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6612018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2.规划理念: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3.聚居结构:指一个城市或者村落的总体骨架组合,表现为路网形式和各部分功能的关系。4.聚居形态:指聚居的外观形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平面的形式以及城市在空间高度上的形态。5.力动体:6尺度: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

2、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7.范式: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框架。8.邻里:指家庭所在乡里的或是互相邻接的一些街道9.聚居: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及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且为自身做出地域安排来满足生存需求,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10.明堂:指穴前的地气聚合之处。11.斑块:12.基质:13.馕道14.案山:又称迎砂,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15.朝山:又名朝砂,指前方与穴山遥相对应的高大秀丽之山。16.田园城市:由城市居住区的城市群通过铁路和道路连接起来的“社会城市”,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相互吸引,共同结合,形成新的城市形态

3、。17.动态城市:城市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1.2%;最大特点是连续不断地增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总是没有规则地不断向乡村扩展,破坏自然状态的城市。18.城市肌理:街道、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在宏观上的表象。19.整体式城市设计:指在一个地理范围较大的区域内,由一个相对固定的设计团队,完成从区域总图到局部地块分图、甚至到建筑单体和景观的全套城市设计,并在建设阶段严格按照此设计实施。二:问答题1.简述田园城市理论的理念与内容:一.理念: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二.内容:1、分析了城乡的

4、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城乡之间开创性的组合,用城乡一体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的社会结构形态2、认为“田园城市”将成为一个融生动活泼的城市和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为一体的“磁体”3、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园城市”从空间形态将形成一组城市群体“社会城市”2.简述人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一.概念:1、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是人类聚居、居住生活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二.内涵:1、人本性2、自然性3、媒介性4、复杂性3.简述人居环境五大系统之

5、间的关系:(1)、“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2)、“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3)、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4)、一个良好人居环境的取得,不能只着眼于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5)、人、自然与社会要协调发展“天人合一”(6)、五个系统都有如何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4.简述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并理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文化原则和社会原则(社会观)。:P62(1)、生态原则:自然不属于人类,但人类属于自然,要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2)、经济原则:人居环境建设已成为重大经济活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市化的进程(3)、科技原

6、则: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有推动作用(4)、社会原则:发展观的改变,即从经济增长为核心向社会全面发展转变,走向“以人为本”(5)、文化原则:发挥各地区建筑文化的独创性,与艺术相结合5.简述“人居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的联系与区别:(1)、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的手段等并不一致(2)、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涉及到许多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3)、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6.论述现代城市规划学、地景学和建筑学的异同点:相同点一.背景相同:1)、工业革命后,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集中,城市环境恶化 2)、人

7、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二.目的相同:1)、创造宜人的聚居环境 2)、不仅要求物质环境舒适,还应注意生态健全三.对象相同:1)、土地利用2)、自然资源的利用3)、场地规划4)、从事环境艺术的创造 5)、从事历史与自然地区的保护与重建四. 发展趋势相同:1)、“小”变为“大”.2)、“单一”变为“整体” 3)、“孤立”变为“协调”不同点 一.尺度不同: 建筑学(小) 城市规划学(中) 地景学(大)二.专业内容不同:1)、建筑学建筑构造、物质表现手段 2)、城市规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3)、地景学工程建设如何结合自然三.技术差异:1)、建筑学建筑技术 2)、城市规划空间信息技术 3)、地

8、景学空间信息技术7.简述“菊儿胡同住区模式”的特点:1)、强调和城市有机协调发展2)、提高密度、布局紧凑、科学用地3)、保持传统的邻里街坊的骨架4)、增加路网密度,完善步行体系,形成开放型格局5)、从传统中寻找空间原型,创新的继承6)、通过城市设计,使住区形态统一中有变化7)、通过功能混合满足需求,对经济活力予以肯定8)、完善街道空间,引导户外交往生活9)、为邻里交往营造合理的认知规模、交流距离和半公共空间10)、对居住文化的承续与整合8.简述近百年欧洲“规划思潮”的三阶段:第一阶段:19C末20C60S “自然演进”观第二阶段:20C60S20C70S “主体能动”观第三阶段:20C70S至

