日,学校已由做大向做强、做精发展。可是,我校由于高中建校时间较短,高中校园

3、文化环境建设,尤其是包括学校的理念、目标、校风建设、规章制度、学科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及文化活动等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尚有许多欠缺。如学校发展较快,全国各地引进教师较多,尚未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合力;学校制度建设、学科建设等有待发展等。此外,由于五中在延庆县内高中生源均属于中等偏下,学生生源相对其它高中校,在道德品质、学习品质等方面表现,尤其是作为道德品质外在行为表现的道德行为需要提升。为此,依据学校实际,为解决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校园文化软环境与高中阶段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从校园文化氛围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关系入手,揭示环境与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探索有利于学生

4、成才的校园文化配置,在软环境方面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提供可行的方案。着重于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素质提高的方式或途径、效果及评价方式的研究,寻找出校园文化软环境配置方案。按照现有的校园文化氛围配置重新规划,构想最佳的育人环境,规范学生道德行为,以推动学校发展。二、文献综述我国校园文化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然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从兴起阶段到现在,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校园文化的发起阶段一般是以1986年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率先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为校园文化理论兴起的标志的,而从1986年到1989年这段时间作为校园文化的发起阶段。从1990年

5、到1994年校园文化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以1990年4月在北京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团中央安全部四家联合召开的全国校园文化理论的研讨会为标志的。1992年10月在党的十四大江泽民同志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开展军民共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基层”。校园文化理论的形成时期是从1995年至今的,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无疑是给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校园文化理论研究注入一针强心剂,有

6、力的推动了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展开。这一时期,对于校园文化结构的认识已统一到了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课程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四个方面。从内容上划分校园文化则分为政治文化、科学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等。对于校园文化的功能也对前期理论研究加以整合,统一到了校园文化的几大功能上去了,即教育功能,感化功能,激励功能,娱乐身心等功能,或在此基础上有所增加或删减。应当说自从80年代以来到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在大方向上有所统一,但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上人们的观点却见仁见智。有“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氛围说”、“规范说”、“校园精神说”等。这一方面反映出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

7、践中认识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的认识本身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对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众说不一,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种种说法,有、“综合文化说”、“文化氛围说”、“精神环境说”等等,但对什么是校园文化却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不同的观点。(1)校园文化是指依附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2)校园文化是指除了教学、科研以外的一切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文化设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文化成果。(3)校园文化就是开展健康的文艺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文化艺术教育。(4)校园文化是校园内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教学、科研)及其所创造的精神财

8、富。(5)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子系统,它是指学校校园的文化氛围和学生生存的整个环境。(6)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由此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7)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

9、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的来说,研究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尽一致,这说明人们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而且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也不无相近之处,只是阐明的角度不同。我们认同于第七种观点,认为校园文化应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

10、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学生的心灵,是能够激发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学生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思想、意识、观念及情感、传统习惯等方面。学校是培养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建设以营造育人环境,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人文化的形成一方面是靠教和学,另一方面是靠环境的熏陶。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昔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之说。今天,人们在选择工作和居住环境时,也极其重视文化氛围。从十分优良的人文环境中毕业的学生,在学识、气质上都“高人一等”。这种现象,反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的重

11、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好的行为。如:教学楼、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如果环境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气氛温馨、友好,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知、友爱、团结、互助的精神。校园文化可分为:“精神层面”和“环境层面”,它的最主要表现是校园的特殊性、多元性。校园文化的完善,就是充分发挥了教育导向、开发创造、娱乐调节、激励凝聚等功能,为育人营造了最优化的环境,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它所包括的内容广泛地播洒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形成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现象。今天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阶段;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具有

12、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成为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规划建设校园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助力器、净化器。校园文化环境对中学生影响巨大。在政府及教育部门着重落实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软”的一面。校园文化是学校两个文明的总和,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硬环境),而且包括非物质文化(软环境),我们认为校园文化软环境是相对于校园硬件建设环境而言,它是指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包括学校的理念、目标,校风建设、规章制度、学科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诸方面,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它是在

13、长期传承、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风格及文化品位等方面的综合体现。道德行为习惯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道德规范和原则要求的习以为常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习。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学生道德品质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认识社会道德要求,激发道德情感,养成道德意识,表现自己的道德品质的一种主动的外在行为表现。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

14、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提高他们的综合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有着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等特点。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只要有一次禁不起诱惑而失去了对道德的追求,重新做起会变得更加困难。为此,应采取不同措施强化道德意志,树立求真、求善、求美的信念,把道德人格的完善作为人格主体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道德行为习惯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终达到自由型。培

15、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有多种办法和见解:第一,道德行为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修养建设中去,教育者必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发挥自我激励的作用,使教育的影响变为自我教育的力量,并使教育与自我教育形成合力,使学生实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第二,道德行为的培养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一年龄的学生其个性是有差别的,每个人有特殊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必须要注意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长善救失。第三,道德行为的培养要注意内容的更新和方法的多样化。社会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今天的新形势下,由于各种信息量的猛增和迅速变化,使受教育者的道德面貌也不断变化

16、,90年代的学生不同于50年代的学生,沿海地区开放城市的学生不同于内地学生的思想变化,男女生在生理、心理、性格上均有差异,教育者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状况进行教育,在内容方法上也必须相应地变化和创新。此外各方面教育的密切配合,创设激励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教育情境等也是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办法。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可能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学生守则、常规的贯彻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道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在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中,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条件,明确联系的目的、意义与要求,并使学生知道练习的成绩懂得成败的原因.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被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