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6612933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民族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民族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民族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版地理精品资料 2019.4云南民族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考试时间 90 分钟 , 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座位号、班级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卷 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汉朝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在当时无动力条件下,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据此完成13题。1当时,商船从徐闻出发去天竺

2、,大多选择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当时,商船从天竺返回我国多选择在6月,忌讳在710月这段时间回国,这主要是为了:A避开雨季 B避开大风浪期C赶回国内抗旱 D借助风力和洋流3汉景帝四年某日,一批商船经副线到达M,当时船上人看到海上日出,用罗盘定位时发现桅杆影子在甲板投向西北,此时的汉长安城:A城外农田中的农夫们“锄禾日当干,汗滴禾下土”B炊烟里飘荡着暮鼓声,城中人身着薄衫匆匆回家C夜幕中,城门开启,城外人衣着棉袍纷纷进城D寒夜的巷子里传来更夫敲出的三更天的梆子声 世界时是零时区的区时。电视收视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电视的人(户)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户)数的百分比。读图,回答下题。

3、4一般情况下,图中表示北京地区电视收视率变化的曲线是:A. B.C.D.读下列两幅岛屿图,回答56题。5.下列关于两图及两图所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的比例尺小于乙图的比例尺 B.甲图区域为正午时,乙图区域正值日落时刻C.甲图区域位于乙图区域的东北方向 D.两图区域以东濒临同一大洋6.下列关于两区域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岛气候类型呈现南北分异,乙岛气候类型呈 现东西分异B.甲岛东侧的洋流为寒流,乙岛东侧的洋流为暖流C.甲岛的植被属亚热带类型,乙岛的植被属热带类型D.甲岛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乙岛河流汛期出现在冬季右图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图中四条线是重要的地理界线。完成78题。7

4、哪一条界线可能是1月0等温线?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甲;盛行风、洋流 B乙;纬度、地形C丙;经度、地形 D丁;盛行风、纬度8“这里地质活动活跃,石灰岩层受板块挤压而变质成大理石”,此叙述所指的地区,可能接近的界线是A甲 B乙 C丙 D丁甲、乙两区域图,回答910题。9关于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地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B乙地精耕细作,粮食单产高C甲地以养羊为主,羊毛产量大 D乙地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10甲、乙两地发展工业的共同优势是:A矿产资源丰富 B劳动力充足且廉价C海陆交通便利 D高技术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雄厚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1112题。11关于图示区域

5、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板块挤压,形成巨大的断裂带和高大山脉B因为地处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C河流、湖泊众多,主要沿裂谷分布D区域内气候干旱,以内流河、内流湖为主12与同纬度咖啡种植区相比,该区域气候的优势是()A平均气温高 B热量充足C光照充足 D降水丰富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1314题。13.与图中沙漠形成的主导原因相同的地区是: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的沙漠澳大利亚中西部的沙漠塔里木盆地的沙漠A. B. C. D.14.图示季节,沿河流各段及周边区域地理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河段正值丰水期 B.河段水量减少C.河段沿岸草木枯黄 D.河段森林茂密右图是50

6、N大陆西岸某地区,据此完成1517题。15.关于图中河流和湖泊叙述正确的是:A.全部为外流河 B.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C.湖泊为咸水湖D.湖泊为内流湖16.图中沿海地区沙丘带形成的自然原因是:A.沿岸洋流的影响导致B.河流堆积作用形成 C.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D.人类破坏植被导致17图中森林主要为:A.温带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叶林 D.常绿阔叶林下图是“世界四条著名河流河口附近地区图”。读图回答1819题。18.乙河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不能说明此现象成因的是:A.地势落差大,河水落差大,河口处泥沙不易沉积B.流经低平的盆地,利于河水流动中泥沙沉积C.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

7、水土流失较轻D.流域面积小,流量小,河流携带泥沙能力有限19.图示四个区域,为重要乳畜业分布区的是:A.甲、乙 B.乙、丙 C.甲、丙 D.丙、丁读图回答2021题。20.夏季甲城较乙城温度偏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A.大气环流 B.洋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21.夏季乙城较甲城降水总量大,其主要影响因素为:A.大气环流 B.洋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四图是某大陆从地质历史时期至今沿45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箭头指地形演变趋向)。读图完成2223题。22、该大陆最有可能为:A.非洲大陆南端 B.澳大利亚大陆 C.南美大陆南端 D.亚欧大陆23、导致图和图大陆东岸植被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

8、地壳运动 B.海陆分布 C.洋流性质 D.大气环流3月下旬,郁金飘香,莱茵欢唱,习近平主席率团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友好访问。据此回答2425题。24在荷兰访问期间,中荷两国签署了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荷兰文化缤纷璀璨,其特色文化景观为:A圆顶尖塔的宗教建筑B. 热情奔放的探戈舞C轻柔艳丽的纱丽服饰 D风车乳牛田园风光25代表团访问的欧洲四国中,以核能为支柱能源,并与我国签署新建核电项目的国家是:A法国 B荷兰 C德国 D比利时下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读下图并根 据所学知识,完成2627题。26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

9、美国 C印度 D日本27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 B碳排放量C能源进出口量 D煤炭自给率入海河流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受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的共同影响。某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该三角洲地区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如下表所示。完成2829题。旱地林草地盐荒地滩涂其他合计占总面积比例(%)171232182110028该三角洲地区最有可能位于下图中的:A甲 B乙 C丙 D丁29在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一般趋势是:A滩涂盐荒地旱地 B盐荒地滩涂旱地C旱地盐荒地滩涂 D林草地旱地滩涂我国第30次南极考察12月19日,泰山站建站团队出征距中山站522公里

10、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建设中国南极泰山站。读南极洲等高线图和南极洲4个气象站的气温曲线图,回答30题。30关于四个气象站气温的正确叙述是:A最低气温均出现在7月 B各站之间的气温差异夏季最大C气温季节变化最小的是法拉第站 D南极气温年较差为22C第卷 综合题本卷共3个小题,共40分,考生根据要求在答题卡上做答。31.(15分)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欧洲西部局部地区示意图。材料二:英吉利海峡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南岸尤为丰富,圣马洛湾沿岸建有世界上最早的潮汐能发电站。(1) 简述北海以东图示地区海岸线的主要特征,并说出该特征对当地气温的影响。(5分)(2) 简述开凿甲、乙两条运河的不同地

11、理意义。(4分)(3)简析圣马洛湾沿岸潮水位高的原因。(6分)32. (10分)材料一: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材料二:结合材料:在上图的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

12、并阐述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10分)33.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下图中的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06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1) 分别说出A、B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2分)(2) 描述H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5分)(3) 说明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4分)(4) 分析甲国吸引中国投资工业的有利条件。(4分) 参考答案选择题答案:1-5 DBCCC 6-10 AABBC 11-15 CCACD 16-20 CADDB 21-25

13、 ACADA 26-30 BDCAC 31.【答案解析】(1)海岸线曲折、漫长(1分);多半岛、岛屿、港湾(1分)。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变小(2分);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推迟(1分)。解析:读图即可看出北海以东地区多半岛、岛屿、港湾,海岸线曲折、漫长,这种海岸线特征,海洋深入陆地内部,使陆地上空空气湿度增大,空气的比热容增大,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变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有所推迟。(2)甲:沟通海域(北海和波罗的海),缩短海上航程(2分);乙:沟通河流,组成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2分)。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两个运河沟通的水域不同,甲运河开凿后联通的北海和波罗的海,缩短了海上航程,乙运河开凿在陆地上,连接的是河流,沟通河流,组成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3)有稳定的西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