9、今 “生态观”9.简述整体式城市设计(开发型):12610.简述参与式城市设计:11.简述导则式城市设计:1)、城市设计最基本的也是最有特色的成果形式设计 2)、设计导则可为某特定设计准则3)、导则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4)、其特点在于“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5)、导则是控规的精细化12.简述规划设计的三个主要阶段:1)、概念阶段构筑基本轮廓 2)、模式阶段安排空间组织3)、方案阶段合理的布局和形象思考13.试理解规划设计中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1)、胸中丘壑,笔底波澜,甚于自然,高于自然:除了城市设计,风景区的规划,景点的创造外,还要把力量集中在“关键地段”根据关键地区与主题的匹

10、配形成意境2)、既要“审势”,又要造型: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中,根据不同尺度的要点,控制不同的构图重点3)、笔落实处,“借题发挥”:五个设计要素:边缘、区域、节点、标志、道路,巧借自然景观,具体要素具体分析14.简述规划设计理念上整体思考的几条基本准则:1)、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要在上一层次即更大空间范围内,选择某些关键的因素,作为前提,予以认真考虑(从上一层次中找到关键)2)、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要在同级即相邻的城镇之间,建筑群之间或建筑之间研究相互的关系,新的规划设计要重视已存在的条件,择其利而运用并发展之,见其有悖而避之(从同一层次中找到联系)3)、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

11、,在可能的条件下要为下一个层次乃至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甚至提出对未来的设想或建设(为下一层次预留余地)4)、在每一个特定的规划层次,都要注意承上启下,兼顾左右,把个性的表达与整体的和谐统一起来5)、用系统层次观看问题,以多角度多维度思考与求解15.严峻生境条件下人居环境发展研究,如何统筹兼顾:1)、保护第一:建立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2)、有序发展:发展旅游及其他产业3)、文化多元:保护文化多样性4)、宜居建设:适宜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与管理16.简述三峡工程及“移民”问题的人居环境科学再认识:1)、是一个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问题2)、是三峡大地区产业和经济结构的一次大调整和大发展3

12、)、是中国一次特殊形态的城镇化过程4)、是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一次大调整,大建设和大平衡5)、是保持三峡大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系统综合工程6)、是库区120万居民迁徙的一次特大安居工程7)、库区人居环境建设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相关的一个重要部分8)、是保护三峡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严峻的前所未有的新任务9)、是从库区移民安置到广人地区人民的优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特殊形式10)、是一项我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工程和文化工程17.简述吴良镛先生的“山水城市”观:1)、“山水城市”这一命题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2)、中国传统城市是与山林水网密切结合的3)、城市山水与人文景观的背

13、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学说”等理论4)、探讨“山水城市”的模式,自觉的保护与发展城市特色,加强对山水景观与自然与人文生态的保护5)、“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18.简述人类聚居的内涵:强调是人而不是动物的聚居,必须使人得到满足包括:1)、安全性2)、功能性3)、美观性19.简述乡村型聚居的基本特征:1)、生活依赖自然界 2)、聚居规模小,并且内向 3)、不规则,自然生长发展 4)、是最简单最基本的社区 5)、为了保护自己,随自然特点而形成的 6)、像一个自然系统,形似一棵树

14、或一个器官 7)、中心是各种功能分区聚集地20.简述城市型聚居的基本特征:一.自然因素,选址一般靠近江河湖海和交通干线二.人和社会角度:1)、城市居民属于不同阶层,种类繁杂,与自然联系少2)、城市家庭 3)、城市社区 4)、城市社会组织 5)、城市功能三.建筑角度:建筑物国际化21.简述人类聚居的五种元素(基本要素):1)、自然:整体自然环境,是聚居产生并发挥功能的基础 2)、人类:指作为个体的聚居3)、社会:交往体系 4)、建筑:所有构筑物 5)、支撑网络:人与自然联系系统22.简述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1)、第一方面是对人类聚居基本情况的研究2)、第二方面是对人类聚居学基本理论的研究3)、第三方面是制度人类聚居学建设的行动步骤、计划、方针,即进行对策和决策研究23.简述人类聚居实体空间的四大构成部分:1)、本体在空间上占主要部分2)、中心为周围服务的部分3)、循环系统使人、物、信息互相流通的部分4)、特殊部分与周围功能不同的特殊用地,如兵营、人型工厂等24.简述人类聚居的发展趋势:(人类聚居静态城市动态城市城市连接区)过程分析1)、从时间上看,人类聚居变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频繁2)、城市的地域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